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雕塑

天梯山石窟岩彩艺术

作者: 李洁


  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也称大佛寺、广善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城南50千米处中路乡灯山村大坡山南崖绝壁间,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石窟创建于十六国北凉(412~439年),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在经历1927年大地震之后,现仅存北凉4窟、北魏10窟,唐4窟,共18窟。
  天梯山所有洞窟都经后代重修,有的壁画重叠多达5层。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修广善寺时,对石窟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绘制大量明代壁画。从年代上看天梯山石窟比莫高窟迟一些,与炳灵寺石窟基本相当。
  现存壁画表层壁画多为西夏、元、明之作,在剥离重层壁画中露出了北凉、北魏、西魏和隋、唐残画。其中北凉壁画受西域早期壁画影响,菩萨造像直鼻、大眼、厚唇、白鼻梁(小字脸特点)、宝冠卷发,半裸上身,长裙裹腰,既与敦煌北凉壁画、炳灵寺西秦壁画风格相近,又具有朴拙的凉州本土之美。如北凉时期绘制的第4窟《供养菩萨》,人物神态威严深沉,古朴雄健。人物先用朱砂勾勒出粗壮有力的线条,再以劲健匀称的墨线定稿,这与炳灵寺石窟西秦壁画的表现手法十分相近。第152窟面形圆润的菩萨,上身袒露地挺立于莲台上。用粗线勾勒,设色淡雅,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民族绘画技巧,自然朴实,别具风格(图129)。
  综上所述,麦积山等石窟中的壁画(以早期最为突出),炳灵寺石窟的岩彩壁画色彩浓重艳丽受敦煌岩彩艺术影响较大,文殊山与天梯山石窟岩彩壁画受中原汉地绘画艺术的影响更加明显,这些岩彩壁画艺术是许多世纪以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社会历史、宗教和艺术的发展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视的。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