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3 葱岭古道觅踪

作者:王炳华

     
  《汉书·西域传》称:“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1〕汉代史家十分明确:当年,自塔里木盆地西行的南北道,都必须“西逾葱岭”,才能进抵今阿富汗、伊朗,或乌兹别克斯坦及其西北地区,再步入欧洲。
  “葱岭”,是古代中国学者奠基在地理调查基础上,赋予“帕米尔”的称谓。〔2〕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山体高大,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它位居我国新疆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之间。自新疆西去阿富汗、伊朗及中亚各共和国,进一步抵西亚、欧洲,穿越葱岭是首要一环。要在如此高峻的崇山峻岭中来去,可能会遭遇的艰难险阻,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
  但是,这并没有能阻抑古代中国西向欧亚大陆的努力,“丝绸之路”“葱岭道”开拓的时间是很早的。《前汉书》称帕米尔为“葱岭”,就是汉代或更前已存在过穿行帕米尔高原的最好证明。张骞西使大月氏,“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史记·大宛列传》),走的就是葱岭。关于这一通道,在根据班勇提供的资料而作了具体补充的《后汉书·西域传》“莎车国”条中记录得较前清楚了一步:“莎车国,西经蒲犁、无雷至大月氏”,文字记载非常明确。自两汉迄唐、元,历史不断发展,但南道的走向并无大的变化。尤其是穿越帕米尔高原,路线须受山口、谷道、可以翻越的大坂(分水岭)等各种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限。几千年的历史风雨,这方面的变化可以说是相当微弱的。因此,调查自莎车、疏勒绿洲通达帕米尔的山谷径路及我国境内帕米尔通达阿富汗的山口、大坂路线,不仅涉及目前的交通地理,对于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南、北道自塔里木盆地西缘穿越葱岭,通达大月氏的路线及古代蒲犁、无雷的今地、境域等,也都有直接的意义。而国内史学界,关于汉代莎车、蒲犁、无雷的今地所在,看法并不是完全统一的。〔3〕此外,这种调查,对准确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南、北道穿行葱岭的具体线路,了解中外古代旅行家、我国西去求法高僧们穿行葱岭的路径、山谷,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他们留下来的珍贵行记,也都有重要价值。
  笔者曾先后于20世纪的1972、1982年两次到塔什库尔干地区,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古调查,足迹及于县内大部分地区,并登达了自塔什库尔干县去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地区的一些主要山口,如红其拉甫、明铁盖、瓦赫基里大坂等要隘,并在一些遗址进行了试掘。工作期间登越崇山峻岭,穿行急流险滩;炎炎夏日身着皮裘活动于冰峰雪岭之间,目睹葱岭的泥石流怒涛直下,须臾之间平路成谷、陆桥化烟。对这片地区的地理形势、高原生活的特色、各山谷通道及沿线的历史遗迹遗物,有了初步收获。自觉再读有关穿越帕米尔的各种行记文字,感受大不同于以前,认识大有深入。但初步考察以后,存留问题仍多。本来还有带着问题进一步深入葱岭的计划,只是因缘难再,自20世纪80年代后,竟再未得涉足其地。这里不揣粗陋,把三十多年前进出塔什库尔干的几条路线及沿线古迹情况稍作整理,公之于同行,供治中西交通史者之参考。分析中的不当之处,也热望得到指正,以利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前汉书》卷96(上)列传第66(上)。
  〔2〕笔者在帕米尔踏查中,见到漫山的野葱,“葱岭”之名,是与此密切关联的。
  〔3〕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版;冯承钧原编、陆峻岭增订《西域地名》,中华书局,1980年版,有关条目。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