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有历代壁画50000多平方米,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从表现内容及形式来看,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故事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简洁、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本生故事画: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图108)。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
因缘故事画: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如《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
佛教史迹故事画: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等。
比喻故事画: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
供养人[1]画像(图108):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说法图: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图109)、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
经变画: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叫“变相”,即经变画。
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绘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
装饰图案:图案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敦煌壁画中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山水画等。山水画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图》。
除装饰图案而外,一般有情节的壁画,特别是经变画和故事画,都反映了大量的现实社会生活,如统治阶级出行、宴会、审讯、游猎、剃度、礼佛等,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冶铁、屠宰、炊事、营建、行乞等,还有嫁娶、上学、练武、歌舞百戏、商旅往来、少数民族、外国使者等各种社会活动。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其他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
敦煌壁画的绘制前后时间跨度超过千年,各个时期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和固定用色。但是,使用的颜料以天然矿物颜料为主,常见的材料红、黄、绿、蓝、白、黑、褐等30多种色系,最常用的颜料有石青、石绿、朱砂、朱磦、土红、赭石、金箔、泥金、石黄、雌黄、瓦灰、鼠灰以及部分泥性颜料,如白垩土、高岭土、澄板土(敦煌黄泥土);人工合成颜料铜绿、银朱、朱丹、雌黄等;还有少量植物颜料有胭脂、藤黄、花青等。金属材料主要是金箔、泥金,古人多用赤金和青金制作金箔。泥金在早期多用于千佛、主尊佛像与菩萨的肤色,晚期主要用于沥粉堆金壁画技法中。
泥性颜料的来源就是成分为三氧化二铁的泥土,包括赭石、土黄、褐色、土红之类,如土红取自赤铁矿为敦煌周边地区如玉门、酒泉等地天然红土,白色为石灰白(碳酸钙)。矿物颜料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矿物粉碎,用清水研磨成不同颗粒度的色粉并根据色粉颗粒的粗细分类,如用孔雀石加工而成的不同颗粒度的石绿,分头绿、二绿、三绿;此外,还包括绿松石、孔雀蓝、铜绿等。石青呈结晶状色黑透亮如蓝宝石,俗称“半宝石”因而价格较高。早期敦煌壁画中常见的石青主要是现在所称的“青金石”。“青金石”在中国古代绘画典籍中没有对它的文字记载,可能是随佛教绘画从阿富汗传播来的。它是青色中用量最大的颜料之一,色泽艳丽,光泽度极高,其色相就像现在的群青。盛产青金石的阿富汗等地区在早期只用于祭祀、工艺品的珠宝装饰上。根据粗细可取得头青、二青、三青、白青等,细分可得更多色目。红色系中的朱砂、辰砂、朱磦、银朱、朱丹等取自朱砂矿,其矿石敲碎研磨后用水漂洗,沉淀后上浮色相浅,颗粒细者为朱磦,中间部分稍粗者为辰砂,下层色深颗粒粗者为朱砂。土朱又称赭石,是伴随赤铁矿生长的,所以凡有赤铁矿的地方即产赭石。石黄取自天然石料黄金石中层。红色也使用过人工冶炼的铅丹之类。敦煌也是最早将人工铜绿、密陀僧、绛矾、云母粉作为颜料应用于绘画的地区之一。
敦煌壁画制作方法大体相同,造型、线描、构图、赋彩、传神等表现各具民族特色。壁画表现技法主要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外来表现方法。从西域传来的天竺凹凸法,即以明暗晕染表现主体感。这种方法从阿旃陀传到敦煌,已经有许多变化,但以肉红色涂肉体,以赭红晕染眼眶、鼻翼和面部四周,使明暗分明,最后以白粉涂鼻梁和眼球,表现高明部分。年久色变,肌肉变为灰黑,而白鼻梁、小字脸更为突出,这种晕染法在敦煌石窟流行了250多年。
中国传统的壁画技法以汉晋墓画为基础。传统的色晕法,方法简单,与印度凹凸相反,只在面部两颊及上眼睑渲染一团红色,既表现红润色泽,又有一定的立体感。这种方法起自战国,西汉已很成熟。中原汉画5世纪末进传入敦煌后,赋予了更多的汉文化因素,与西域明暗法并存近百年,至6世纪末的隋代,才融合中西为一体,以色晕为主,又有明暗渲染,至7世纪初的唐代才形成崭新的中国立体感表现法,如阙形龛、人字形窟顶、组画形式、笔意豪放等,但基本上仍然保持西域风格。北魏时期,人物形象汉化,连环画形式发展,虽然在风格上仍然保持着印度、波斯成分,但由于中原佛教艺术,特别是南朝艺术的西传,从题材内容、人物造型、线描、赋彩、立体晕染到意境创造,都出现了明显的中原风格,把敦煌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进程推向高潮。同时形成了西域风格、中原风格交汇敦煌同时并存的新局面。
[1]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