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关于“Lithinos Pyrgos”之谜

作者:杨共乐





  Lithinos Pyrgos是位于中亚山区的一个有名的城镇,是中亚地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路枢纽,同时也是西方人由中亚进入中国的必经之路,国内外学者为探寻和确定这一地点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现在流行的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Lithinos Pyrgos是现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塔什干,其代表人物是李希霍芬等,主要依据是比鲁尼的一段话,即“Binkath,Shash的主要地方;突厥语和希腊语叫做‘burj al-hijara(石城堡)’”。①而按《世界境域志(Hudud a1-Alam)》的说法:“Binkath是Chach的首府。这座巨大而又繁荣的城镇是政府所在地。”另一种观点则把Lithinos Pyrgos定位在塔什库尔干一带,认为塔什库尔干(石塔)这个名称和它的位置都相当于托勒密和在他之前的地理学家推罗的马里努斯所说的赛里斯国在中国极西边境上的商业中心。②我国学者林梅村则更对Lithinos Pyrgos③作过详细的论证,认为,石塔肯定不在塔什干,而在新疆塔什库尔干一带,“其地汉代称作无雷,《法显传》作竭叉,《魏略·西戎传》作竭石,《大唐西域记》作朅盘陀。该书卷十二云:‘朅盘陀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基大石岭,背徙多河(塔什库尔干河)……城东南行三百余里,至大石崖……大崖东北,逾岭履险,行二百余里,至奔穰舍罗……从此东下葱岭东冈……行八百余里,出葱岭,至乌铩国。’”其得名应是玄奘在《大唐西游记》里所记录的朅盘陀境内的大石崖。④
  对于第一种观点因为材料不足,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此暂时不作评论。本处只对第二种观点尤其是林梅村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应该说,林梅村先生想从梅斯对Lithinos Pyrgos地理位置的描述中寻找答案是有道理的,但因为其依赖的是从法译本中翻译过来的中文材料,导致其结论严重失真。
  首先,从字义上说,希腊文的Lithinos Pyrgos和拉丁文的“Turris Lapidis”不能译成石塔。因为希腊文的“Pyrgos”和拉丁文的“Turris”主要指“有城墙围绕的任何牢固的建筑物”。⑤因此,人们一般都把Lithlnos Pyrgos译成“石城”。“石城”显然不可能来自“自然景观”,即《大唐西域记》里的大石崖或大石壁,⑥而应该来自当地城镇的城墙和建筑物。
  其次,林梅村先生在文中虽然在继承别人研究成果和在研究东西方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提出Lithinos Pyrgos应在“无雷之东三百余里和蒲犁之西二百余里处”,即“今新疆塔什库尔干与库斯拉甫之间”,但只要仔细研究林文的论证过程,就会发现这一结论尚不可信。理由是林文所使用证据的引文离古代西方作家的原意相差甚远。为了说明林文所引材料与拉丁、希腊原文之间的差距,我把两种翻译文本同时陈列如下。
  林梅村先生所引阿米阿努斯·马塞利努斯的引文是:
  粟特(Sogdian,指撒马尔干)附近的塞种人是个残暴的小部族……阿斯卡尼米亚(Aseanimia)和休密(Come-dus)群山形成了该地区的最高点。稍远一些,当经过这些山脚和那个被称为“石塔”的村庄之后,便开始了一条为商人开放的交通大路,商人们便由此地前往赛里斯人中去。⑦
  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与粟特人)相接的是塞人(Sacae),这是一个野蛮的民族,他们生活于一块野草丛生的土地上,这里只适宜于畜牧,因此没有城市。在其附近有Ascanimia和Comedus山高屹。沿着这些山麓(radices)行进,在经过人们称之为Lithinos Pyrgos的城镇(Vicus)后,有一条很长的道路。商人们经常通过这一通道前往赛里斯国。⑧
  文中根本没有提到“阿斯卡尼米亚(Ascanimia)和休密(Comedus)群山”形成了该地区的最高点一说。
  托勒密在纠正马里努斯所确定的“已知世界的长度时”提到了Lithinos Pyrgos。林文依靠的是从法文翻译过来的材料。全文是:
  这同一条路再从那里朝东向通往大夏都城巴克特里亚(Bactria),由大夏首都折向北转一直抵达休密人(Kome-dis)的山区最高处,然后翻越重山折而向东直达向平原敞开的岬谷……这条路似乎是长五十波斯里,由此直达石塔,向北兜了一个大圈。因为马林(指马里努斯——本文作者注)说,如果攀上了这一山谷,那就会到达石塔,在东部与帕米尔山(Imaos)相接壤的山脉(指喀喇昆仑山)即由石塔开始。这一山谷从华氏城(Palimbothra)开始,一直伸向北部⑨。
  而正确的希腊文应该是:
  由Antiochus Margianum前往巴克特拉(Bactra)的道路是向东的,而从巴克特拉到穿越Comedus山区的方向是向北的。然后在穿越这些山脉开到达野草丛生的平原时,这个方向又偏向了南方。因为山的西北坡位于拜占庭的纬线上,而山的东南坡却位于赫勒斯滂的纬线上,所以,他(指马里努斯)说,虽然这条路差不多一直都是东向的,但毕竟还是偏向了南方。然而,据马里努斯说,由这里通往Lithinos Pyrgos的那条长达五十波斯里的道路,又偏向了北方。当穿越了这一平原,就到了Lithinos Pyr-gos。Lithinos Pyrgos位于山脉的脚下,这一山脉由此向东与来自Palimbothra(即华氏城)一直北向的Imaus山脉相连。⑩
  从正确的译文中,我们很难得出“梅斯商团离开大夏之后一直沿喷赤河东行,先‘折向北转’,然后又沿此河南行东转,最后到喷赤河最上游帕米尔河。这里是帕米尔山区的最高点,从‘休密人山区的最高处’翻越重山所达‘向平原敞开的岬谷’无疑是瓦罕走廊。出瓦罕走廊‘向北兜了一个圈’所达石塔必然在塔什库尔干地区”这样的结论。
  实际上,从拉丁文和希腊引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上述两段材料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1)Comedus山是位于Imaus山脉和Lithinos Pyrgos以西的一座山脉。它不属于Imaus山系,因此也不可能是Imaus山(即葱岭)或帕米尔高原的最高点。(2)梅斯商团或西方人是经过Comedus山的山麓后到达Lithi-nos Pyrgos的,而不是经过“帕米尔高原的最高点”而到达上述地点的。(3)Lithinos Pyrgos位于Comedus山与Imaus山脉(11)之间,绝对不会在Imaus山脉即葱岭以东,因此,把Lithinos Pyrgos确定在葱岭以东的塔什库尔干地区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实,只要看过托勒密《地理学》一书全文,就会发现 Lithinos Pyrgos的大致位置。
  据托勒密的记载:
  这段话的意思为:
  如上所述,Sacara的山有Comedus,此山跨越Sogdi-ana和Sacara两地,以125度经线和43度纬线为界。Comedus岬谷位于130度经线和39度纬线附近。Lithi-nos Pyrgos则位于135度经线与43度纬线的交叉点上。
  从这里我们能够了解Lithinos Pyrgos离Imaus山脉还有很长的距离(见下图)。
  不过,由于托勒密经度主要依赖于马里努斯等商人留下的数据,离真实的地点有相当的距离,但作为相对数据使用,还是可行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Lithinos Pyrgos不会在帕米尔高原的东部,而只能在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地区。当然,从现有的材料看,要彻底解开Lithinos Pyrgos之谜,恐怕还为时尚早,还有待于做更多的工作,发掘更多的文献和实物材料。
  ① Masudi Canon,参见The Regions of the World,Printed for the Trustees of the‘E.J.W.Gibb Memorial' and Published by Messrs. Luzac & Company,Ltd.46 Great Russell Street,London,W.C.1,1970,p.357.
  ② 参见斯坦因:《沙埋和阗废墟记》,54~55页,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勒尼·格鲁赛:《草原帝国》,60~61、338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勒尼·格鲁塞:《从希腊到中国》,37页,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M.P.Charlesworth),Trade-Routes and Commerce of the Roman Empire,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24,p.103。这些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塔什库尔干有石头城之意,与托勒密的Lithinos Pyrgos在字义上一致。但他们没有想到,“塔什库尔干”这一城名出现于7世纪之后,与2世纪中叶托勒密所说的Lithinos Pyrgos相差甚远。
  ③ 林梅村将Lithinos Pyrgos译成“石塔”。
  ④ 林梅村:《公元100年罗马商团的中国之行》,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4)。阿里·玛扎海里在其《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一书中把比鲁尼的话理解错了。参见阿里·玛扎海里:《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42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
  ⑤ 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Roman Antiquities,1,26;Wil-liam Smith,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1842,p.1174.
  ⑥ 林梅村:《公元100年罗马商团的中国之行》,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4)。
  ⑦ 同上。
  ⑧ “His contigui sunt Sacae natio fera,squalentia incolens loca,solum pecori fructuosa,ideo nec civitatibus cults. Cui Ascanimia mons im-minet et Comedus. Praeter quorum radices et vicum,quem Lithinon pyr-gon appellant,inter longissimum pater,mercatoribus pervium,ad Seres subinde commeantibus.”Ammianus Marcellinus,Res Gestae,23,6,60~68.
  ⑨ 参见林梅村:《公元100年罗马商团的中国之行》,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4)。
  ⑩ Claudius Ptolemy,Geographyia,1,12,7~8.
  (11) 公元前303—前292年,塞琉古王朝派遣Megasthene出使印度,称帕米尔为Imaos,后一直为古希腊罗马学者沿用。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杨共乐著.-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