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15.1 汉统西域面对全新情况

作者:王炳华


  本文论及的“西域”,基本局限在今天的新疆境内。即使如此,它也是一片境域十分广大的地区。
  从考古资料看,这片土地上古代居民种族多源,既有欧罗巴人种,也有蒙古人种。民族成分更其复杂。已经掌握的体质人类学资料,就白种人讲,既有欧洲北部古典欧洲人种,也见地中海周围、印度、伊朗高原地带的白种人。蒙古人种成分,同样并不单纯。后期语言学资料,可与此呼应:既有印欧语系,也有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等不同语种的存在。其复杂程度,可以说是远过于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自公元前1000年后期,这片地区已逐渐步入文明:金属器,尤其是青铜、铁器冶炼、铸造已比较成熟;在一些地点,已见早期城市,城址作圆形。这些分居天山南北的居国、行国,与周邻的南西伯利亚、西亚、南亚,东边的黄河流域也都存在程度不等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天山以南,沙漠广布,分布于内陆河尾闾地段、屈指可数的大小绿洲,彼此为戈壁、沙漠隔阻,交往、联系困难,自然形成大小不等、相对独立的城邦;天山以北,则为游牧王国所统治。这样一片民族殊异,政治、经济状况不同的土地,自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及匈奴统属下的乌孙已逐渐进入准噶尔盆地,乌揭、车师均受匈奴制约。塔里木盆地,自公元前176年起,也入于匈奴王国的统治之下。匈奴将统治西域的军政中心——“僮仆都尉”府,置于中部天山南麓之焉耆盆地内,这里位居西域之中。东向车师前部,入楼兰,南下昆仑山北缘;西向天山南麓,北与乌孙及匈奴右部联系,均得其便。至此,西域大地,虽与匈奴“不相亲附”,政治上终是已入于匈奴的控制之下。
  面对这一形势,汉王朝要进入西域,并在西域立足,没有军事力量开拓,政治上自然是不可能保持影响的。
  自公元前2世纪末,西汉王朝取河西走廊、设敦煌四郡;取楼兰,发大军远征大宛,灭轮台,攻焉耆,与匈奴五争车师以取得对吐鲁番盆地的控制权,发大军与乌孙联兵击匈奴右部……半个多世纪中,自河西走廊西部至西域大地,可以说是征战不绝、战火连绵。经过这相当长时间的军事打击后,匈奴势力后退,西域大地上林立的大小城邦,对汉王朝的军威感到“震惧”。公元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汉之号令终于可以颁行于西域大地。
  在汉设西域都护之前,取楼兰、迁楼兰于扜泥,设鄯善。西汉王朝力求避开匈奴重点经营的天山中部,着力经营沿阿尔金山、昆仑山西走的“丝绸之路”南道。楼兰、鄯善、于阗,南道上的这几个城邦,曾是两汉王朝重点关注、“安辑”、“赂遗怀诱”的重点。其中精绝,虽只是南道上沙漠深处的小“国”之一,但地理位置冲要,是丝路南道上无法逾越的关键站点。所以,也颇得中原王朝之重视,得“安辑”、“怀诱”之惠。西汉时,它曾经保有独立地位。东汉时,先后在于阗、莎车、鄯善争夺南道统治地位的角逐中沉浮。但不论处于何种状况,均曾是笼罩在两汉王朝“安辑”政策之下的一个绿洲城邦。从这一角度观察,对汉王朝当年安辑政策的实际运作,解剖精绝,就具有更加典型的意义。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