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路景观

沈那遗址

作者:韩向群


  古老的青海高原自古就有人类繁衍生息。194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斐文中教授在青海湟水流域考察后宣布:在西宁小桥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定名“小桥遗址”。1978年,考古工作者经过发掘,于1979年在城北区马坊乡小桥村北自然台地上,出土墓葬陶片、兽骨、石器、骨器等文物,属新石器时期马家窑、齐家、辛店、长约等文化类型,以齐家为主,被命名为“沈那遗址”。
  “沈那”,藏语意为河水拐弯的地方。沈那遗址距今约4000年,是早期人类半地穴式居住村落,占地188亩,文化内涵极为丰富。1991年起,经考古试掘面积一千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两米。出土了齐家文化房址、墓葬、灰坑和一批齐家骨、石、陶遗物。其中以半地穴式房址最重要,房址形式有园、方形,出土的14个房址中,白灰面的6座,硬土面的8座,房址面积在9至10平方米之间。房内有灶坑、柱洞。这样的规模和完整性,且有白灰面防潮措施的史前房屋十分罕见,在青海省尚属首例。1997年新出土的一件大型铜矛为全国少有,被鉴别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齐家文化遗迹的出现,再现了青铜时代河湟流域先民们居住和生活的情况。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址,西宁市政府准备把沈那遗址开发成新的旅游景点,陈列出土文物,展现高原神秘而丰富的文化。
  

丝路景观/西北城市党史工作协作会联络组等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