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五节 早期的中西道路交通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东周京都洛邑,自周平王宜臼元年(公元前770年)开始,至赧王延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被秦灭亡,共24王,515年。这是洛阳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
一、早期中西道路交通起点——洛邑
东周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奴隶社会走向土崩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兴起。当时,虽然王室不振,国力衰退,但仍是天下的共主。作为东周都城的洛邑,不仅长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长期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中西道路交通的早期起点。
当时,“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有“东贾齐、鲁,南贾梁、楚”[1]之便。“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1]。“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1]。《史记·苏秦列传》。仁说:“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汉书·地理志》中也说:“周人……高富下贫,喜为商贸,不好仕宦”,洛邑居民因追逐十分之二的利润,所以从事工商业者颇多,由此,可知商业经济发达的一般概貌了。
那时,在洛邑王宫北面有一个大市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资,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当时的丝织业由王室的“王商食官”所垄断,但民间的丝织贸易亦然很活跃。对民间贸易设有“贾正”进行管理。并规定:用器、布帛、珠玉、五谷、果实、禽兽鱼鳖等质量不合格、不成熟、不够宰杀时间的,均“不鬻于市”。这是中国最早的禁止伪劣产品投放市场的法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已普遍流行使用。近年来,在洛邑王城遗址,以及今洛阳市所属的伊川、孟津、新安等县,出土数千枚东周时期的空首币和圆钱,币面铭文可辨的有100多种,既有东周王室铸造的货币,又有各诸侯国铸造的货币。它说明当时洛阳是各诸侯国商贾云集之地,在流行周朝货币的同时也用各诸侯国的货币。那时一石粟价30钱,最低20钱,最高90钱,千里马、象牙、宝剑、狐裘等则价值千金。
洛邑商业经济的繁荣,造就一批拥有巨财的富商巨贾。《史记·货殖列传》上记载,东周时洛邑的两个大富豪,一个叫师史,一个名白圭。师史一生经商,“转毂以百数,商贾郡国,无所不至”。他不仅用数以百计的运输车辆,从洛邑到各诸侯国去搞长途贩运,而且还在齐、秦、楚、赵等郡国都城,设店列肆,各行各业都经营。由于他是洛阳人,当地人把这些市场称为“洛阳街”。白圭,名丹,字圭(一说作硅),战国时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曾作过魏国的大臣,后以擅长经商致富,名扬天下。他不仅善于经商,而且还创造一套经营理论。他把经营的理论概括为“智勇仁强”,即认清行情、擅于权变、买卖及时、行事果断。他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赚了大钱,即每年粮食丰收后购进五谷,售出丝、漆,在蚕茧上市时,则购进丝、帛等,售出粮食。在经营中,他掌握“薄利多销”的原则,讲求商品质量,维护商业信誉,而且还能与“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因此,被后人尊为商人的始祖。
二、早期中西道路交通走向
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西工段,出土的东周墓葬群玉器中,有一半以上是玉器,玉石多是从西域运来的。在2717号墓葬中,出土的小玻璃珠经专家鉴定,系为战国时期物品。有关部门化学分析:其成分为钠钙玻璃(不同于稍后产生的中国自制的铅钡玻璃),其纹饰为蜻蜓眼式(也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云纹和蟠璃纹),被公认为是由西方输入的。巧合的是,同样风格的蜻蜓眼饰物,在黑海北岸、里海、南俄草原阿尔泰地区也有出土。
这就告诉我们:洛阳出土的蜻蜒眼式小玻璃珠,是由上述途径传入的。在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群中出土的丝织品,显然也是由东周的都城洛邑传去的。据宋晓梅女士考证:原苏联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6号墓出土的“四山铜镜”①为楚地所铸,“是由楚地运至东周都城洛邑,再由洛邑传至阿尔泰地区的”[2]。
上述考古发现说明,中国与西方之间进行物资交流,早期的交通干线当是后来称谓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它大体上是:以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东周都城洛邑为起点,渡黄河,越太行,出雁门,至河套地区西行,穿过蒙古高原,达阿尔泰山及其北部地区,往西经过南俄草原与黑海北岸相连,形成了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从阿尔泰地区向南,还可通向西亚和南亚地区。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正式开通河西走廊之前,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承担着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交通干线的使命,成为联结亚欧大陆、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这条早期中西道路交通线路的走向,从洛邑至河套内外,与周穆王西巡时所走的线路完全一致。从南俄大草原至阿尔泰山及其以北地区,与周穆王西巡东归时的一段线路相吻合,都说明这段道路早已存在。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秦都城咸阳至云南的道路,即以后称谓的“永昌道”。
①“四山铜镜”为楚地所铸。该铜镜为圆形,直径11.5厘米,厚度1厘米,镜面虽白色。镜背中心为方形钮座,三弦钮。无镜铭,四个“山”字构成主题纹饰,羽状地纹,素卷边。出土时仍存一半,但因中心部位完好,仍可获得上述完整的概念。
参考文献
[1]《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货殖列传》
[2]宋晓梅《巴泽雷克墓出土铜镜新考——兼谈早期丝绸之路与洛阳》(载1992年10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