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黄龙沟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岷山山脉的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终年积雪覆盖,云雾缭绕。雪宝顶是藏族传说中的神山,据当地人说,通常只有在7、8月盛夏时节,才能偶尔看见它的真容。雪宝顶山上融化的雪水,发育着高山草甸,但是它首先滋润了脚下的这条沟谷。这条沟谷就是著名的黄龙沟。黄龙沟是一条长约3.5公里,宽约300米的钙华山谷,因山势如龙,又称“藏龙山”。在黄龙沟里,高山雪水和涌出地表的岩溶水交融流淌,随着流速缓急不同和地势起伏的高低,水中富含的碳酸钙凝聚、发育出固体的钙华埂,使流水潴留成层叠相连的大片彩池群。
  钙华彩池是黄龙最主要的景观,黄龙的彩池一共有8群2300多个,彩池层层相连,由高到低,呈梯田状排列。这些彩池大的几十平方米,小的只有几平方米。池中的碳酸钙在沉积过程中与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结成不同质的钙华体。再加上光线照射的种种变化,便形成了池水的不同颜色。因此人们便称黄龙的彩池为“五彩池”。
  在黄龙沟两侧的山坡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满布着各种奇花异草。常绿的针叶树林和多种珍贵的花卉植物,使得黄龙更加美丽。据统计,黄龙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8%,植被覆盖率更高达88.9%。许多珍贵的动物也生活在黄龙的森林里。偶尔,这些可爱的小鸟还会跑到彩池里来。
  五彩池的水层层漫溢,在没有钙华埂拦阻的地方顺坡而下,形成了黄龙另一个重要的景观——钙华滩流。黄龙钙华滩流的主体部分全长2500米,宽约30—170米。钙质的片状水流在倾斜起伏的沟谷间,在阳光的映射下如同金黄色的流沙般流泻而下。这金黄色的钙质水流漫流在沟中,使整个沟谷真像是一条金色的龙,躺卧在雪山与森林的怀抱中。
  黄龙彩池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石灰岩被水溶蚀而形成。这种地形,在地质学上叫做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但只有黄龙形成了这么大规模的彩池群,这是为什么呢?
  云南的路由石林,就是典型的石林特征,云南的石林称为剑状喀斯特,虽然与黄龙的彩池完全不同,但都属于喀斯特地貌。在云南石林县3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布满了剑状喀斯特所形成的石林。在广西桂林至阳朔之间,岩溶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则呈山峰的形状,这种形状被称为塔状喀斯特。这些被古往今来的诗人极尽美妙之词形容的景观,就是喀斯特地形中典型的峰林、峰丛地貌。
  为什么同为喀斯特地貌,黄龙的景观会和云南、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有着那么大的差异呢?
  这是因为二者的成因不同。云南石林和广西桂林的景观,是石灰岩因水的溶蚀而形成的。而黄龙的彩池却是因钙华沉淀形成固体的坝埂,水中的钙华再逐渐漫溢而层叠形成的。
  因此,云南、广西的岩石在被水溶蚀过后,留下了石峰和石林,而黄龙则是钙华随水沉淀形成彩池了。
  世界上由冷水沉积而成的地表大规模钙华十分罕见,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西南不远处的赫拉波利斯与黄龙一样,也形成了大规模的彩池。但它无论在池子的单个面积和整体规模上,都比不过黄龙。黄龙单个彩池的外侧垂直高度有6.8米,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而其长达3.5公里,彩池总数多达2331个的规模,也是世界上同类钙华彩池景观中最大的。
  冬天过去,春天又来。黄龙沟的水不停息地流着,它始终充满了生机。在黄龙寺的南面有一座明代建造的小庙“石塔镇海”,这座石塔和小庙已经被钙华淹没了大半部分,修建的时间为公元1620年,被钙华淹没的深度为1.8至2米。有关专家专门对此进行了测算,他们计算出黄龙钙华的沉积速率为每年3毫米,这也就是说,黄龙钙华的数量和规模每年都在增加。因此,从地质学上看,黄龙仍然充满了活力,它每天都在生长着。
  中国不仅拥有五千年连续不间断的灿烂文明,还因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而产生了许多奇异的自然景观。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