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汉代合浦港港址论争引发的思考
作者:张九皋
(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04年末,一个在合浦历史上少有的大规模高规格的历史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合浦会议”)在合浦隆重召开,北京、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的专家学者及北海市地方学者参加会议。通过参观古汉墓群、博物馆,实地考察等活动以及座谈会,与会代表对丰富的实物资料所展示的古合浦的辉煌历史感到惊讶,对合浦始发港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达成合浦港是我国“海上丝路”始发港之一的共识。“合浦会议”是继2001年广东省在湛江市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湛江会议”)之后的又一个大型学术会议。作为北海市的一名史学工作者,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两个会议,受益匪浅。
在“湛江会议”上,合浦港与徐闻港同是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载入了史册;而“合浦会议”则更进一步阐析了合浦港的成港条件和优势,并对具体港址进行了讨论。这些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学术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
一、“大浪港”说与“乾体港”说针锋相对
“合浦会议”期间及前后,一批地方学者(含原籍合浦但在外省工作学者)纷纷撰文发表有悖于广西文物工作队提出的“大浪港”是古港址之论,而推出“乾体港是古港址”之说。
以熊昭明副研究员为首的“广西文物工作队”通过对石湾大浪古城考古发掘的成果(详见广西文物工作队课题组《合浦港的考古学实践与初步认识》:得出了初步结论是①大浪古城应是西汉时期的合浦县县治;②发现的码头遗存应是《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主体部分。
广西文物工作队的考古发掘成果得出的结论大大出乎地方学者的意料,因为这一结论推翻了传统的合浦汉代始发港在“三汊港”、“九头庙”、“海门港”、“乾体港”诸说,其中“乾体港”更是众多地方学者心仪已久的始发港,而今突然冒出一个“大浪港”,可谓是对“乾体港”为中心的诸说论者不小的冲击,于是地方学者纷纷在地方文史资料或报纸上撰文反对“大浪港”说,主张“乾体港”之说。兹举其数例:
“汉初乾体港已是一个繁忙的对外交通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汉代的大浪古港码头能容下百艘远洋巨舟吗?”“汉代中外远洋航船是艨艟巨舰或三桅大船”,“每艘能载五百至一千人。”(周家干《汉代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觅踪》,见《合浦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地位论文集》,下简称《论文集》,110页)。
“古合浦港最早的始发港是乾体港,而古乾体港最初是在今廉州镇海角亭畔的当年西门江与海交界处。”(刘明贤《合浦与海上丝绸之路》,见《论文集》,94页)。
“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是合浦古港,而合浦古港就是乾体港。”(范翔宇《乾江古港——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见《论文集》,141页)。
“作为乾体人的我们……,认为乾体的三汊港应是合浦古港,即西汉我国海上丝路的始发港”(钟定世、苏景道、李瑞声、苏立柽《论合浦乾体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路的最早的始发港》,见《论文集》,46页)。
“把合浦港定位在今合浦县城西南至乾体一带,……是最有说服力的。”(韩湖初《对石湾大浪古港为合浦古港之说的质疑》,见《论文集》,65页)。
二、“大浪港”说与“乾体港”说的评议
“大浪港”论者,作者的专业是考古,他们以考古发掘现场的实据结合史籍分析,得出古港遗址所在地的初步结论,从所发表的研究成果论文来看,还是比较客观的,而不是先入为主的。但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否在选址判断上出现偏差、疏漏?或研究方法、手段上存在不足?
“乾体港”论者,作者是本地人,对地方历史(尤其近现代史)熟悉,查找古代地方史料较为方便。但多以地方史料记载为依据进行推论。囿于地域、专业知识的局限,跳不出家乡情结束缚,以“应该”为导向,具有明显的维护乡土尊严的地方色彩。
三、对“大浪港”论者的意见
(1)大浪古城墙墙基的发掘有待深入,地下遗物、建筑材料的研究不足,影响对古城性质确定的可信度。城内汉墓挖掘未展开,是否西汉古墓要以出土墓葬品为据,没有出土文物佐证难以确定古城的年代及性质(是否为县治?)。
(2)码头遗址的步级是泥质,难以确定该泥质码头就是当年(西汉中晚期)上下货物人员的始发港码头,泥质码头在水中浸泡2000余年不崩塌是奇迹。
(3)南流江沿岸或出海口附近有否同样的泥质码头?
四、对“乾体港”论者的看法
(1)秦汉时代出海船舶的规模、型制至今未有定论,“百艘艨艟巨舰、三桅大舟停泊乾体港面”的壮丽景象有想象的成分。
(2)列举今日乾体乡残存的众多庙宇、学校等建筑遗址均为明清时代的遗存,当年香火再盛也不足以推导出乾体就是当年的西汉古港的结论。
(3)对明崇祯版《廉州府志》所记“九头岭下有战国造船工场遗址”一句表示怀疑,此说待考古证实后公之于众则“乾体港”是始发港无疑矣,可惜,2000多年前的今日乾体乡所在地恐怕还是一片汪洋;造船(工场)遗址何在?何时挖掘,出土何物?如无实据,恐怕要重演广州市中心四路发现“秦国造船工场遗址”的笑话。
(4)海岸线以平均年1.6米的向海移动速度倒推2000多年前的港口位置,这一方法是否科学?还有更可靠、更符合实际的方法吗?
五、几点建议
(1)合浦汉代港口(始发港)港址位置的确定,传说与推测仅是一种导向意见,是一厢情愿的说法,不足为凭;实据不足,疑点较多的说法应加强取据考证,对现有的两个古港遗址(大浪与乾体)不要轻易偏信某一方,也不要轻易否定某一方。既然大浪古城考古挖掘已走在前头,有一定基础,要继续深入考古发掘,力争有所突破;乾体港的考古发掘仍属空白,应尽早行动填补这一空白。
(2)港口规模及港址的确定要有科学性,不应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待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的港口的规模。以下举一些例子供论者参考:
第一,秦汉时的海船(区别于江、湖船)究竟是艨艟巨舟还是“独木舟”?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含今广西)沿海多处发掘出独木舟,其年代测定远至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以下直至汉、隋、唐、宋,其中最多的是汉代。这些独木舟长不过10米,宽1~2米,可乘10人左右。
风帆在海船上的广泛使用是三国以后,秦汉时以桨、橹、竿为船行的动力,配合海流沿岸而行。
指南针的使用在宋朝以后。
第二,关于船舶的载重量,1974年在福建泉州发掘出一艘南宋时期的远洋货运海船,曾被誉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珍贵文物”。该海船据专家多方论证沉没于南宋咸淳十三年(公元1277年),据今700余年,古船的载重量一说60~120吨,一说200吨(庄为矶,庄景辉《泉州宋船结构的历史分析》,见《厦门大学学报》1977年第4期)。
清道光、咸丰年间,广东顺德陈村制造的“头艋”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帆船之王,为三桅大帆船,有载重175吨和295吨两种(《北海市志》528页)。
民国时期北海高德船栏制造的“万丰号”三桅大帆船,载重200吨,是当时广东木帆船之王(《北海市志》529页)。
广东阳江海陵岛海底发现一艘宋代木帆船,船长24、58米.宽9.8米,估计载重量数百吨(《羊城晚报》2004年12月,具体日期待查。
第三,2000多年前的建筑物能遗存至今估计只有以砖石垒筑的秦长城,而木建筑、砖瓦建筑均荡然无存,所以要想见证汉以前建筑只有土夯筑的泥质建筑及封土堆墓葬。这一点是我们祖先远不及古埃及人之处——埃及金字塔可以作证,距今已4000余年仍巍然耸立。
(3)发动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古港址考证与研究。比如请地质学家、海运史专家等。如果请地质学家尤其是研究古海岸沉积发育方面的专家绘制数千年来南流江口地区海岸图、地形图,提供陆、水域的地质变化情况,似乎比倒推南流江位置的方法更科学更实用省事。
(4)成立合浦港古港研究机构,集思广益,求同存异,推出更有质量更有水平的论文。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吴传钧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