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哈密天山风景名胜区
作者:西北城市党史工作协作会联络组等
哈密天山风景区由五个景点组成,为自治区风景名胜区。
天山庙 位于哈密市区正北60余公里处的东天山山巅之上,海拔约2800米。此处自古以来就是哈密通往巴里坤、伊吾等地的必经之路,地势极其险要。唐以前称“黑绀岭”,元明两朝称“阔合图岭”(蒙古语意为石碑)。
天山庙本为“关帝庙”,原名天山关帝庙。此庙最初建于唐代,后渐残破。清同治年间,哈密办事大臣文麟为了拓修哈一巴通道,派弁勇开山筑路,并重修关帝庙于天山之巅,此后人们便习惯称为天山庙。清光绪八年(1882年),哈密办事大臣明春又为之重修,重修之庙碑今尚完好无损。
天山庙地势孤高,气温低寒,天气多变,令人颇有九天奇幻之感。若立庙前朝北俯视,则蜿蜒盘旋的公路、郁茂叠障的林木、沙山、草原、房舍、炊烟、羊群等尽收眼底,让人油然涌起天上人间之遐思。
松树塘 位于东天山北麓,地跨哈密、伊吾和巴里坤一市两县交界处,年平均气温为-0.4℃度,经常出现6月飞雪、9月降霜的现象。松树塘是驮挽、驮乘兼用的军马新品种——伊吾马的产地。
松树塘,山顶白雪皑皑,终年不化,山腰和谷地绿草如茵,山峦迭翠,流泉汩汩,野花飘香,是人们游览、避暑的胜地。冬季银装素裹,晶莹洁白,是开展冰雪运动的理想场所。
清代诗人洪亮吉谪戍过此,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松树塘万松歌》:“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天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杆悉直上无回容。”
在漫漫的松林里,出没着黄臀马鹿、赤狐、野猪、兔等。夏季雨后放晴,松林草丛内遍地是蘑菇,招来无数游人采摘。
松树塘历史悠久,有许多古文化遗迹如古驿站、烽火台等。汉司马任尚、唐代姜行本曾在这里立下赫赫战功。松树塘北侧古烧陶遗址清晰可见,残存陶片上的花纹,形状与西安半坡遗址的陶片相似。还有一处大型古冶炼遗址。清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在此一带建立过军马场。
1984年,在这里建起占地面积46000平方米高山冰场。这里南靠巴里坤山,山坡古松连绵,形成一道绿色屏障,气候适宜,风力和缓,阳光充足,海拔高而运动员无高山反应,极有利于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世界速滑名将叶乔波曾在这里接受训练,并参加1986年国家体委在这里举行的全国速滑冠军赛,取得理想的成绩。
鸣沙山 位于哈密市正北70余公里的天山北面,在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交界处。在那碧波千顷的草原之中,奇妙地出现了一座长约5公里,宽35~115米,以石英、长石等堆积而成的沙山。其山呈长条形,东陡西缓,海拔1930~2163米,一条小河经其山脚蜿蜒而过。
此山最令人神往的是:每当人们走近它时,几乎都能听到由山的内部所发出的各种奇妙响声。这种响声就如有人在弹奏古琴,又好象牧童在轻吹牧笛,时而高亢激越,时而柔和缠绵。那奇妙的声音有时隐隐约约,有时又清晰动听,有时甚至还会发出犹如管弦并奏、鼓乐争鸣、万马奔腾的雷鸣般响声。这神奇的响声千百年来一直让人感到玄妙。
史载:早在汉代,伊州司马毛恺,率500壮士在此与匈奴相遇,当即展开了一场血战,因寡不敌众,终致全军覆没。千百年来人们对鸣沙山亦有种种传说:有的说是伊州司马全军阵亡后,忠魂不灭,血耻难平,誓欲再战,日夕练兵不止,故而才有此声。
清代《西疆杂述诗》中对此山也有“雾里辕门似有痕,浪传四十八营屯。可怜一夜风沙恶,埋没英雄在覆盆”的题咏。解放后考古工作者从沙山底下发掘出古代兵器如马鞍、尸骨等遗物。
鸣沙山那奇特响声乃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是由于沙粒振动,相互之间的磨擦碰撞而发出的响声。这一奇妙的现象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联想和无穷的遐思。
这座沙山,“居中国四大鸣沙山响声之首”(其他三处是敦煌鸣沙山、宁夏沙坡头鸣沙山和内蒙古响沙湾鸣沙山)。
白石头 地处哈密市、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交界处的东天山北坡,在哈尔里克峰脚下,距哈密市区60公里,其秀丽的风光具有自然美和原始美。天山的森林,美丽的巴里坤草原,伊吾叶美格尔草原,雪山、冰川,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再加上不远处草原上突起的鸣沙山,以及历史上留下的古文化遗迹,古朴的风土民情等是新疆天山区内难得的高山台原风景区。因其地有一块露出地面的巨大的白石而得名。这块白石头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居住着一个哈萨克族游牧部落,部落酋长的女儿爱上了一位叫岩沁的牧羊青年,他们彼此相敬相爱,经常在森林边相会,他们真挚的爱情使天上一个恶魔感到非常嫉妒。一天恶魔降下许多蝗虫,瞬时,森林枯萎了,绿草也死了,蝗灾危及着部落人畜生命。公主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到十分悲伤。善良、勇敢的牧羊青年岩沁,为了赶走恶魔,他独自来到森林,双手抱着大树摇啊摇,求上天保佑,赶走恶魔。这时,他猛然抬头发现自己摇过的树奇迹般地复苏了,他高兴地摇着每棵大树。第二天,人们发现森林复苏了,然而勇敢的青年却倒在了大树旁。善良的公主悲痛欲绝,她抱着青年哭啊哭,当她的眼泪流在草坪上时,草坪也复苏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人合葬在这里,不久,他俩的坟墓不见了,却长出一块巨大的白石。
寒气沟 在白石头东北20公里处的寒气沟自西向东斜插哈尔里克山腹部。入沟左边是连绵起伏的丘陵般的山坡,右边是随着山峦起伏而生长的松林。寒气沟海拔2200多米,纵深约10公里左右。顺寒气沟自下而上,可饱览这一带林木景观,高山降水、冰雪消融汇集形成的溪流顺势而下,气势磅礴,还有高山草甸牧场风光、冰川地貌景观等。
寒气沟的山不高而峻峭,草地起伏而葳蕤。大自然不但赋予寒气沟勃勃的生命力,同时也为它造就了一幅任何色彩都无法描绘成的天然画卷。
黄田庙尔沟 位于哈密东天山主峰哈尔里克山脚下,在哈密市区东北30公里处。庙尔沟因有古老的佛教寺院(北魏时期)而得名。这里依山傍水,气候温和,果木成荫,风景宜人。
据说哈密四世回王玉素甫,有次打猎看中了这个地方,便仿清王宫格局,兴修了花园和避暑行宫。行宫四周,沿山坡上垒起数十里石墙,种了杏、核桃、苹果、无花果和葡萄等树。春天,杏花如海,秋季硕果流金。行宫还有许多百年老树,其中有一棵“核桃树王”,高达15米,胸围2.4米,一棵圆冠榆,直径约1.5米,高约30米,都有400年历史。
在庙尔沟的西边山腰上,有一座古佛窟遗址,佛寺4间并列。至今还留着彩绘的佛像和缨络的图案。这是7~12世纪的佛教寺院遗迹。庙堂背靠雪山,面对瀚海,居高临下,气势雄伟。当时,每当夏季来临,火红的马群,雪白的羊群,便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把绿草如茵、流水潺潺的山谷,装点得五彩缤纷。座座毡房,炊烟袅袅。牧民在这里摆开赛马、刁羊、摔跤、射箭的战场。
现在,兵团哈密农场管理局黄田农场在这里开辟了1200多亩园林,其中杏树350亩、苹果220亩、核桃55亩。
在庙尔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最后四句是:莫再说庙尔沟是条沟,庙尔沟是座世上花园。路上虽长满了猫儿刺,而游人却往来不断。
丝路景观/西北城市党史工作协作会联络组等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