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10.1 罗布淖尔多见玉
作者:王炳华
新疆地区目前所见较早的玉器资料,几乎都集中在罗布淖尔荒原。这里现在虽然是一片无人的荒漠,但在原始社会阶段也是人类生活繁衍之区,而且与甘肃、青海毗邻,是与中原大地联络交往的枢纽地带。早期玉石集中于此,值得注意。
罗布淖尔地区玉器,新中国成立前即见报导。斯坦因20世纪初在罗布淖尔地区调查,在编号为LF之土岗上,发现了“磨制甚精之玉质石斧”。另在LT古堡斜坡,也发现“碧玉制之磨制石斧”。〔3〕黄文弼先生于1928年在罗布淖尔地区考察时,还曾在库鲁克山南麓阿提米西布拉克稍南、孔雀河北岸采集到一件玉斧、一件玉刀,“均白玉质,磨制甚光”。1934年,黄氏第二次至罗布淖尔,距第一次采集得玉斧之地稍东,又在古墓地旁采得绿玉刀一枚。黄氏所采玉器,在其《罗布淖尔考古记》中曾有概略说明:“余在罗布淖尔采获之石器,关于磨制者共三件,皆为玉质,计玉刀两件,玉斧一件,制作均甚精美”。〔4〕
(1)玉刀。“白玉质,为不规则之方形。两边磨制光滑,刃宽约5厘米,极锋利……石质坚致润洁,确系昆仑山所出。”
(2)玉刀。“绿玉质,为不规则之长方形。前后刃口磨制甚利,中间稍厚……此石颜色碧绿,光润坚致,疑为和田河中所出。”
(3)玉斧。“白玉质,上颇尖锐,下平齐,磨制光平。口刃极薄而锋利。”
(4)玉斧。“碧玉……半透明,中有黑点。”〔5〕此件玉斧,拾自北塔山一带。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疆文物考古所曾先后多次派人到楼兰古城及古城附近进行文物调查。在楼兰古城内及古城附近、尤其在古城西南自LA至LK这片荒漠地带,先后共采集玉器25件。其中17件是在1988年末的文物调查工作中所获;另外8件,是于1997年末,配合在罗布淖尔地区进行的石油物探工作中所采集的。具体情况如下:
(1)玉斧(原始编号为86LA:22)。在1986年11月,采自由楼兰古城至22号标桩途程中。玉色青碧,形状不太规整,一边弧曲。高6.11、宽2.85、厚1.82厘米,上端稍经研磨,近刃部双面精工加磨,光滑锐利,清楚可见使用中剥蚀的痕迹。
(2)玉斧(87LA城外)。于1987年4月采自楼兰城东郊荒漠。色灰白,属青白玉,高4.75、宽4.15、厚1.41厘米。通体加磨,十分光洁。双面刃,刃薄而锋利,见明显为使用过程中击打、蚀裂之痕迹。
(3)玉斧(原始编号为L88:8标)。于1988年4月22日采自楼兰古城西南,第8号标桩北4公里处。色青翠,质细腻。山料,未全面加磨,形体略近梯形。近刃部精心细磨,刃锐薄,见使用痕,高4.31、宽3.47、厚1.19厘米。
(4)玉斧(田野编号为88LA城外)。于1988年10月4日采自楼兰古城外,为墨玉,墨绿色玉体中见略如条带状黑色纹,曾通体打磨,只是近刃部磨制得更精细;双面刃,刃部一端严重砍蚀,几成斜边;顶端相当粗糙;高4.66、宽3.56、厚1.19厘米。
(5)玉斧(田野原始号为L88:06标)。于1988年采自罗布淖尔荒原楼兰古城西南第6号标之北部约500米处。青玉质,玉色翠青,色嫩,玉质细腻,系山料。上部保留较多原始石皮。刃部双面加磨,锐薄锋利,使用过程中的蚀痕相当密集、清晰。高4.93、宽3.86、厚1.02厘米。
(6)刮削器(田野号为L88:06标)。于1998年采自楼兰故城西南6号标西1公里处。青玉,翠绿色,上部保留玉石山皮,刃部双面加磨,相当锐利,有使用过程中留下的剥蚀痕。长3.91、宽2.36、厚0.69厘米。
(7)玉斧(原始号为L88:07)。于1988年4月采自罗布淖尔荒原上7号标东北1公里处。青玉质,深青色,玉质细腻,透明度相当好。通体磨光,刃部锐薄,几近透明,略近方形。两端均见加磨,其使用过程,可能是先用一端,蚀损严重后,则转而使用另一端。因此,两端均见使用损蚀痕迹。长3.37、宽3.65、厚0.82厘米。
(8)玉斧(原始号为88LK城)。于1988年4月28日采自罗布淖尔LK古城外东北。青玉,色淡绿,玉质细腻,山流水料,表面较光滑,棱角圆润。刃部曾经多次使用、打磨,现存刃线不直,使用蚀损痕迹清晰。长5.15、宽3.34、厚0.85厘米。
(9)柱状玉器(原始号为L88.08标)。于1988年4月20日采自8号标北4公里处。碧玉质,色青碧,中含黑点。圆柱体,两端修平,柱体部分曾经敲剥、修整,比较平滑,以手持握,相当合适。高9.15、柱径4.58厘米。
(10)玉斧(原始编号为80LB×N:4)。于1980年采自罗布淖尔LB遗址附近。以和田白玉为料,色泽纯白如腊,细润光滑。上部曾经加工,略显肩形。通体磨光,刃部至今仍相当锋利,见细微之蚀痕。在罗布淖尔地区发现的这批玉器中,它可以称为最上品。通高11.6、肩宽2.7、体宽6.2、最厚处1.88厘米(见图版23)。
(11)玉斧(原始号为88楼兰古城外)。于1988年采自罗布淖尔楼兰古城外。青玉质,形体较大,深灰青色,玉质细腻,似籽玉。上部打削出肩形,通体磨光,弧刃锋利,使用过程中的剥蚀痕迹清晰。通高13.37、肩宽4.59、体宽7.7、最厚处为2.59厘米。
(12)玉斧(田野原编号为L88:22标附近)。于1988年采自罗布淖尔荒原22号标附近。青玉质,色泽较深,长条形,肩部不显。通体保留当年琢打的疤痕,刃部蚀痕累累。通高11.32、最宽处5.74、最厚处1.74厘米。
(13)玉斧(田野号为L88:07标)。于1988年采自罗布淖尔荒原7号标东0.5公里处。青玉质,色泽稍深,上部显露肩形,通体磨光,弧刃,锋刃锐利,刃部使用蚀损痕迹清晰。通高7.27、肩宽5.9、体宽7、最厚处1.6厘米。
(14)玉斧(原始号为L88:07标)。于1988年采自罗布淖尔荒原7号标北800米处。青玉质,色泽较深。形近长条,上端劈裂。通体琢打,一面保留多条纵向条状磨蚀痕。近刃端双面加磨,弧形刃,锋利,有使用痕迹。通高7.46、宽3.45~3.9、厚1厘米。
(15)玉镞(原始号为88LA22标)。系采自楼兰古城至22标之行进途程中。墨玉质,表面看为墨黑色,透光观察,则通体碧绿,散显黑点,传称为“点墨”。镞体扁平,略成柳叶形。带铤,已稍断损,边缘修琢整齐,镞刃尖锐。通长5.42、铤长1.07、厚0.6厘米。
(16)玉镞(田野原始号为L88:11标)。采集自11号标柱西约1公里处。青玉质,色深,透光观察,色略显灰白。镞体极薄,形近树叶,带铤,镞尖、锋刃十分锐利。通长5.35、宽2.5、厚0.23厘米。
(17)玉斧(原始号为L88:07标)。于1988年采自罗布淖尔荒原7号标西北约1公里左右。青玉质,色青碧,上端稍狭,刃端稍宽,近刃部两面精细琢磨。刃部锋利,使用痕迹明显。通高7、宽2.8~3.7、厚1厘米。
这批玉器中,少部分曾经新疆地质局从事和田玉研究的专家唐延年同志等进行鉴定,为和田玉无疑。用料以青玉为主,墨玉、脂玉均少。关于玉器之时代,报导称:“各类细石叶、石核、石片、石镞、石矛等,其中有的镞和矛通体琢打,造型规整,极具地方特点,与细石器伴存的还有磨制精细的一批玉斧和磨制石器。”“初步分析,这应是一批属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细石器遗存。”〔6〕
1997年末,新疆考古所常喜恩同志,为配合石油部门在罗布淖尔地区进行物探工作,按地震测线观察,在地表采集到玉器、玉料8件:
(1)残玉斧。出土于LB97-12线,262250~263470间,大凹地南部。青玉,玉质细腻,已残断,只余下半段。长4.11、宽4.78、厚1.04厘米,双面刃,刃部有使用剥裂痕迹。
(2)玉器残片。出土于LB97-254线,11750处。青玉两块,形状不规则,其一(4.8厘米×3.25厘米)保留小部分磨光面,可以看出是玉器上劈裂的碎片。
(3)青玉料。出土于LB97-12线,23050~231900间,这里是一片风蚀雅丹地。玉料扁平形,长8.7、宽7.45、厚2.36厘米,有敲剥痕迹。
(4)残玉器。出土于LB97-240线,13000处。青玉质,一面曾经磨制加工,平整光滑。长2.8、宽4厘米。
(5)玉斧。玉色青碧,出土于LB97-262线,18900~19000处。长7.86、宽4.8、厚1.05厘米,一面磨制光平,一面仍为剥打之石面。
(6)玉斧残部。两小块,青白玉,较细腻。出土于LB97-262线,21150~22400间,该处为一面积较大的洼地。从残存形态看,一为玉斧之刃部,使用中劈裂;一为斧面之残片,磨制均佳。另两小块白玉料,同出于一处。
(7)玉斧残部。青玉质,出土于LB97-262线,21150~22400间大洼地上,居楼兰城西15公里左右,周围见多量细石镞、小石刀、石矛、石叶等。从玉器残存形状观察,为一玉斧之上段,打制、磨光痕迹清楚。残长3.8、宽3.4、厚0.81厘米。
(8)白玉环。出土于LB97-262线,17200处。已残裂成两块,可并合成半圆形。环径6.25、厚2.5厘米,中部钻孔,孔径2厘米。
这是一批相当残碎,器物形制并不完整的材料。调查者在荒漠上随测线行动,时间不容许随意在测线周围展开调查。但即便是这种一条线式的行动,也采获了这些残玉器或玉料,确可说明,早到新石器时代在罗布淖尔荒原上,人们注意玉石、使用玉石的程度,已相当广泛、普遍。值得关注。
2002年12月,新疆考古所伊弟利斯率队至孔雀河下游小河墓地调查,在墓地附近,曾采集到青玉斧1件,通高近20厘米刃部明显有使用痕迹。
上述玉器,大多是在罗布淖尔地区采集到的。造型规整、使用痕迹明显,可以肯定是早期罗布淖尔荒原上土著居民的实用物。玉器所在,往往伴存细石镞、细石叶。从逻辑上分析,它们是罗布淖尔荒原上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唯一遗憾的是遗物所在地貌风蚀十分严重,难有可能觅见文物所出的原始文化地层,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对文物的深入认识。
这些玉器,多用“玉斧”一词。其中部分玉件,形大物重,确为砍斧无疑。但部分器物,虽为斧的造型,但实际体积小、薄、轻,肯定不能如斧类一样进行砍削。从这一角度,称之为“斧形玉器”似更合适。笔者曾试验将这类斧形玉器,对木材作局部微加工,结果是相当锐利。在罗布淖尔已见青铜时代遗址中往往不见陶器,主要日常用器只是木器及草编器。在以木器为主的那样一个历史时期,这类可用为制作木器的小件玉斧,其地位当然是很重要的。
罗布淖尔目前是一片基本没有生命的荒原,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塔里木河、孔雀河水仍可自由流入罗布淖尔湖中时,河谷及其支流周围,不少地方仍可见到胡杨、红柳、草被;斯文赫定在20世纪初到30年代,曾经从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以独木舟进入罗布泊,沿途鱼、禽出没。在20世纪初期以前,这片地区的生态大概不会较此更差。据地质、沙漠、气象学者研究,去今4000~6000年前后,塔里木盆地地区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是生态环境较好的暖湿带干旱荒漠草原。〔7〕罗布淖尔荒原上较大范围内采集到的玉器、细石器标本,或与这一时期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1〕唐延龄等《中国和田玉》,新疆人民出版社,台北:台湾地球出版社,1994年。
〔2〕杨伯达《甘肃齐家文化初探》,《陇右文博》,1997年第1期。
〔3〕A.Stien, Innermost Asia, Vol.I.
〔4〕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之一,1948年,第96页。
〔5〕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之一,1948年,第127~128页。
〔6〕楼兰文物普查队《罗布泊地区文物普查简报》,《新疆文物》,1996年第3期。
〔7〕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考察队第四纪专题组《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干旱区研究》1995年增刊,第302~306页。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