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路景观

边陲花城伊宁

作者:西北城市党史工作协作会联络组等


  美丽的伊宁市,象一颗闪耀着奇丽光彩的宝石,镶嵌在祖国西北边疆伊犁河谷的中心。在它周围,散布着绿树掩映的城镇,辽阔肥沃的田野,水草丰茂的牧场。滚滚西去的伊犁河,给这座边城增添了无限风光。
  伊宁曾为历代名人所叹赏,1960年熊向辉同志随陈毅副总理视察时写下的《伊宁即景》,是对伊宁绝妙的概括:
  祖国边陲一朵花,天山积雪浇黄沙,
  林荫夹道阳光软,清水绕城风味佳。
  羊群队队迎晓月,果木株株傲晚霞,
  欢庆丰收歌颂党,草原响彻冬不拉。
  伊宁,历来是游牧民族的宝地。清代的大批移民屯垦,使伊宁绿洲农业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有了城垣市井的建设。清乾隆时设伊犁将军(全称是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于新建的惠远城,并在其周围陆续建起惠宁、绥定、广仁、宁远、瞻德、拱宸、熙春、塔尔奇等八座卫星城,统称伊犁九城。其中距惠远30多公里的宁远城,就是现在的伊宁。从那时起,伊宁就逐渐形成商贾荟萃、贸易兴盛的城市。1871年沙皇俄国悍然侵入伊犁,强占九城,以宁远为驻地,大肆烧杀掠夺。1881年俄军撤退,九城中三个成为废墟。1884年,清朝将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从伊犁移到迪化(乌鲁木齐),惠远地位中落,宁远则以其地理环境的优越和商贸的振兴而成为伊犁地区的中心城市。
  在中国近代史上,伊宁具有她光荣的历史。在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表现了爱国主义、不畏强暴的精神。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新疆革命党人就在伊宁举行起义,并取得了胜利。1944年各族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三区革命,也以伊宁作为指挥中心,曾在这里建立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政权,配合全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直到新疆和平解放。
  伊犁河后浪推前浪,伊宁以它特有的风姿,在建设社会主义城市的道路上迈进。1954年伊犁哈萨克自治洲成立,伊宁成为自治州的首府,城市的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现在已建立了电力、煤炭、机械、毛纺、农机制造、皮革、食品加工等现代化企业。以著名的新疆细毛羊的毛绒为原料的毛纺产品,以及各种皮革制品,远销全疆和内地各省。
  伊宁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边城,保留着丰富的民族色彩:各族妇女鲜丽多姿的穿着打扮,娱乐场所和节日盛会中习见的各民族民间歌舞,中亚与中原建筑形式相融合的屋宇、庭院,以及多种民族语言、习俗交汇而成的奇特情调。
  

丝路景观/西北城市党史工作协作会联络组等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