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长城第一墩
作者:李良义



屹立于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脚下,滔滔奔流的讨赖河北岸80余米的悬崖峭壁上,万里长城就是从这里起步,像一条巨龙,穿戈壁,过沙漠,翻山越岭,蜿蜒东行。
万里长城第一墩是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第一座烽火台。它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又名讨赖河墩、头墩。
长城第一墩在肃州西长城的尽头,距嘉峪关7.5公里,是西长城的城台,又是明长城最西端的第一墩台。从文殊山城隔河相望,但见长城自讨赖河墩起。据《肃州志》记载:“讨赖河墩,城(酒泉)西七十里,乃边墙南,近讨赖河尽头之处。”
讨赖河墩台是兵备道李涵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至十九年(1540)建筑的。墩台西侧地势开阔,便于观察敌军,作为长城第一墩在执行烽燧报警中起着先锋作用。原台长、宽、高均为14米,呈正方形棱锥体,历经风雨冲刷,部分岸壁塌毁,使现存台墩依壁而立,其险无比。明代嘉峪关内外共有39座墩台,有大墩台和小墩台之分。明墙沿线自讨赖河墩起,设墩台十余座,讨赖河墩属大墩台,驻兵把守,担负着传递嘉峪关以南至祁连山方面军事信息的任务。若遇敌情,日间举烟,夜间燃火,急告邻近的墩台驻兵和关城内的守军前来应战,防御关外游牧民族的犯关骚扰。嘉峪关西长城上原有城台七个,其中明墙上三个,暗壁上四个。每墩五至七人戍守,多则30余人。举一烽(燧),放一炮,表示来敌百人左右;举二烽(燧),放二炮,表示来敌500人左右;千人以上举三烽(燧),放三炮;5000人以上举四烽(燧),放四炮;来敌万人以上举五烽(燧),放五炮。讨赖河域西侧地势开阔,容易看到敌兵动静。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近年来嘉峪关市政府投入资金,先后夯筑了第一墩北侧30多米的仿古长城城墙,并对第一墩设置护栏予以围护。游客在第一墩虽看不到烽火狼烟,但仍可凭吊苍凉肃穆的边关历史,遥想当年狼烟四起,鸣炮报警的肃杀气势。还可以欣赏讨赖河绝壁天险,领略戈壁的浩瀚风姿。
丝绸之路在中国/李良义编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