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3.3 自塔什库尔干入巴基斯坦、阿富汗

作者:王炳华

    
  “丝绸之路”“南道”止于莎车绿洲后,穿越喀喇昆仑山、葱岭东缘深沟险谷,可以通达塔什库尔干河谷。北道止于疏勒后,也有山道可以南行进入帕米尔,到达塔什库尔干地区。塔什库尔干谷地是东部帕米尔的交通枢纽地带,具有很重要的、不能取代的地位。
  而从塔什库尔干出发前往中亚广大地区,如罽宾(克什米尔)、大月氏(阿富汗及其附近)等,也都有天然谷道可行,还有地势较低之山口可以翻越。我们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工作时,曾以塔什库尔干为基地,踏查过一些比较有名的山口,它们是进入一些中亚古国的天然孔道。
  塔什库尔干地区,抬头是山,开门见岭。所谓平川,只不过是崇山峻岭中相对比较宽平的一块谷地。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据实地勘察,总有大小山沟七十多道,其中有四十多道可以通达巴基斯坦、阿富汗、前苏联中亚地区,但大部分地势险恶,通行艰难。在有数的自然条件较好、沿途有水草可资补给、适于通行的山谷通道中,最主要是翻越红其拉甫、明铁盖、瓦赫基里大坂的几条山谷通道,可以通达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境。经塔合曼、苏巴什大坂,至喀拉湖,前去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是较为便利的坦途。
  3.3.1 红其拉甫大坂道
  红其拉甫大坂道,就是目前国际知名的中巴公路所行路线。自塔什库尔干至红其拉甫大坂我国边界,全长一百多公里。
  离开塔什库尔干县城后,顺塔什库尔干河谷南行16公里至阿克塔姆,沿途有小块草地。戈壁上见石堆一区,每个石堆略呈圆丘形,高出地表七八十厘米。最大一座圆丘形堆石,四周见约长4米的石围。据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发掘的经验,这是古代墓葬的一种形式。表明这里曾是古代人居住的地区。
  更南行18公里,至吉尔阿勒(意为驿站)。西傍塔什库尔干河,东为低山。谷地内有一片两三百亩面积的草场,但并无固定居民。在这里一处晚更新世地层内,曾发现三处烧火堆,灰烬中有少量木炭屑、烧骨。傍近,发现一件砍砸器:石英岩,两面交互打击,刃缘呈曲折状。从地层分析,为去今一万年以前的遗存。公路两旁还见到时代稍晚的古代渠道遗址、建筑遗迹、古代墓葬。古代渠道傍山,成南北走向,地表痕迹宽三四米,是塔什库尔干地区有名的法里亚提大渠的一段。〔1〕山前高台地上,有两处8×10平方米的方形石围。石围内外见古代夹砂陶片,有盆、钵类器型,火候较高。傍近河谷,有圆穹形土屋一处,底座近方形,约为4×4.5平方米,门东开,古墓系石棺、石盖,覆土极浅,其上或布小块石。由于处公路边,来去的人们翻动、窥视,部分石棺已经破坏,尸骨暴露。我们曾清理这类墓葬两座,系南北向竖穴,石棺(四壁贴石板),人骨架完好,仰身直肢,头北脚南,未见任何殉葬物。
  自吉尔阿勒南行26公里,至达不达尔。这里谷地较宽阔,最宽处有4公里。草场也较好,居民比较集中,均为塔吉克族,目前为乡政府所在地。由于地势较高(海拔3477米),气候较冷,农作物只有青稞、油菜。牲畜有羊、马、牦牛等,山地有熊、豹、雪鸡等兽禽。傍塔什库尔干河之台地,同样见到散布之石堆墓,直径一般二三米,微微高出地面。河西岸,有皮斯岭大坂隘道,可通塔吉克斯坦境。
  自达不达尔南去,沿塔什库尔干河西岸走约10公里,至克孜库尔干,即国内外知名的“公主堡”遗址。古堡所在山头名“克孜库尔干吉力克”,海拔约4000米,除东面为临河之峭壁陡岩外,南、北、西三面为高山峻岭,北侧山沟可通皮斯岭大坂。南来的红其拉甫河、西来之喀拉乞库尔河至此汇流北向,成塔什库尔干河,河面宽阔、水势湍急。自克孜库尔干城堡下视河谷,水流如带,相当大的一片范围可以尽收眼底,形势十分险要。这里实际控扼着南去克什米尔、西南去阿富汗的两条径道,古堡在军事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见图版1)。
  古堡遗址的现状是:南面为一道东西向土墙,长约150米,堡墙高约10米,顶宽2.5米,底宽约6米,是用一层土、一层树枝砌筑,土层厚约10厘米,树枝为横、竖交叉叠压。堡墙外侧的山顶有巨石一堆,似礌石类防御设施。
  堡墙依地势构筑,西端稍北折,东端见土坯。说明堡墙不是成于一时,而是在不同时代有过增筑、修补。
  堡墙内共见建筑遗迹13处。见土墙基,穹顶式、半地穴式土房等,墙厚至达两米,是很好的防寒建筑。遗址范围内见古代陶器残片,厚至1厘米,当是储水大缸之残片。有石磨盘,长50厘米、宽40厘米。
  我们在1972年的调查中,曾取土墙上层树枝送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14C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结论是距今不到300年,当为清代遗物。但有关公主堡的传说,唐代在此已是十分流行。玄奘在《大唐西域记》所录关于“渴盘陀国”起源于“汉日天种”的故事,危岭孤峰上的“公主堡”古城,又正当西去波斯的孔道,真好像就是目前所见古堡遗迹的历史说明。〔2〕斯坦因在塔什库尔干地区的活动中,对此亦深信不疑。而且提出古堡的建筑特点,同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长城边塞,也是用同样的中国古法筑成的”。〔3〕
  从古堡所处地理形势分析,古堡主要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工程,可以控制通克什米尔、阿富汗的几个主要大坂(红其拉甫、明铁盖、瓦赫基里)。其时代,最晚延续到清朝还在使用。由于使用中不断维修,上层有清朝的遗迹,自然也不奇怪。但由于这些古道早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就是自塔什库尔干通达大月氏、罽宾的道路,唐代在中亚地区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也都与这些古道密切相关,保卫道路的军事堡垒当不会只从清代起。唐代流行在这片地区的“汉日天种”的故事,以文艺形式从另一个侧面表现着这一历史的真实。
  自公主堡南行两公里后,地名叫克切克巴依,为喀拉乞库尔河(其上游为火石壁河)与红其拉甫河交汇处。有牧民毡帐三五座,另外也有用石块与草被土块砌就的小屋(所谓草被土块,是切取草被上层,草根密如蛛网,将土夹结成块状,晾干后既可筑屋,也可作柴)。这里河谷宽阔、草场面积大,是一处交通咽喉。
  自克切克巴依去红其拉甫山口,可循红其拉甫河谷(即塔什库尔干河)向南稍偏东行。6公里至库吐苏尼底,又5公里到塔什库尔干县种畜场,再3公里至哈里沙尼地,又3公里到沙热依克,25公里后有吾甫浪沟来汇,路线折向西南沿红其拉甫沟行,20公里即可抵达红其拉甫大坂。在这段路程中,河谷逐渐狭窄,谷地内、低山丘均见草被。草不高,但青葱可爱,一路水草充足,人畜可不虑乏。询及老乡称:自红其拉甫河谷东行,也有山间小道可通达叶尔羌河谷,进而可抵叶城,但山势高峻,小道崎岖难行。
  红其拉甫大坂山口地势平坦,海拔4733米。山谷通道宽一公里多,翻越甚易。作者在塔什库尔干工作期间,曾询及自巴基斯坦通过红其拉甫山口的入境者,据其称:在红其拉甫山口中方一侧,地势上升较缓,交通称便。但越红其拉甫大坂进入巴基斯坦后,山势峻险,高山深谷,人马行走视为畏途。沿洪扎河上游谷地向西折南行,经过帕苏、坎巨提(罕萨)至吉尔吉特(大、小勃律),进入印度河上游,至塔克西拉(坦叉始罗)、白沙瓦(鞬陀罗首府)。这既是今天中巴公路的走向,因受山势、大坂、谷道等自然因素的局限,同样又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通向中亚的径道之一,堪谓古道今用。人们称中巴公路为“亚洲的新奇迹”,是不无道理的。
  3.3.2 明铁盖大坂通道
  自塔什库尔干县城至克切克巴依,即红其拉甫河与喀拉乞库尔河汇流处,路线、走向均同前。只是至汇流处后,转沿喀拉乞库尔河谷西行,经库依尼沙拉木到排衣克检查站。至此,在河北岸小山梁上,可见不规则方形土堡一处。堡墙依地势铺展,周长200多米,墙高近3米,顶宽1米,堡墙由泥、石、树枝交叠而成;南临悬崖峭壁,俯视喀拉乞库尔河,正好控制了喀拉乞库尔河谷。堡墙内遗迹保存不多,见红色碎陶片,厚达1厘米。古堡时代,曾取城内采集之木板一块,进行14C测定,时代结论与公主堡近同。清代,在排衣克设有卡伦,或与此有关,但同样不能据此排斥这里更早就有军事城堡的存在。
  在排衣克土堡调查中,见所在山头野葱连片。高近20厘米,叶扁平,茎圆,开白色小花。帕米尔,中国古称“葱岭”,果然有其地理背景。
  自土堡向西,沿河谷前进。河谷不宽,山前有草,水流湍急,夏日,骑马亦不能涉越。经恰特尔塔,至排衣克河入喀拉乞库尔河汇流处,河谷比较开阔。在河南岸一稍高石岗上,有古堡遗迹一处。堡墙近方形,每边宽约4米,残高3米,未见其他遗物。古堡正好控制河口谷道,也正好成了古道具体路线的说明。
  由此更西行20公里,罗布盖子河自南来汇。道路至此,沿罗布盖子河向南稍偏西行,明铁盖山雪峰傲然耸立。罗布盖子河谷不宽,一些地段只一二百米。地势愈来愈高,但一路水、草不断,青草如茵。再行20公里,抵达明铁盖大坂,大坂海拔高程为4709米。地势较红其拉甫稍高,但路况较好。据曾经穿越过大坂的人们反映:越明铁盖大坂进入巴基斯坦后,道路比较平顺。新中国成立前,塔什库尔干与巴基斯坦地区间的交通往来均取此途。这条路线,也是中华民国政府时期规定的英国驻喀什总领事由印度进入塔什库尔干地区时“正式、经常路线”。可见,在有关通道中这是比较利于通行的一条。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后,沿明铁盖河谷西南行,经古尔根帕契、波布尔、木库什、帕特,沿河谷转向正南,谷地较为开阔。顺山势直下,至米斯加尔、帕苏、坎巨提,与中巴公路汇合。更前,进抵吉尔吉特。国学大师、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研究判定,玄奘返国,进入国门走的就是明铁盖大坂道。在冯先生倡议之下,近年在这里竖立了一块石碑,揭明了玄奘返国的具体路线。
  在中巴公路修建过程中,沿途发现过不少古代遗迹,如岩刻画、摩崖刻石(包括汉文刻石)及佉卢文资料等,可以作为自红其拉甫、明铁盖大坂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古道走向的生动说明。
  3.3.3 瓦赫吉里大坂通道
  此道是通达阿富汗瓦罕走廊的天然孔道。在古代交通史上,是值得注意的相当重要的一条路线(见图版2)。
  自塔什库尔干县至瓦赫基里大坂,前段公路路线与翻越明铁盖大坂的道路一致,分道处在罗布盖子河口。至此,前往瓦赫基里大坂,是沿海拔4000米的喀拉乞库尔(这一段亦称火石壁河)继续西行的。一路河谷较宽,达两公里左右,沿途草场颇佳,路线沿河南岸行。距离罗布盖子约5公里处,台地上见一座巨型坟丘,底周约40米,圆丘形,高2米多。火石壁河南岸一处高台地上,还见到土堡一座,是中华民国政府时期守卫这条古道的一处据点。
  自罗布盖子西行30公里后,至克克吐鲁克。这是一处交通要隘:西北行,越克克吐鲁克大坂,可抵塔吉克斯坦;斜向东南行,越基里克大坂,可至克什米尔;自北向西偏南行,约15公里,翻越瓦赫基里大坂,即进入阿富汗的瓦罕走廊。这条路线具体情况是:上溯瓦赫基里河谷,约行7公里,路面平坦,人马行走均便,谷道约宽1公里,有草。7公里后,山势陡险,马、牦牛虽均可通行,但跋涉艰难。至8公里处,有一不大的高山湖泊,长圆形,长约400米、宽约100米,水色青碧。大坂顶部宽约200米,海拔4800多米。至此,瓦罕走廊即呈现眼底。近大坂顶,有一区小石屋,面积约有20平方米,可供翻越大坂的人们稍事休息。这一通道,据向当地群众了解得知,除冬日大雪,基本均可通行。尤其是在夏日,交通堪称便利。
  在这些翻越大坂的山道旁,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高二三十至四五十厘米的小石堆,沿线陆续分布。这实际是一种简单的路标,给不谙路线的旅行者们指示途径。这些石堆、石屋,虽没有明显的时代标志,不知垒自何代,但它们确在明确指示古道走向,这一点是清楚无误的。从一路水草情况分析,如若是一支数十人的商队,自塔什库尔干翻越前述三个大坂通道,沿途给养均无问题。
  翻越瓦赫基里大坂后,道路顺势直下,进入瓦罕走廊。南为兴都库什山,北为瓦罕岭。这是一条东西方向、水草均佳的优良古道,沿途居民点如良加尔、罗宗、良加尔基什特、伊希卡希姆均可供行人沿路休息。由此经萨朗山口翻越兴都库什山,可至贝格拉姆、喀布尔,沿途古迹不少。自喀布尔斜向东南,通过开伯尔山口,可进入巴基斯坦、印度。自喀布尔向南,可入坎大哈。由喀布尔西去,经巴米扬、赫拉特,即可进入伊朗。这些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或名邦。有人说,“丝绸之路进入瓦罕走廊之后,堪谓全线皆活”,这是有道理的。公元727年慧超自印度求法回长安,走的应该就是这条古道。《往五天竺国传》记录他经过这段路的情况是:“从胡密国(瓦罕)东行十五日,过潘密(帕米尔),即至葱岭镇。此即属汉兵马,见今镇押……外国人呼为渴饭檀国,汉名葱岭”,与经过瓦罕走廊翻瓦赫基里大坂至塔什库尔干的走向完全一致。马可·波罗来华,也曾经通过瓦罕走廊,只是后半段路线与慧超有异。唐代名将高仙芝,也在这片地区演出过十分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了解这些古道,对前述古代各种行记会得到准确的理解,而结合这些历史上的事件,也会使我们对这些古路通道有一个形象的概念。
  〔1〕法里亚提大渠,笔者曾进行调查,对源头、走向、渠道平、剖面情况均作了观察、分析,将另文介绍。
  〔2〕《大唐西域记》,《渴盘陀国》条。
  〔3〕[英]A.斯坦因著、向达译《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1936年,第34页。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