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作者:林海村
吐火罗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民族之一。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兴起的月氏人、塔里木盆地北部的龟兹人、焉耆人、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楼兰人,皆为吐火罗系统民族。他们对西域文明乃至整个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都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西亚起源的小麦就是吐火罗人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楼兰文明、对中国佛教史发生重大影响的龟兹文明,也是吐火罗人创造的。
新疆出土吐火罗语写卷表明,吐火罗人讲印欧语系的语言。尽管他们居住在印欧语系东方语支(Satem)分布区,但是吐火罗语却具有印欧语系西方语支(Centum)许多特点,与公元前1650—前1190年赫梯王国(今土耳其南部的安纳托里亚)流行的印欧古语密切相关。例如,两者都用-r-作为中间语态后缀。〔1〕所以吐火罗人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印欧人部落之一,早在印欧语系东西语支分化以前,他们就从原始印欧人部落中分离出来了。
吐火罗语的发现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欧亚大陆古代民族分化迁徙的认识。就吐火罗人起源问题,国际学术界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激烈讨论。然而,吐火罗人究竟何时与印欧语系西方语支的赫梯人、凯尔特人、希腊人分离?他们如何千里迢迢来到新疆塔里木盆地?迄今仍是一个谜。研究者对吐火罗人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
第一,近东起源说,英国语言学家亨宁(W.B.Henning)1978年提出。他认为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就是公元前2300年出现在波斯西部扎伽罗斯山的游牧部族——古提人,阿卡德人称其为“古提姆”(Gutium),亚述人谓之“古提”(Guti)。公元前2180年灭亡阿卡德王朝,后来推翻巴比伦王朝,主宰巴比伦达百年之久。亨宁分析了《苏美尔王表》记载的古提王名,发现这些名字具有吐火罗语特征。公元前2082年古提王朝被苏美尔人推翻,从此在近东历史舞台上消失。这位英国语言学家推测古提人就在这个时候离开巴比伦,长途跋涉,向东迁徙到塔里木盆地。〔2〕俄国学者加姆克列利茨(T. V.Gamkrelidze)和伊凡诺夫(V.V.Ivanov)深受启发,也将印欧人故乡定在近东,并从语言学角度描述了吐火罗人的迁徙。〔3〕
第二,西域本土起源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纳兰扬(A.K.Narain)1990年提出。他认为印欧语各族是在今天中国西部地区形成的,因为大月氏人自远古时代起就在黄河以西和中亚地区定居。〔4〕
第三,南西伯利亚起源说,爱尔兰学者马劳瑞(J.P.Mallory)博士1989年提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考古文化,是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羡沃文化,因此他推测吐火罗人的祖先可能是阿凡纳羡沃人。〔5〕
上述研究主要基于比较语言学研究,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却是考古学证据。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参与吐火罗人起源问题的研究,并且在考古、语言和人类学三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考古发现已经确认,早在公元前2000年,印欧人在新疆的分布已达天山东麓的奇台,乃至塔里木盆地东部孔雀河流域。研究者相信这些年代最早的、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考古文化,就是吐火罗人祖先的文化。
吐火罗人是什么时候迁入新疆的?吐火罗文化源于新疆境内哪一类考古文化?就此,我们分析了公元前2000—前1500年间新疆境内分布的几种青铜时代文化,发现解读吐火罗人起源的关键是克尔木齐文化。这个文化源于里海—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后者的一个支系向东迁徙到阿尔泰山南麓,形成克尔木齐文化。克尔木齐文化后来进一步分化,其中一支南下楼兰,形成小河—古墓沟文化。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则是吐火罗文化与中国西部土著文化——羌文化结合的产物。
注释
〔1〕H.Pedersen,“Hittite and Tocharian,”Language 9,1933,pp.13-34;A.Meil-let,“Le Tokharien,”Indo-germanisches Jahrbuch I,1914,pp.1-19;D.Q.Adams,“The Position of Tocharian among the other Indo-European Languages,” JAOS 104,1984,pp.395-402.
〔2〕W.B.Henning,“The First Indo-Europeans in History,” Society and History,Es-says in Honor of Karl August Witfogel,ed.by G.L.Ulmen,The Hogue:Mouton Publishers,1978,pp.215-230.
〔3〕T.V.Gamkrelidze and V.V.Ivanov,Indo-European and the Indo-Europeans,trans.by Johanna Nicholas,Berlin: Mouton De Gnoyter,1995.
〔4〕A.K.Narain,“Indo-Europeans in Inner Asia,”D.Sinor (ed.),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152-176;
445-449.
〔5〕J.P.Mallory,In Search of the Indo-Europeans:Language,Archaeology and Myth,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89.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