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德国东洋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Albert Herrmann)从文献角度重新对丝绸之路加以界定。他在《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丝绸古道》一书中提出丝绸之路应该延伸到通往遥远西方的叙利亚的道路上。阿尔巴特·赫尔曼把丝绸之路的西端定在叙利亚,是因为张骞在通西域后不久,中国的丝绸就沿丝绸之路运到了罗马境内。因此,他认为,丝绸之路不限于中国与中亚和印度之间,而且还包括中国和罗马(古代中国称罗马为“大秦”[1])之间。他的这一主张得到西欧一些汉学家的赞同。
[1]“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当时的中国认为罗马帝国就像中国一样拥有高度文明,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的终点上,因此把它命名为“大秦”。《后汉书·西域传》有关“大秦”的记载:“大秦国一名广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域。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有松柏诸木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