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18.5 古代新疆的农业屯田
作者:王炳华

汉代以来,在新疆地区广泛进行屯田,历唐至清,这一事业始终不衰。对新疆地区的农业发展,曾发挥过重大影响。无论是士兵还是“累重敢徙”的应募者,主要成分无疑都是中原地区的农民。他们在新疆屯田,自然就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农具、籽种、耕作方法等等,对农业生产发展有过重大贡献。
屯田生产,对新疆地区的开发建设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新疆地广人稀,要靠这里有限的人力、物力维持相当数量的边防部队、各种管理机构,保证“丝绸之路”的需要等,肯定会十分困难。利用部队并募民屯田自养、再上缴国家一定粮食,就可缓和并解决这一矛盾。在论及新疆古代农业生产问题时,屯田是一项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于这一问题,上文已有相当涉及。这里将直接有关古代屯田的几件文物收录于后,以利进一步深入认识。
在民丰县汉代尼雅遗址,曾出土“司禾府印”一方。边长2厘米,高1.7厘米。〔1〕从印文“司禾府”可以推见,是汉、晋时期与屯田事务有关的一个机构。
在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中,许多文书直接表明了当时屯田的情况。
1972年发掘的阿斯塔那第226号唐代墓葬中出土了29件文书,几乎全部与唐代屯田事务有关。涉及北庭都护府、伊吾军纳职守捉使、西州都督府等部门的屯田、营田事务。〔2〕其中一件“伊吾军纳粮牒”(长27.5厘米,宽8.5厘米),其上钤“伊吾军之印”,表明为正式公文,残留文字有:
从这一文书可以看到伊吾军屯田的规模,每年应纳的粮额。而且,不仅缴纳军仓,以供军需(这是主要部分);还要纳一部分到“州仓”,以供地方行政需要。
唐代边防军的屯田,组织、管理是十分严密的。合戍守与生产为一体,生产任务也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唐西州都督府屯田文书”,〔3〕为西州都督府呈支度营田使的牒义,“合当州诸镇戍营田,总壹拾□顷陆拾□”涉及的镇、戍有:“赤亭镇”、“柳谷镇”、“白水镇”、“银山戍”、“方亭戍”、“维磨戍”、“酸枣戍”等;同墓又一件残文书为:“唐开元十年(722年)伊吾军上支度营田使”的一件文牒。它也是一件正式呈文,上面钤有“伊吾军之印”。事由是下属烽燧无法完成屯田任务,请求支度营田使留后司能酌情处理。文书中提到每烽烽子只有三人,两人承担“警固”任务,可以离开烽铺、从事屯种营田的烽子只有一人,稍有差失“罪即及身”,导致“上下怕惧”。实际上是“近烽不敢不营”,但“近烽地水不多”、“里数既遥”,又“营种不济”。
从上下文意看,这一要求得到相关曹判:“近烽者即勒营种,地远者不可施功”的处分,但还是要上报“支度使”最后核准。〔4〕遇到实际困难,请求变更、减轻任务,必须经过层层审查、批准。由于文书残缺,不可尽读,但小至两三人的烽燧也有明确的生产任务,却是明白无误的。
这几件文书,虽只涉及唐支度营田使下属的伊吾军及西州都督府,即只关系到哈密及吐鲁番地区,但却具有一般性意义。其他地区的屯田情况,与此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在这样严格的管理制度下,生产得到了保证,军资有了着落,人民多少减轻了负担,既有利于边防,也有利于唐代西域的社会生产事业,其积极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1〕《新疆出土文物》,图版24。
〔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八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94~233页。
〔3〕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八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19~220页。
〔4〕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八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94~195页。 “伊吾军纳粮牒”残留文字
“伊吾军纳粮牒”残留文字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