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黄山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黄山的名字至今依然蕴藏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许多秘密。那么黄山是怎么得名的呢?
  传说5000年前左右,来自北方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打败了来自东夷族的首领蚩尤,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黄帝和他的妻子、幕僚们先后发明了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术、医学等。
  传说黄帝100多岁时,仍然风尘仆仆四出巡访。
  这一天,他来到黄山。
  也许因为黄山的景色宜人,黄帝再也不愿回去。他将位置传给儿子,自己则终日在黄山采药炼丹,修养身心。
  这个传说被后来的人们记在史书里。
  过了3000多年,黄帝的江山传到了李唐王朝的子孙李隆基手里。他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有个好事的大臣为了讨好李隆基,根据书中的记载上书李隆基,说黄帝就是在这座山修炼成仙的。李隆基龙颜大悦,敕令改称这座山为黄山,意思是黄帝修炼成仙的山。
  黄山是在唐代才有了现在的名字吗?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早在汉代,就有了黄山的称呼。因为在西汉学者刘向编著的《列仙传》中,有一篇叫做《陵阳子明》的短文,记载陵阳子明“上黄山,采五石脂”的故事。那么那时的黄山是怎么得名的?为什么汉唐之间的人们忘了黄山的说法,而称呼同一座山为黟山。这些疑问,至今无人能够解答。
  唐玄宗命名黄山后,又过了800多年,黄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游客。他竹杖芒鞋,风尘仆仆。这位足迹北至山西、河北,南至云贵、两广的旅行家,就是徐霞客。徐霞客站在黄山山顶,感慨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则天下无山,观止矣。”
  因为徐霞客的盛赞,黄山美景传遍天下。
  大自然在黄山造成的奇观,一方面给人无限的享受,一方面又逼着人去思考问题,它对人的知识、理性、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挑战。
  1964年5月,郭沫若来到黄山,奋力登上玉屏楼,然后一鼓作气游览上花坞和桃花溪。
  在黄山山顶,他恍然大悟:黄鹤楼头有崔颢,李白尚且不敢题,黄山奇拔万万倍,无怪诗人搁笔殊如痴。郭沫若不得不承认,语言和黄山相比,竟是这样贫乏。
  面对犹如天造地设的黄山,诗人的雄才逸兴被压倒,除了赞叹其鬼斧神工,被动地接受千变万化的景色,只能握笔惊叹,哪里还能作诗。在黄山面前,人的思绪居然跟不上黄山本身的变化。
  有一个聪明人,巧妙地绕过直接以文辞遭遇黄山的尴尬,而以大写意的手法将古往今来所有上黄山人们的心中感受一语道破。
  他叫陈九陛,是康熙年间的太平县令。
  他将人们在黄山面前不得不愿赌服输的心态写在了狮子林照壁上。上联是“岂有此理,说也不信”,下联是“真正妙绝,到者方知”。也许黄山真正妙绝之处只有登临的人才能领悟,才能相信。
  张大千说过这样的话:画家与黄山之间是有宿缘的。中国众多的画派中,为何只有黄山画派是以山川命名?黄山与画家之间有着何种奇妙的缘分呢?
  这与中国画的发展有关。从唐宋一直到元,中国画崇尚的都是“四面圆润、平淡天真”的审美意境。因此,那时的精品绘画讲究花鸟鱼虫的惟妙惟肖、清新雅致和山水的秀丽恬淡。
  到了明末清初,时局突变,大批文人学者参加了抗清队伍。他们处在两个王朝之间,要忠于明朝,就不能入仕清朝。满腔抱负无法施展,自我个性无法张扬,只能向书画间求索。于是一大批追求个性创造的山野画家崛起。
  他们寄情山水,“搜尽奇峰打草稿”,希望能用自己的笔墨抒写他们胸怀。
  黄山景观奇绝变幻,灵秀多姿,正好可以表达他们不愿受世俗羁绊、孤傲但却是丰富多彩的性格和心灵追求。因此,中国万千名山大川,只有黄山形成了一个专题画派。
  也正因为这样,黄山画派的形成和发展与书画者个人的命运成就密不可分。
  1647年,一个38岁的壮年男子在武夷山落发为僧,取法号渐江。
  渐江35岁那年正逢国变,他满怀热情参加抗清斗争。然而大势已去,满清终于江山一统,渐江无奈之中出家,心中的愤懑之气也渐渐归于平静。
  在徽州,渐江登临黄山,落脚黄山文殊院。滔滔云海和瞬息变化的景色,使渐江体会了世事无常,而人心只是空求。
  渐江将心中感受融入画中。他的黄山倔强、清冷、寂静。
  这时,黄山已经不再是一个客观的山川,而是画家的心灵体现。
  渐江奠定了黄山画派的基本思想,这就是“以抒发个人性情为目的、以描画黄山景色为主体”。
  1660年,黄山深夜,万籁俱寂,渐江在文殊石上吹笛,他的弟子江注高歌相和。笛声悠悠荡荡,歌声苍远寂寥,惹得莲花峰上的老猿也应着笛声和歌声长啸不已。
  3年后,渐江去世。
  又过了16年,已是白发苍然的江注来到徽州宣城,他前来拜会一个38岁的壮年和尚。这个人是谁呢,竟然让一位老人不畏路途遥远,登门拜访呢?
  他就是中国明清之际的绘画大师石涛。
  14岁那年,石涛第一次登临黄山,从此结下了与黄山的一世情缘。
  石涛在黄山中,搜尽奇峰,潜心创作,写下了著名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
  有一次,石涛携友上黄山的消息被当时的太守获知,太守赶紧赶上山来,与二人同游。随后取出早已备好的72张上等宣纸,希望石涛能将黄山72峰统统收入笔端。石涛果然应允。
  画成后,太守只见72峰在画家笔下各个不同,峰姿各异。
  可惜这些黄山画已失传,后人再也无法欣赏。
  不过黄山却已经在石涛的笔墨中融会贯通,成为他山水画的灵魂。
  由于石涛的巨大成就,黄山画派声名大噪。
  从此,黄山成为历代山水画家的朝圣之地。
  黄山的美景令我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用人类的言语似乎难以描述,只好将其付诸画笔。不过,如此美景进入人类文化视野的时间却不长。唐宋以前,中国地位最高的山是五岳,而五岳又独尊泰山。为什么泰山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要从皇帝封禅谈起。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