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二、匈奴文化
作者:李志夫
匈奴称妻为阏氏。根据陈世良《丝绸之路史地考》一书所分析:《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单于“其坐长左,而北乡”,即匈奴风俗是尊左,而单于北面称王。该列传又说:“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又说: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升;夕拜月,拜旦月之始生,无疑是面向东方了,左手即为北方,匈奴尊左,因此匈奴就面北而坐、尚黑,北方为黑色。如冒顿单于困汉高祖于平城,时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龙马,北方尽乌骊(黑)马,南方尽驿。
匈奴二十四长的存在,当与单于南北二庭有关。如果南北二庭各有十长,则共二十长;加上异姓大臣四长,共二十四长。另有异姓大臣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为单于辅政。匈奴单于南北二庭分别为两个中心,南北十长均为匈奴子弟担任。①由于匈奴单于拜日向东,又北面称王,故以左为尊;其佐臣、将军拜日向右即南方。所以其将、臣南犁污王之“南”与右犁污王之“右”通,左犁污王咸,是咸的官职名称,大将、犁污、日逐为同一官职,前者将军是汉译其官名,后二者是汉音译。又《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之“右薁犍日逐王,又可称为薁犍日逐”,是匈奴南部最尊者。“右日逐王与左南将军”恰好是匈奴南部的“左右逐王”。(第37页)陈氏认为汉译匈奴语之南方、南部、右方都写作薁犍、薁鞮、奥鞮、恶适等名。正是所谓“译音无定字”。
匈奴是实行族外婚制的,除因政治婚姻特殊状况,一般说来是单于所出部落与固定“后族”所出部落实行通婚。《史记·匈奴列传》云:其“后族”有须卜氏、呼衍氏、兰氏。因为此三姓氏为匈奴传宗接代所以称为“贵种”。《后汉书·匈奴列传》云:除以上三姓外另加一丘林氏,“常与单于为婚姻”。《史记集解》与《后汉书》均说“呼衍氏、须卜氏常与单于婚姻,须卜氏主狱讼”。(第40-41页)颜师古说:“呼衍即今鲜卑呼延者也”,呼衍氏与单于部落互为婚姻,至晋代仍然如此,刘渊(元海)、刘聪的王后都是呼衍部落之女,陈世良亦作《浑邪考》论定呼衍部即浑邪部。公元前121年,武帝命霍去病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其攻打的对象就是浑邪部,到东汉又以呼衍部名义出现,继续在上述地区活动。后晋天福年间,小月氏之遗种其牙帐仍在胡卢碛(即伊吾卢),由此可知,浑邪、呼衍即月氏人,也即是与兰姓单于部落组成一对族外婚集团部落,这当是出自古老匈奴之传统婚姻,因此匈奴称妻为“阏氏”,正是匈奴之妻早先出自“月氏”,阏氏即月氏,又作阏支、烟支。也喻烟支、阏氏如胭脂的可爱,胭脂之红色正是古代东方各民族代表南方的颜色。此外匈奴称妻为阏氏,也是表示其妻出自南方部落或称南方部落。
《西河故事》曰: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汉书·匈奴传》作焉耆山,也即是南山之意。《穆天子传》有焉居、禺知一语,一般解为焉居是山名,禺知是月氏(第42-43页)。
以上根据陈氏所分析,匈奴实行外婚制,此一外婚制也同时是其佐臣、将军、家臣之属,也是其政军之体制;但其“贵种”有三支,为何独与呼衍(阏氏)为单于妻呢?陈氏答道,这是匈奴最先之传统所然;那么为何匈奴要实行外婚制,只有少数三支为贵种呢?不多找几个部族作贵种呢?陈氏没有提及,也许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也许是为了纯一其血统,在此可置之不谈。至于单于为什么实行单于死、其子继其位,亦承其妻为妻;兄弟死、以兄弟之妻为妻之乱伦行径呢?在汉人社会谓之乱伦,在匈奴中却行之有素。其道理何在?
在汉孝文帝时,老上单于初立,帝遣宗室女为单于阏氏,使宦官燕人名字叫中行说护送公主。中行说不愿前往,而且还说:“真要我去的话我一定去,但是将是汉之后患。”果然他到了匈奴以后,完全认同匈奴之制度文化;并且建议匈奴不要学汉文化,应保持匈奴自己之传统;初匈奴好汉之缯絮、食物,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相当)汉之一郡,然(匈奴)所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世,(如)今单于变俗汉物,谨物不过花什二(而已),则匈奴(即会)为汉人同化;(而且)匈奴得了汉之缯絮,在草原丛棘中(奔)驰,则衣裤皆裂敝,以示(倒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应将所)得汉食物皆去之,示以不如湩(乳)酪之便(利)美(味)也”。
有一次,一位到达匈奴之汉使向中行说道:“匈奴俗贱老,显然与汉人尊老、百善孝为先相违”。中行说严加辩斥道:“而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汉使曰:“然”!中行说又说:“匈奴明以战功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耶”?
汉使又说:“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中行说辩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平常)人乐无事,其约束(装备)轻,易行(动)也。君臣生活(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恐怕)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伦),必(须系)立(其)宗族之种族(纯正)性。今中国虽详(佯作礼仪),不取其父兄之妻,(但今)亲属益疏,则相杀(伐),至乃易姓,皆从此类(而衍申弊端)。……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罢于作业(工作)”。②
《史记·匈奴风俗志》:“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蹛林(祭祀所);课税以人头计。其罪法,拔刃尺(杀人)者死,坐(藏)盗者没入其家;有罪小者轧(可能是断肢),大(罪)者死”。
关于匈奴用兵策略:“举事(出战)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作战时鼓励士兵掳掠:“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获敌人百姓)人以(作)为(其)奴婢,(所以当)其(作)战(时),人人趣利”。
其擅长之战术是“善为诱(导敌)兵以(使其)冒(然轻)敌,故(匈奴军队)见敌则(为)逐利(而战),(有)如(群)鸟(争夺食物)”;如果不幸败阵“则瓦解(像天空的)云散矣”。如果把匈奴战死者的轴重车辆救回的,即可得死者全部的家产:“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③
①陈世良《丝绸之路史地考》,第36页。(以下只注该书页码)
②以上请参阅《史记》卷110,第2898-2900页。
③《史记》卷110,第2892页。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