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是打着中国神仙的旗帜得以生存的,但一旦在中国立住脚跟,就势必与道教一争短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江山轮流坐,到了唐代,道释二家才算是真正合流,并排座次。而在此之前,这二教尽管都是标榜超出世外、不问纷争,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却一直充满了血腥与斗争。因为宗教的生存到最后总要依附于政治,而统治者选择教派时又往往有倾向性,难免厚此薄彼,像后来李唐王朝那样二教并重的时代并不多。因此,宗教派系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有时甚至比世俗政权中的利益争夺更加激烈、残酷,北朝的佛道之争就是如此。
对于远道而来的天竺佛教,泱泱大国的中原王朝,竭尽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貌风范。土生土长的传统道教,也似乎并没有将这个外来的异教放在眼里。沉溺于符水、咒语之中的“老子”、“天尊”哪里会想到,日后与自己长期争夺精神世界一片空间的最强大对手,正是这个曾经被自己不屑一顾的梵音袈裟!
在中国的两晋、五胡十六国时期,古印度地区的笈多王朝分裂,佛教徒们不得不另寻出路。当时中国各割据政权都在提倡佛教,佛寺经济发达,所以古印度以及中亚的高僧、信士们都借着这个机会来到中国,将当时佛寺最新形式建筑的石窟寺院艺术,由印度及中亚传入了中国。最早时期,佛教徒的开窟造像是在新疆天山南麓的于阗、焉耆一带,如吐鲁番雅尔湖千佛洞、吐峪沟千佛洞、伯孜克里克千佛洞等等。其后又一路东渐,直入河西走廊,扎根在统治者张轨所苦心经营的重镇凉州。
在《魏书·释老志》中,作者这样描述张轨统治之下的凉州佛教:“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据历史记载,张轨建立的北凉国始于301年,亡于376年,“南逾河遑,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①,建都酒泉,属地有凉州、河州、沙州、定州、商州、秦州等地,即今甘肃、宁夏、青海及新疆东南部地区。继北凉统治此地区的是前秦苻氏,苻氏也是佛教的忠诚笃信者,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就是在前秦王朝支持下由僧乐尊策划开凿的。
通过蕴积交融,5世纪初,凉州、于阗与龟兹地区的佛教文化相碰撞融会,派生出一种新的佛教文化,研究者称为“凉州模式”。它的特征是:设置大像的佛殿窟,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的中心塔柱窟;主要造像为释迦以及交脚菩萨装的弥勒;各种造像的面相浑圆,眉眼细长,深目高鼻,身躯健壮;在石窟窟壁上主要表现千佛。这种模式通过丝绸之路衍传至云冈石窟,为云冈石窟的造像增加了更多的参考因素。隋末唐初道宣所作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沮渠蒙逊于晋安帝隆安元年始造的凉州石窟寺院,规模宏大,朝拜者往来不息。云冈承其“山宇可以终天”之信念,把造像艺术推广到了极致。物极必反,佛教的昌盛却引起了道教的不满。北魏太武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用道统观念为鲜卑人正名,宣扬太武帝是奉天承运的太平真君,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为依托,把北魏王朝纳入“五德终始”的历史轨迹,与权臣崔浩一起力主灭佛。寇谦之和崔浩利用道教为其鼓吹的微妙举动正好符合太武帝的心意,弥补了他作为胡人统治中原的自卑心态。于是,太武帝诏令灭佛,造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大“法难”。这次佛道之争竟至引发宫廷变乱,太武帝与太子晃双双死于非命。由此可见,宗教之争说到底仍然是世俗的政权之争。
值得玩味的是,佛教虽然经历了这场刻骨铭心的浩劫,非但没有湮灭,反而更加兴盛,至文成帝复法,空寂一时的沙门佛教立即又香火繁盛,炙手可热。曾经备受统治阶级倾心的道教不得不偏安一隅,只能奢求帝王拜佛之余偶尔的垂青。此时的孝文帝立崇虚寺,给户五十,供养道士,后代因循。孝文帝以至宣武帝两代帝王极重佛法,使道教一时无法与佛教抗衡。至孝明帝登基,震撼朝野的佛道之争终于使道教颜面大伤,悄然引退。
《续高僧传》一书中记载520年孝明帝大赦,请释、道两宗上殿对辩,当时清通观道士姜斌与昙无最对论。姜斌引用《老子开天论》,说佛为老子侍者。昙无最则引用《周书异记》、《汉书本内传》等,谓佛生于老子之前,以驳姜斌之说。孝明帝于是令尚书令元叉宣敕,道士姜斌之论无宗旨,责令下席。又诏令议《老子开天论》之真伪,魏收等一百七十位大臣应诏读罢,愤然上奏:“老子只著五千文,余无言说。臣等所议,姜斌罪当惑众。”②于是,孝明帝欲将姜斌处以极刑,经西国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苦谏,将姜斌发配至马邑。由这段轶事可以看出当时佛道相争之激烈,值得关注的是,不论是成功的佛教抑或是失败的道教,在这场关系自己生死存亡的论战之中,都采取了狡诈欺骗的手段。道士姜斌所引老子之书纯系伪造,僧人昙无最所引《周书异记》和《汉书本内传》亦属子虚乌有,这些超越尘世的修道者们做的却是尘世中最世俗的事,争权夺利之手段丝毫不逊于政权争夺中最惨烈的厮杀。
佛道的斗争延续到北周武帝时,又出现了“风水轮流转”的局面。周武帝为儒、道、释三家所排座次是:儒为先,道其次,佛最后。曾经显赫的佛教决不甘于失去昔日的尊荣,乃处心积虑欲求变更,佛道之争益甚,于是周武帝决定再给佛教一次教训:宣布灭佛。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二次劫难由此产生。直至唐代,佛道之间的你争我夺从来不曾停止过。但是,两者水火难容的交锋中,偶尔也会出现奇怪的和平共处。例如,北朝后期,陕西黄陵县福地水库石窟中就同时有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
注释:
①《读史方舆纪要》。
②《续高僧传》。
福建泉州宋老子像
●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在造像上一直不及佛教兴盛,在佞佛成风的北魏,道教虽然偶尔也得到统治者的垂青,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像佛教那样显赫的地位。即使在佛道并重的唐代,道教造像也不如佛教兴盛。像这尊巨大的单体老子造像在宋代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宋代以后佛教造像衰落了,才凸显出道教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