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27.1 新疆出土古尸

作者:王炳华


  20世纪初至30年代,西方学者对新疆探险考察的热潮迭起,考古学领域做了不少工作,在罗布淖尔、吐鲁番等地区发现的古尸,曾引起人们相当强烈的关注。
  20世纪初,斯坦因在罗布淖尔荒原曾发现早期墓葬,古尸保存完好。古墓居于高土台上,“地位既高,加之自古以来气候之绝对干燥,所以露在外面的坟墓中男女尸体保存的状态极可惊异。有些尸体保存得很好,此外还有殉葬的东西。从饰有羽毛和其他猎获物件的毡帽,旁边的箭杆,粗糙的毛衣,盛食品的小篮之类看,这是一个半游猎的种族”。“俯视这些尸体,除去皮肤干枯以外,简直像熟睡了的人一般”。“这些人头的特点,很近于阿尔卑斯种型”。〔1〕在《亚洲腹地》一书中,斯坦因对此有更具体地描述,死者“头戴棕色毡帽,帽有护耳翼作尖角状,帽左边装饰羽毛五枝,有啮齿动物之皮围绕于帽上。周身以毛织物包裹,衣襟交合处,系一小口袋为球状,中盛碎细枝;腰际围一羊毛织裾带,露体不着裳,足穿红色鹿皮靴。死者之面貌:双颊不宽,鼻高而鹰钩,目直,显然为一长头种型。头发卷曲如波,发短而黑”。又称“如其面貌,暗示在兴都库什和帕米尔,阿尔卑斯人种型相似”。〔2〕
  1930年,黄文弼先生在罗布淖尔湖畔LH发现古冢,死者保存不朽,埋葬习俗、服饰与上述斯坦因报导相同,死者为女性,额窄颧高,眉际画绿线三道,帽具璎珞。
  20世纪30年代,瑞典学者斯文·赫定、F.贝格曼、中国学者陈宗器在罗布沙漠阿德克地点发现不少古冢,多有干尸,死者服饰形貌与埋葬方式,与上引情况类同,但在干尸腰际发现不少木箭。
  吐鲁番盆地,这阶段中也发现过不少古尸。日本学者橘瑞超等还曾将这里出土的古尸标本带回了日本。目前,部分保存在韩国汉城,一部分放在了旅顺博物馆。
  新疆文物考古界发掘到古尸并注意这一问题的研究,则是在距今30多年前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尤其是在近20年内。列其大要,主要发现有:
  1959—1975年,新疆博物馆、新疆考古所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先后11次共发掘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古代墓葬456座,据对其中的265座墓葬统计,共出土古尸305具,唯其中相当的古尸标本,均曾经被扰乱,并不完整;部分稍好的古尸标本,目前陈列在新疆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也有部分古尸封存在了当地的墓穴中。
  1959年10月,新疆博物馆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西北约3公里的古代墓地发掘东汉夫妇合葬木棺1具,人体保存完好。
  1978年、1986年、199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三次在哈密地区哈密县五堡村西戈壁上,清理发掘古代墓葬114座,出土古尸较完整者11具,如果将部分完好的肢体标本亦计算在内,则总数可达70多具。较好的标本,目前分别存放在哈密博物馆、新疆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见图版83)。
  1970年2月,在乌鲁木齐南郊盐湖南岸天山峡谷中,出土元代古尸1具,保存虽十分完好,但随后遭到严重破坏。
  1979年10月,新疆考古所在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发掘古代墓葬42座,出土年轻女尸1具,幼儿干尸1具;分别存于新疆博物馆及考古研究所。
  1980年4月,新疆考古所在罗布淖尔湖西北,铁板河入湖三角洲地带,发掘出土女尸1具,保存十分完好,曾对其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研究,标本现收藏在新疆博物馆。
  1985年9月,在且末县扎洪鲁克乡古代墓地,新疆博物馆发掘墓葬5座,其中3座已遭程度不等的破坏。在保存较好的两座墓葬中,出土保存良好的古尸3具,成年男女、婴儿干尸各一,现收存在新疆博物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也曾在这里先后发掘出土古尸体5具,现收存在库尔勒博物馆。1997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继续在扎洪鲁克发掘,又出土古尸14具,保存在古墓现场,成为简单的“遗址博物馆”(见图版84、85)。
  1986年,在奇台县北塔山一处废弃的矿井中,奇台县文管所发现清代淘金工人干尸两具。死者全身捆绑严实,随身衣物完好,允许淘金的执照、工具也在身边,似为在淘金过程中因财富纠纷而被害致死。因洞穴中含盐量大,尸体保存完好。
  1989年10月,新疆文物考古所在鄯善县鲁克沁乡洋赫古墓地,发掘古代墓葬82座,在一地势稍高、浅埋的土穴中,发现婴幼儿干尸1具,现收存新疆文物考古所。
  1991年4月,新疆文物考古所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火焰山中的苏贝希沟畔清理古代遗址、墓地各一,在34座战国时期墓葬中共见古尸11具,其中6具保存相当完好,肢体完整,服饰齐全,另外5具保存稍差。
  1991—1997年,中、日联合进行尼雅考古,在尼雅遗址发掘清理古墓葬五区,先后出土古尸25具,大多保存良好,现收存在新疆考古研究所。
  1996年,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营盘古墓地,发现古尸5具,部分古尸服装完好,头部覆盖面具(见图版86)。
  1998年初,在罗布淖尔湖东北LE遗址附近,发现一处墓地。墓穴多经盗扰,文物大多散失,但部分古尸保存完好。其中1具婴儿干尸、1具成人干尸,被运抵乌鲁木齐,收存在新疆考古所。
  除上述考古发掘的古尸外,在和田、巴楚、鄯善连木沁、哈密绿洲以东戈壁,也曾有过出土古尸的消息。
  综观这些古尸出土的地点,可以看到,它们基本都在天山山脉以南,塔里木盆地周缘或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吐鲁番盆地、罗布淖尔荒漠或哈密绿洲。这些地区,都是气候特别干燥、土壤中含盐分稍多的地带。与之相对的天山以北地区,虽也进行过相当多的考古发掘,出土过不少人类骨骼标本,却基本不见古尸存在。奇台文管所在北塔山所见古代淘金者干尸,与尸体所在土层中含盐量极高有关,不能算作一般情况。
  〔1〕[英]A.斯坦因著、向达译《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09~110页。
  〔2〕转引自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版,第55页。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