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19.4 回鹘高昌棉织业
作者:王炳华
唐代后期,回鹘大规模自漠北草原西迁,其中一支入主吐鲁番盆地,建立了以回鹘为主体的高昌王国。
在吐鲁番,回鹘高昌时期的考古工作开展不多。虽然高昌、交河古城、北庭古城、伯孜克里克石窟寺等遗址,均与高昌回鹘王朝存在相当密切的关联,但文物考古工作,多止于一般的保护,而并未展开发掘、清理,对了解当年的棉纺织业并无实际助益。而以墓葬发掘论,可以肯定为回鹘高昌王国时期的墓葬也非常之少。较之四百多年的回鹘高昌王国史,确实只能说是微乎其微。
1985年冬,吐鲁番县火焰山乡哈拉和卓村戈壁,农民在引水冬灌时,偶然发现回鹘高昌时期墓葬一座。墓主人是社会地位不太低的一位军官,随身的弓、箭、马鞍仍置于棺上。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墓主人穿着的衣服,使用的物品,大都以棉布为料:
(1)短单袍:以棉布为料,本白色,斜襟,束腰。通长138厘米,袖长(自袖口至中缝)63厘米、腰围100厘米、底摆周长328厘米。
(2)短棉袍:棉布面,絮棉花。大小、样式与上述棉布短单袍相同。
(3)布裤:棉布为料,如汉式便裤,但裤腰为夹层。
(4)褥子:绸面,棉里,絮毛。面为黄色绢,周围用红、淡绿色方格染色棉布镶边。
(5)夹袄:绿绢作面,棉布为里。窄长袖,束腰,袄领、肩、袖口为织银锦边,下摆为织银龙纹锦饰。
(6)夹袄:锦面,棉布里。
(7)随身盛物布袋,以棉布为料。系于死者腰部,内盛小件木器。〔1〕
原发掘简报文字过于简单,关于棉布衣服的大小、织物的组织、棉纱的粗细均未见文字说明。但它对我们分析回鹘高昌王国吐鲁番植棉、棉纺织业,意义还是很大的。所有衣物,均为死者生前穿着的使用品,不是专为送殉而制作的冥器,所以更能反映当年日常社会生活的情况。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结论:当年的吐鲁番地区,人们的内外衣服、被褥、随身使用的袋包,几乎都使用着棉布。棉织物,在人们日常生活占有主体地位。植棉、棉纺织业在唐代已经形成的基础上,仍在继续发展中。知名的德国突厥学家冯加班女土(Annemarie von Gabain),在她的名著《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一书中,谈到回鹘高昌的土特产品时,强调说明:“必须特别指出的出口货物有棉花……”把棉花放在了这类物资中的第一位。〔2〕同时,冯加班女士以她深厚的回鹘文字研究素养,享誉国际突厥学界。另外,她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德国“普鲁士吐鲁番探险队”前后四次在吐鲁番地区获取的大量考古资料,并与这一探险队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勒柯克有着个人交往。所以,她对这一历史时期内高昌回鹘人棉纺业的相关分析,自不同于一般。
在论及回鹘高昌人的日常生活时,冯加班认为:当年“民间使用的衣服料子,可能主要是棉织品”。回鹘文献中有记录表明,“棉花”和“棉织物”是百姓交纳税收的主要物品。〔3〕回鹘文献中有“半包棉花作为交纳给国王的税”,也可以“棉花代替葡萄酒税”、“棉花代替徭役”。〔4〕因为棉纺织业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棉花受到特别的重视。古回鹘文献记述,要把棉花打成一定长度、一定宽度和保证一定质量的包(棉花的质量有粗糙和柔软之别),还有“几次提到了喀什噶尔和遥远和田的棉花的质量”。在打包时,必须始终对质量问题打出印记。其中一件文字说明为:“二十三件打着喀什噶尔印记的棉花,在柳中(今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那边交易。”〔5〕这些来自回鹘文献的记录,不仅表明吐鲁番盆地继续是当年新疆地区最主要的棉织业中心和棉花交易市场,而且透示着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及喀什——这些重要的绿洲,也有棉花售卖到吐鲁番以满足吐鲁番地区棉织业的需要。而且为了保证棉织物的质量,同一包棉花中的品级要统一,不能精、粗混杂。
元代,新疆除回鹘高昌王朝统治地区以外,纺织业也在发展。《元史》记述,当年织物中盛行加入金丝线,成为专供上层统治集团享用的织金锦。为组织这种织金锦的织造,有专设的机构涉及新疆。如在“撒答拉欺提举司”下,有“别失八里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与吐鲁番有山路连通),“掌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等段”。〔6〕而新疆地区回鹘人,即以擅长织金工艺而闻名朝野,当年中原地区的重要纺织中心,都以取得西域擅长织金工艺的工匠为要务。这样高级的纺织工艺,是有一般棉纺、丝织、毛纺工艺为基础,才得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考古所见元代棉织物标本,还见于乌鲁木齐南郊盐湖。1970年初,盐湖南岸挖盐工人在附近山谷中一处冲沟内,发现了一座元代墓葬。墓葬主人也是一位将军,随身马匹、兵器、弓箭及穿着衣服均保存完好。外衣为黄色油绢织金锦边袄子通长124、袖长94、腰围88厘米;腰部细束,钉30道细辫线以为装饰;袄袖、领、肩部均以织金锦为边饰;米黄色油绢作面,本色平纹棉布作里;织金锦以丝、棉、金线三者混织而成。
内衬棉布袍,本白色,平纹。
棉布裤,形制如今天的中式便裤。裤腰为夹层。
上述几件棉布衣裤,不少布幅完整,可见布幅不等,有宽34、42、46厘米之别。因用为衬里布,可看出棉纱较粗,且不均匀,纱线径0.5~1毫米,每平方厘米经纬线约12×10根。〔7〕
盐湖元墓中出土的棉织物,从考古资料的角度来看,是新疆地区所见最后一批数量稍多的棉布。此后,关于新疆地区棉花种植、棉布纺织业的情况,主要只能求之于相关文献之记录了。
根据考古资料,参照十分有限的历史文献,本文对元代以前新疆地区植棉、棉纺织业的发展进行了概略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初步概念:
在公元2世纪的东汉王朝后期,新疆南部和田地区已经使用棉布,少量高级蜡染织物可能来自印度或阿富汗,但不能排除本地已开始植棉并掌握了棉纺织技术,开始生产棉布。
南北朝阶段(5—6世纪),新疆地区植棉、棉纺织业有进一步的发展。吐鲁番盆地是全新疆最主要的棉纺织业中心之一。
唐代(7—9世纪),新疆棉纺织业有长足的发展。以吐鲁番为中心的棉纺织业,棉布是进入丝路贸易的最重要商品之一。政府采取一定措施扶持棉农的生产及棉纺,棉布是政府征收实物税的最重要对象。吐鲁番地区的棉纺织物在丝路贸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市场知名度相当高。
回鹘高昌时期(10—14世纪),以吐鲁番为代表的棉纺织业,在继续发展之中。
元代以前,新疆地区种植的棉花为非洲草棉。它棉株不高,棉桃不大,产量不高,但耐干旱,生长期短,适宜甘、新地区的气候、土壤。新疆大地,成为主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是近代的事。
〔1〕吐鲁番文管所《吐鲁番哈拉和卓乡竖穴木棺墓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86年第2期。
〔2〕A.von Gabain,“Das Leben im uigurischen Konigreich von Qoēo(850~1250)”, Wiesbaden, 1973.中译本《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序言,新疆吐鲁番地方志编辑室编译出版,1989年。
〔3〕A.von Gabain,“Das Leben im uigurischen Konigreich von Qoēo(850~1250)”, Wiesbaden, 1973.中译本《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第十一章,服装。
〔4〕A.von Gabain,“Das Leben im uigurischen Konigreich von Qoēo(850~1250)”, Wiesbaden, 1973.中译本《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第五章,社会结构、管理、价格、土特产品。
〔5〕A.von Gabain,“Das Leben im uigurischen Konigreich von Qoēo(850~1250)”, Wiesbaden, 1973.中译本《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第五章,几种农产品,新疆吐鲁番地方志编辑室编译出版,1989年。
〔6〕《元史》卷85,“百官志”第35。
〔7〕王炳华《盐湖元墓》,《文物》,1973年第10期。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