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22.2 墓葬时代
作者:王炳华
22.2.1 墓葬时代
这两座墓葬虽同在一条荒僻山沟内,但出土文物风格并不相同,时代当有早晚。初步分析,一号墓时代可能为元,二号墓可能是唐。
一号墓出土的“辫线袄”,保存基本完好,形制特点显明,是帮助我们断代的重要材料。《元史》卷79《舆服志》第二九载:“羽林将军二人……领宿卫骑士二十人……皆角弓金凤翅幞头,紫袖细褶辫线袄,束带,乌靴……”。“供奉宿卫步士队,供奉中郎将二……帅步士凡五十有二人……分左右夹玉辂行,皆角弓金凤翅幞头,紫细摺(应为“紫袖细褶”——引者注)辫线袄,涂金束带,乌靴。”同书卷80《舆服志》第三十云:“宫内导从……佩宝刀十人,分左右行,冠凤翅唐巾,服紫罗辫线袄,金束带,乌靴。”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元代卫士,如羽林宿卫、供奉宿卫、宫内导从等人员,都要穿着一种“辫线袄”。这种“辫线袄”的形制,据《元史》卷78《舆服志》第二八记载:“辫线袄,制如窄袖衫,腰作辫线细摺。”“黄油绢”,《元史·舆服志》中也屡见。该书卷78《舆服志》第二八还记有“靴,以皂皮为之”。根据这类记载,比较对照盐湖出土的黄色油绢织金锦边袄子、牛皮靴等基本特点,可以说是非常一致的。
一号墓出土的这种“辫线袄”的样式,在元版《事林广记》一书中可见到。如后集卷13《武艺类·射艺·步射总法》条下所画那位步射者穿着的即为“辫线袄”,足着尖头高统皮靴。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位步射者所着袄的形制是方领右衽。而我们发现的“辫线袄”由于前襟朽烂,如何开襟已不明,但其领却是低平圆领,与上述记录不尽相同,而与西安地区出土的元代卫士的服装样式颇相一致。〔1〕这些差别,究竟反映着一些什么问题,尚须研究。不过这些情况都共同表明,在元代无论是仪卫或是武士,都是穿着“辫线袄”的。
一号墓出土的“辫线袄”下摆“捻金”锦边饰上有菩萨像图案,这与元代锦缎上织作佛像并任意货卖的情况是一致的。〔2〕“片金”锦边饰上的穿枝莲纹图案,是元代流行的风格。这种图案,我们从元代的瓷器及织金锦中均可见到。
二号墓出土文物风格与一号墓不尽相同。马鞍后部有五对小孔,马镫长柄,均与吐鲁番过去出土的唐代马俑上面的鞍、镫完全一样,与陕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马镫亦很相似。〔3〕银红地宝相花纹锦的花纹图案是唐代流行的风格,烟色暗花绸上的写生牡丹花纹图案也表现着比元代为早的特征。青铜腰带与宋人沈括所记载的“蹀躞带”相类同。根据这些现象分析,二号墓的时代当较一号墓为早,可能是唐代。
22.2.2 元代织造丝棉织品的情况
元代传世、出土的丝棉织品极少,而这次盐湖发现的织金锦、棉布等数量却不少,为我们研究元代的织造技术、生产及生活情况,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元代统治集团剥削聚敛黄金数量巨大,因此在丝织物上加金极为盛行,织金锦大量生产。这种织金锦,元时称为“纳失失”,是统治阶级专用的衣料。为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当时曾设专局管理织造,如“撒拉拉欺提举司”下设有“别失八里局”,“掌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等段”。〔4〕
盐湖出土的织金锦,“片金”似以金箔粘附在宽仅0.5毫米的皮子上,作纬线以织;“捻金”是以丝线为胎,外加金箔而成的金缕丝线,作纬线以织。将金箔和皮子加工得如此细薄,其工艺水平是很高的。另外,不论是“片金”锦还是“捻金”锦,均是以丝线、棉线、金线等混合织造。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宋、金时期,古代回鹘人即以擅长织金工艺而受到人们的注意,他们并向中原地区介绍了这种工艺技术。南宋初洪皓在《松漠纪闻》中记述:“回鹘,自唐末浸微。……上多瑟瑟珠玉,帛有兜罗、绵、毛毡、绒锦、注丝、熟绫、斜褐……又善结金线相瑟瑟为珥,及巾环。织熟锦、熟绫、注丝、线罗等物,又以五色线织成袍,名曰缂丝,甚华丽。又善捻金线,别作一等,背织花树,用粉缴,经岁则不佳。”元代在新疆地区设专局织造“纳失失”,新疆的“织金绮纹工”在当时也受到很大的重视。《元史》卷120《镇海传》中提到,在镇海负责宏州(在今山西境内)织造局时,“得西域织金绮纹工三百余户及汴京毛褐工三百户,皆分隶宏州,命镇海世掌焉”。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当时新疆地区是擅长织金工艺的。盐湖出土的这些“片金”锦和“捻金”锦,很有可能就是当时新疆地区的手工业工人所织造的。
盐湖一号墓主人,穿着的棉布不少。除外衣为锦、绢外,袄子衬里、衬袍、裤等均用棉布制作。织金锦也用棉纱与丝线、金线混织。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使用棉布已经比较普遍。
22.2.3 墓地分析
这两座不同时代的墓葬,出现在同一条荒僻的山沟中,或与地理环境有关。盐湖地区,是天山中间的一个小盆地。唐代,正当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交汇的关键地段,居南北疆往来交通的孔道,形势十分重要。盐湖南岸傍山而行,也是一条交通路径。距墓地所在山梁不远,有一山沟。循沟南进,即可达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县,比较近便。群众赶集,有驱骡马自此往来而不走现行公路的。这两座古代墓葬,在荒僻的山沟中利用自然洞穴埋葬,随葬器物全是实用衣物、乘骑、武器等,而不见任何明器。衣物、马饰虽可称豪华,一号墓主还用木棺,说明其身份并非一般,但也不见任何从容经营、厚葬以殉的迹象。这种情况,或可与戎马倥偬的古代戍边将土相联系。某些将士在征行之际,突然暴卒子道,即马革裹尸,随地而敛。若如此,则两座墓葬的发现,绐我们提示了一条在盐湖南岸穿越天山交通南北的古代线路。这个问题,是值得今后在工作中认真注意的。
〔1〕《中国古代陶塑艺术》,图版70,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
〔2〕《元典章》卷58“工部”——“禁织佛像缎子”条。
〔3〕《文物》,1964年第1期,第12页,图7。
〔4〕《元史》卷85,《百官志》,第35页。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