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在中国

古老的居住方式——陕北窑洞

作者:李良义





  在很久以前,风从遥远的北方把黄土带到中国的西北高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是就形成了陕北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而这些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陕北地区,窑洞仍是人们主要的居住形式。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陕北人修建新窑洞有不少讲究。首先是要找人看风水,择地形。选择挖窑洞地方的土质十分重要,必须是黏土。窑洞要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
  新建的窑洞还是传统格式,从外面看四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着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窑洞宽约4米,纵深约5米,高约3米,两壁的黄土面被刮切得十分平整光滑。穹顶呈半圆形。这使本来就比较宽敞的窑洞显得很高,空间很大。从中间一孔窑的里壁向内开有隧道式的小门,通向一个完全黑暗的小窑洞,那里是储藏粮食等物品的库房。
  一般窑洞里外都有两个灶台,只有热天才在室外烧火做饭。窑洞纵深靠墙处有一个大炕,叫掌炕。而有的窑洞内在靠窗的地方称为前炕。无论掌炕还是前炕,在炕的一头都连着一个三孔灶台,平时便在这里烧火做饭。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所以冬天炕上十分暖和。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他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
  延安窑洞的窗户也许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色彩单调,为了美化生活,窑洞的主人们以剪纸装饰窑洞。他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窑洞的窗户是窑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由不得您不佩服黄土地上劳动妇女的心灵手巧。正是她们和黄土地上的粗壮的男子汉们营造了这一排排在中国闻名遐迩的土窑洞。
  

丝绸之路在中国/李良义编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