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秦始皇陵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历史上说,秦始皇的陵墓拥有空前的规模,皇陵地宫的陪葬极尽奢华。但是,地宫中到底埋藏着什么?这是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关心的问题,因而历代史书中也有不少对秦陵地宫的神秘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秦陵地宫挖得很深,直到地下水层,用铜液浇灌,并涂以丹漆,上面再放棺椁。地宫中有文武大臣的位次,并有大量的珍宝器皿,珍禽异兽。地宫门上置有弩机暗器,以防盗掘。墓室顶上绘有天文星宿图像,地面则仿真山岳九州的地形,又灌注大量的水银做成江河大海,以机械动力使之川流不息。用娃娃鱼脂肪做成的蜡烛能燃烧很长的时间。
可是,至今为止,没有人知道秦始皇陵的地宫是否真的像《史记》中所描述的那样,秦始皇陵就带着这个秘密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的一位农民,在打井的时候突然打到了一个比他自己还要高大的陶人。正是这么一口普普通通的水井,使人们在相隔两千多年后,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巨大陵墓相遇了。
从那时起到今天,兵马俑坑的挖掘一直没有停止,仅已探明的4个俑坑的总面积就达到一万四千多平方米,而关于兵马俑的具体数字至今仍旧是个谜。
根据推测,皇陵的四方应该各有一个军阵,也就是说,至少应该还有3个同等规模的兵马俑坑没有出土。因此,整个军阵的庞大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但是,如此庞大的军阵在历代史书的记载中却只字未提。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兵马俑坑只是整个秦始皇陵陪葬墓群中的一角,还是秦人对兵马军阵本身就不在乎呢?起码,答案肯定不是后者。
大多数学者认为,秦陵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只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是,这么大的一处俑坑是出自何种考虑又有何作用呢?人们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秦俑坑出土的大批兵马俑,正是秦帝国强大军事实力的形象记录,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
另一种观点认为,秦兵马俑坑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即屯卫军。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个庞大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配置兵力,实为秦军八种阵法中最基本的阵法——方阵。方阵的特点是“薄中而厚方”,即中军兵精而少,接敌的外围部队兵力较多。
第四种观点认为,兵马俑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军,而是反映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更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就是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但是,不管兵马俑坑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它的出现却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秦代军事生活的历史画卷。
秦军拥有步、车、骑、射等多兵种混编的建制,机动性很强;步兵、弩兵越来越成为主力作战兵种,而战车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秦军的护体装备较之其他六国士卒的甲胄略显单薄,再次印证了秦军重进攻而轻防御的作战风格;秦剑窄而长,突破了东周以来的短剑形制,更加适于近战格斗;秦军的骑兵还没有发明马镫,所以影响了骑兵战斗力的发挥。
秦陵兵马俑坑,是秦代雕塑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从兵马俑的雕塑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秦人崇尚写实,创作手法严谨。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将领与士兵的装束不同,诸兵种之间的装束不同,将领之间因级别不同其服饰也有不同。雕塑家对陶俑各种细部进行了精细的刻画,使每一个陶俑形态各异,表情逼真。
秦始皇陵究竟有多深?《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是“穿三泉”。《汉书》说是“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只是个形容词,正像人们经常说的“九泉之下”一样。根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扣之,深则及于水泉”,即皇陵最深达到地下水,因为古代要在地下水以下施工实在就太困难了。而且若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的长期渗透作用,定会使水浸入地宫之内,秦始皇本人及其皇陵的设计者是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的。
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如何呢?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如果没有广阔的墓室面积是无法容下的。据史书上说,在始皇灵柩安放完毕后,通往墓穴的通道被几道石门所封闭,而且为了保密,修建陵墓的工匠竟被封在了两道石门之间,没有一个能够活着出来。这表明,始皇陵里的石门的确有好几道,工匠只能被关闭在墓穴核心以外的两道石门之间,而最后一道石门的背后才是秦始皇棺椁置放地。
整个地宫究竟有多大呢?从目前考古工作者钻探出的地宫宫墙来看,宫墙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墙体高和厚各4米,其顶部距地表深2.7米—4米,采用未经焙烧的砖坯砌成,面积为2万5千平方米,这样大的地宫是人们无法想象的。
到目前为止,在秦始皇陵陵园周围,已经发现了陪葬坑、陪葬墓近六百座,它们比较密集地分布在大约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秦始皇陵的地下和周围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各种各样的陪葬坑、陪葬墓,像一座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
1974年,当人们第一次发现兵马俑时,有谁能够想到,秦陵考古成为以后的岁月里极为重要的考古课题。
有专家认为,正是从泰始皇陵开始,中国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帝王陵寝建造模式。然而这一建造模式却是在明清之际达到顶峰。明清皇陵也就成了中国和世界独一无二的帝王陵寝建筑群。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