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在中国

火洲——吐鲁番

作者:李良义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使交河郡》中写道:『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淌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诗人把交河的气候特征归之为炎热、风沙、干旱三大特征。
  吐鲁番,突厥语意思是“丰庶富饶之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富饶美丽、历史悠久。除了飘香溢蜜的葡萄瓜果之外,其独特的地貌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也让人流连忘返。《西游记》中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火焰山,宏伟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儿井,葡萄园里姑娘动人的情歌,别具风味的“巴扎”风情,葡萄架下风情浓郁的维吾尔族舞蹈,是吐鲁番成为一块古代文化历史遗产荟萃的宝地和融“火洲”、“风洲”、“沙洲”、“绿洲”为一体的自然地理历史博物馆。
  火洲,是吐鲁番的别称,因气候炎热而得名。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虽然年平均温度只有14.5℃,然而超过35℃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3.3℃,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热极”。
  值得一提的是,盆地北部绵延100多公里、宽10公里、海拔500多米的火焰山,最高峰在胜金口附近,也只有850多米。《山海经》中称之为“炎火之山”,维吾尔语叫“克孜尔塔克”,意为红山,隋唐时期曾叫它为“赤石山”。火焰山山体为红色砂岩,对太阳光辐射的反射力很强,在强烈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弯弯曲曲的沟壑,宛若烈焰腾升,故名火焰山。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曾取材于此。言火焰山的生成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误入太上老君炼丹炉,蹬倒几块带着余火的砖,落到人间形成的。
  夏天虽热,但这里还盛行一种“沙疗”,更是少见的奇观。这是利用当地的气候和灼人的沙地治疗风湿、皮肤疾病的一种独特方法。沙疗在吐鲁番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具有沙疗效能的沙丘只有五道林附近的几道小沙梁,它们坐落在林带、田园之间;在骄阳似火的沙梁山,搭起一座座五花八门的布棚,男女老少,将身体的大部分深埋在温度达50—60℃的热沙中,身旁放置饮料、事物、毛巾等,一面满头汗水,一面不断补充水分,阳光愈烈,气温愈高,疗效愈佳。目前,这里已专门成立了沙漠疗养所,由医生指导患者更有效的利用沙疗治病。
  新疆的异域风情魅力无限。即使是荒漠旅途,游人的感觉亦变得丝毫明丽;在单调寂寞中撷取发现的微小趣味已成了本能。好比悠闲的茶客独对一盏香茶,仅袅袅的茶烟氤氲里头散出的香味,就能分辨是龙井抑或碧螺春那样。砾石沙粒被烤出微微的苦、微微的涩,微微的泥腥;彼此掺和,浓淡交叠。当适应了这种味道的嗅觉,忽地感觉到沙篙或者是红柳、骆驼刺的丝丝润湿时,不用睁眼睛也可以知道,吐鲁番不远了。
  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和宗教错综交织与相互融合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多民族充分交汇和融合,是中国丝路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遗存的古城、石窟寺、烽火台、墓葬、岩画等达2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占新疆的近一半,居全国第九位,在新疆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到唐代,即丝绸之路昌盛的1000多年之间的文物,80%以上出自吐鲁番。在吐鲁番遗存下来的文献中,就有24种文字,是整个丝路沿线发现文字最多的地方。
  在吐鲁番市住宿有一大特色,几乎市内每个宾馆都有葡萄园和葡萄架,每个宾馆都有新疆维吾尔歌舞表演,让客人能够在葡萄藤下谈笑散步、休息并品尝葡萄。吐鲁番的饮食从汉族北方面食到粤菜、川菜,从地方维吾尔风味小吃到伊斯兰清真食品一应俱全。
  

丝绸之路在中国/李良义编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