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13.5 从尼雅考古看精绝历史

作者:王炳华

    
  呼应着时代的风云,与20世纪共始终,尼雅考古不断发展、前进。精绝历史因此得有一个全新的面貌,汉、晋时期西域历史研究因此而得以展示新的面目。
  斯坦因作为一个考古学者,在尼雅的考古、研究中有过一定的贡献。英国政府在中亚地区与沙俄的角逐,它们的殖民主义野心在斯坦因的工作中留有深刻的时代印痕,产生了不可轻估的影响。在殖民扩张的不正常心态下,主要以取得文物为目的之工作方式,导致斯坦因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尼雅,是典型一例。这自然给中国人民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新疆地区文物保护、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门的科学工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尼雅废墟进行过不止一次的工作,付出过辛劳,流下过汗水。但实事求是地评价,真正将尼雅考古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还是20世纪最后的10年中日合作的尼雅考古。虽然这一形式明显有不少难以尽如人意之处,但总还是为科学的尼雅考古提供了过去从未获得过的工作平台。特别是这次考古得可能使用了最新的技术手段,实施全面调查,可展开重点发掘,尝试着组织实施了多学科学者的合作、考察、研究,力求最大限度利用一切有用的信息,关注遗址、文物的科学保护等,这都是既往未见、在此阶段才有的新内容。
  现存尼雅废墟及此中已经出土的文物,主要表现着汉、晋时期这一聚落中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情况,也表现了作为“丝绸之路”“南道”上不可逾越的站点,它曾经有过与周邻世界的联系。在去今2000年前后,这里还是尼雅河下游的三角洲,是尼雅河水可以方便流泄之处,水丰林茂、人烟稠密。农业,在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小麦、糜子是主要农作物。相当严密的灌溉制度,保证了旱作农业的稳定收获。葡萄、梨、桃、杏,是重要的果品。葡萄酒,是当时社会珍视的饮料;蔓菁、胡萝卜,是主要的蔬菜。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家庭饲养业,主要牲畜有羊、牛、马、骆驼,保证了交通、肉食、衣裘、皮革的需求。鸡,是饲养的家禽,在N14,见过完整鸡体。一号墓地M4,女主人胸前也有一只鸡。这一文化现象清楚表明:鸡已不是一般肉食材料,而有着更多的、如宗教巫术方面的价值。木器制作、纺纱织布、擀毡织毯,是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冶铁、铜及制陶,是满足全社会需要的手工生产部门。有专业的工人,他们的社会地位不低,他们加工兵器、斧、镰、刀、凿等工具,烧造陶器,可满足绿洲社会的需求。身处沙漠包围中的精绝社会,重视树木的栽培。整齐的行道树,大宅周围树干直径70公分上下的高大杨木,以及红柳形成的栅栏,说明主人对它们防风御沙的功能有着深刻的了解。还有不止一处的桑林,和田文管所在这里采集到的陶蚕,表明晋代精绝社会可能已知栽桑育蚕。
  沙漠深处不大的绿洲,区区“四百八十户”、“三千三百六十人口”,精绝王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是十分有限的。导致精绝在“丝绸之路”“南道”上不可轻忽的地位,是它重要的地理位置。汉、晋时期的“丝绸之路”“南道”,是主要的穿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丝绸之路”干线。植根在尼雅河上的精绝绿洲,西去克里雅河扜弥,东至安迪尔河吐火罗故国,其间都有100公里以上的沙漠征途。在沙漠中行进,以最耐干渴的骆驼代步,最长五至七天,必须要有水的补充。以沙漠中日行15~20公里计,没有精绝绿洲的补给,“丝绸之路”“南道”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地位,才使它成为任何一个企图控制“丝绸之路”“南道”交通的国家,都必须首先取得对精绝绿洲的控制。西汉王朝打通“丝绸之路”“南道”后,在精绝投下过很大的精力:行安辑政策,对上层统治者厚赂怀诱。设屯田(出土过“司禾府印”),推行汉文(出土过“仓颉篇”汉简),便于政令之贯彻实施。出土的汉简及大量锦、绢、铜镜、漆器,直至食具——漆筷,等等,无不表现着汉、晋王朝在这片土地上倾注过的关心。
  东汉后期,佉卢文开始进入尼雅。至晋,汉文虽然存在,官方也在继续使用,但佉卢文地位日重,并逐渐成了精绝社会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文字工具。这与贵霜的影响密切关联。精绝社会上层人物的剑、刀皮鞘上的纹饰,权贵人家木椅雕腿图案,棉布上丰收女神像,佉卢文木牍封泥上的希腊神话人物形象,蜻蜓眼料珠、玻璃器、精美毛织物,均可以看出来自帕米尔高原以西的物质及文化影响。
  透过物质文化遗存触摸到的这些历史信息,使我们对当年精绝绿洲在“丝绸之路”上曾经承担的历史责任,曾经流动在“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艺术文化潮流,至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1600年前鲜活的绿洲,化作为今天没有生命的废墟,是一个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深处沙漠中的绿洲,地理环境严酷,生态脆弱。现存地表,表现着废弃当年社会生活在一瞬间的种种迹象:房屋完好、四周林木葱郁;也有屋舍中粮食仍堆积在目;不少佉卢文还未开拆、处理,匆匆置于室内一角,或藏匿在瓮,覆盖在沙土内;室内、土炕上少见完好的日常用物;已解读佉卢文,多处提到苏毗人入侵,人心慌乱……这种种迹象都足以说明,遗址废弃当日形势紧迫,绿洲主人带着少量急用物品匆忙离去,但却又怀着还要回来处理种种未了事件的愿望。只不过是由于无法预料的事态发展,使他们没有得到返回故国家园的可能。再穷的家,也难舍弃;故园,有无法割舍的种种亲切记忆,尤其是已经熟悉了的、感受着安全的生产、生活运行程序,还有先人的陵墓……不是面对无力抗衡的外部力量,他们是肯定会回到这一十分熟悉的空间世界来的。但是,他们终究没有回来。是因为人的丧亡?还是因为绿洲生命之源——水的运作秩序受到了破坏?或是自然困难与社会灾难的综合作用……因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最后、最完满地解读,不仅要在这片废墟遗存的诸多细节,也要在尼雅先民迁徙后居住的另一处绿洲点上去寻觅。这一点,我们至今还没有实现。
  20世纪的尼雅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收获,给了人们历史的教益。但要全面、准确认识尼雅河水系自然、地理单元内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严酷、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尼雅废墟的兴起与沉落……还需要考古、历史、遥感、沙漠、地理、气象、生物、古文字等许多学科专业力量的介入、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在21世纪,相信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