绘画雕塑

王朝典范概述

作者: 阮荣春





  丝绸之路走到了中国的腹地,也就走到了王朝都会的所在;王朝都会独领了中国腹地的核心,也就独领了一千多年以来沿着丝绸之路奔涌东向中国腹地的“弥陀风骚”。
  这是一条多么耐人寻味而又饶有风趣的历史曲线!沿着这条曲线去倘徉徘徊,你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在丝绸之路整个石窟艺术的长河里,长安、洛阳以及平城三大都会的皇家石窟,连同京畿附近的州、邑石窟寺庙,几乎占去了丝路石窟总数的一半。如果再凭依三大都会为基点纵横环视,那深受它们左右的遥远州、郡的石窟群点,更鳞次栉比、密如蛛网,挥写了庄严世界的无尽辉煌!
  “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①。皇家气度孕育出来的飘渺梵音,要的就是这样的高贵典雅、恢弘壮阔!它不同于龟兹梵音那样的奇幻神秘,也不同于凉州梵音那样的苍莽厚重。它以自己无与伦比的权力、尊严和魅力,左右了汉魏以后的半篇中国历史,也左右了汉魏以后的全部中国佛教艺术。
  从5世纪中叶开始,故都长安的两千名百工伎巧、河西重镇凉州的三千名僧徒以及关陇郡县的三万户吏民与山东六州等地的十万口人吏、百工,在北魏王朝钢刀、铁骑的无情驱使之下,间关万里来到了大漠高原之上的京都平城,用赤诚和汗水,把绵延近一公里的武州山麓变成了石窟艺术的神圣殿堂。闻名遐迩的“昙曜五窟”,如蚁攒聚的千余洞、龛,数达五万余躯的大小造像……它使塞北“云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蕞尔之地,一跃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闪亮的名词!
  如果说僧侣、工巧所带来的只是固定的经典、具象的技艺的话,那么,由皇权所一手融会南、北两大佛教传播体系而最终强制缔造出来的“昙曜五窟”,则完全是人格化了的神坛模式。“皇帝即当今如来,拜天子即是礼佛”②。雄浑壮阔的铺像布陈、窟龛形制,雕饰富丽的“椽瓦梁栋,台壁棂陛”③,英伟华贵的造像形式以及比拟世俗的褒衣博带式佛衣,使至高无上的帝王尊严与不可一世的君主权力于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也使外来的佛教艺术在与中国传统艺术碰撞、交融的漫漫历史进程中,迈出了巍然、庄重的第一步。
  历史不会忘记北魏文成帝一手缔造的“昙曜五窟”的伟岸风采;历史也不会忘记北魏孝文帝高瞻远瞩的“太和改制”。这一举措使洛水之滨的故都洛阳再次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举措也使伊水两岸的东、西山崖接踵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第二大名闻中外的石窟群体。
  巡礼梦幻一般的宾阳三洞,你不能不为其独具匠心的雕凿技法以及精美绝伦的造像风格而惊愕震颤!
  高大宏敞的窟室空间结构,已趋规范的铺像组合形式,喧嚣豪奢的帝后礼佛画面,繁细华丽的补缀装饰图案……一切都是这样地炫人耳目,夺人魂魄!处于巅峰时期的北魏皇室,运用其经天纬地的权威与气度,把溯自平城以来的开窟凿像风潮,推展到前所未有的极致!
  佛陀的面相,不再拥有云冈时期的那种英伟华贵,代之而起的是一如南朝士人清癯削瘦的“秀骨清像”;佛装的联缀套式,携带着云冈模式中“褒衣博带”的汉化走势,继续向崇尚清谈的南朝士大夫摹写靠近,俨然作华夏一统的“兖冕制度”,完全是中原传统汉文化氛围中派生出的“混血儿”。而注重实际,禅、理并兴的独特信仰,又微妙地把“正朔所在”④、崇尚清谈的烟雨南朝,远远地抛在了脑后,这使得“用之而取,废之而弃”的北魏汉化政策,一时获得了最精彩的充分演绎与最完美的推展实施。
  翻开《魏书·释老志》的一页记载,我们看到了“内外之人,兴建福业,造立图寺,高敞显博,亦足以辉隆至教”的王朝诏书。正是这样近乎癫狂的极力倡导,方才使帝都内外的佞佛狂潮,横无际涯地在北魏王朝的广阔疆土上浪漫洪流。
  营州刺史景元、齐州刺史乞伏锐竞相凿窟;北海王元祥、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诚惶诚恐地一心造像;洛州刺史始平公、辅国将军杨大眼无所顾忌地谄媚发愿;新城县功曹孙秋生、河东豪族薛法绍炫耀家资的摩崖题记以及无数忠贞虔诚的清信士、清信女声声不绝地供养唱赞……此起彼伏间,合奏出北魏王朝倾国开窟、合邑造像、甚嚣尘上的疯狂交响!
  当“河阴之变”的鲜血染红了滔滔黄河的时候,北魏王朝的铁笼统治也就无可奈何地走到了尽头,代之而起的,是山东高齐与关陇宇文周两个东西割据的“六镇”军人政权。
  在黄河中下游,高齐政权占据着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广阔土地。自北魏政权传留下来的虔诚佞佛传统,经高齐政权更加疯狂地着意提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享受殊荣的伽蓝寺院迅速暴涨至四万余处,而寄居伽蓝、逃避徭役的袈裟僧侣,瞬息之间就突破两百万人的惊人大关,占去了全国政府领户人数的十分之一以上!“物产无以给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⑤。“佛国”世界汪洋横肆的“摩天佛法”,搜刮净了“均田户主”用血汗集结而成的全部赀产,却造就了无与伦比的石窟艺术的永恒辉煌!
  浪漫多姿的灵泉寺石窟、丰盈秀丽的小南海石窟、代表高齐佛教石窟造像最高水平的邺城南北响堂山石窟以及晋阳天龙山石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石窟艺术极高峰巅的不朽之作。它所独有的中心塔柱与三壁开龛的两种石窟样式以及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基本铺像组合,已经悄然蜕去了北魏相式轨范的坚硬外壳,为隋唐窟龛铺像轨则制度的浩荡涌现,吹响了嘹亮的前奏曲!那高达二十余米的西山大佛,“兹山之顶为佛顶,兹山之足为佛足”,用其“燃油万盆”⑥的无尽光芒,开启了隋唐以降帝都州郡遍造大佛的飘渺曙光!
  与高齐政权相比,“地狭民贫”的宇文周政权虽然一时只有僧侣百万、寺院万余。然而,相对滞后的农业经济以及自由开放的民族融合政策,却使这一国家的石窟艺术呈现出更加率意洒脱、倔强剽悍的多采风姿。
  “广开解脱之门,洞启菩提之路”。没有人敢否认这种独特地域环境所孕育出来的宗教文化的巨大差异,也没有人能够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地狭民贫”的多民族国家,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求兵于僧侣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⑦,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废佛运动!
  在强权政治的无情驱使下,关、陇、梁、益、荆、襄诸州惨淡集约达百年之久的僧侣、地主的土地、房舍以及重要赀产,一夜之间尽归国有;十万尊“铜像皆熔为钱”,“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佛塔,扫地悉尽”⑧。晓风残月里,北周王朝由此获得了无尽的“三宝福财”以及几十万的持甲兵士,吞云吐雾般地一举吞并了黄河以东、长江以南的万里河山。
  灭齐之后,剥夺“三宝福财”的大规模废佛运动又接踵推展至黄河以东、淮河以南,丛集于中原地区的四万座寺宇,毫无保留地“皆为俗宅”;三百万僧侣,“皆复军民,还归编户”⑨。得风气先的北周王朝,成为当时东方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废佛的狂潮遏止了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废佛的结局却带来了国强民富的可喜结果。如日中天的北周王朝,奇迹般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奇迹般地带来了雕造工具的改革发展。有谁能够料到,以圆刀之技代替直刀之技的雕塑艺术革命,正是由北周王朝来融会总结。它把自北魏迁都洛阳以来所逐步形成的娟秀端严的石窟艺术风范,推崇提携到无以复加的极高境界,为典雅尊贵的隋唐造像模式的继往开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传承作用!
  谁也不可否认,丝绸之路的怦然开启,带来了佛教文化的浩荡传入;佛教文化的浩荡传入,又促进了道教文化的大胆改革。佛教附会传统道教经典与造像样式,或为龙虎座佛像,或与东王公、西王母并坐,俨然成为以长生不老为主的道教性佛教;道教紧跟佛教的演化进程,“……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作形象。假号天尊及左右真人,置之道堂,以凭衣食”⑩。既相斗争、又相融合的微妙辩证关系,不可阻挡地使不同文化、不同教义的两大宗教,堂而皇之地并坐一起,共同接受虔诚信徒的顶礼膜拜。
  在京兆、北地,在关陇、河东,一座座梵、汉合流,释、道合璧的窟、龛造像应运而生。鼓吹“谦退远害”的天尊道像与推崇“慈悲利生”的释迦佛像相濡以沫地和平共处,平分了天堂、神界的一抹秋色!
  该用怎样的语言来状写描绘隋唐石窟艺术登峰造极的丰富内涵?回眸长安、洛阳两京地区的皇家石窟,繁丽丰腴、尊贵典雅的隐隐王气,随时随地都在默默传递着这两个王朝至高无上的“弥陀”信息。
  斗转星移间,伴随着一个野心勃勃的女皇登基,錾崖凿窟的弥天狂潮迅速从两京之地延伸到大唐王朝的广袤疆野;适应唐代各帝王铁血统治的需要,弥勒、观音、阿弥陀、地藏、罗汉等佛国众生,纷纷出现在一座座石窟之内;满足各个阶层生民心理生活的需求,净土、禅宗、华严、法相、密宗等佛教宗派经典,轮番化释成一处处走向世俗的窟、龛列像。
  皇权的显赫,在于它能够缔造出长安、洛阳这样大气磅礴、高贵典雅的皇家模式;皇权的气度,更在于它能够将条条丝绸之路奔涌而来的石窟寺文化,容纳集结、凝练规范,再挥洒辐射回石窟寺文化的源头。放眼万里丝路的千座石窟,解不开的,永远是东西文化不懈交融的绵绵情结!
  再来一次铺像雕造的集结规范吧!将九尊造像的程式组合,牢牢锁定在中国石窟铺像结构史最后的一个句号上;再施一刀面相雕凿的整理润饰吧!把方正丰圆的像式风格,稳稳定格在中国石窟雕像形式中最亮的一个符号上。既然前朝旧帝敢于将自己比拟作释迦佛祖,那就让卢舍那大佛的伟岸英姿,权且代作一代女皇的神秘化身!既然高齐政权敢于在邺城、晋阳雕造出几座高耸挺拔的等山大佛,那就让大唐王朝的所有石窟寺群,一齐来錾崖凿窟,派生出无数座通天接地的泱泱大佛!
  “赫然千年长安夜,依旧月明说佛因”。王朝的国度去了,故国的灵魂却依然健在。秋风落叶的季节里,最是平城、洛阳与长安三大都会繁华昌盛的金宵时刻。当虚步走近故都石窟的那一瞬间,漫天便响起惊世骇俗的千古绝唱!你听,那不正是云冈、龙门佛祖像前晨钟暮鼓的回音么?
  注释:
  ①《洛阳伽蓝记》序,中华书局点校本,1963年。
  ②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云冈石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③《水经注·漯水》。
  ④《北齐书·杜弼传》。
  ⑤魏征:《齐本纪》。
  ⑥《北齐书》卷8。
  ⑦《广弘明集》。
  ⑧《历代三宝记》卷11,《佛祖统记》卷38。
  ⑨同上。
  ⑩陈国符:《道藏源流考》附录二《道教形象考原》引王淳《三教论》。
  宾阳中洞正壁坐佛像
  ● 宾阳中洞正壁坐佛。佛高肉髻,有背光、亳像等,垂目微笑,作与愿印,身着佛衣呈直平阶梯状,胸有结带。

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 第三卷 王朝典范/阮荣春主编.-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