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自序
作者:马莉莉,任保平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首次提出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从当前阶段来看,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四省市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实质上是我国制定的一个面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战略,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对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开放产生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复兴为中国和中亚各国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我国将在“新丝绸之路”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引进产业、聚集人口,这将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丝绸之路从“交通走廊”转向“经济发展带”,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一个新的“增长极”,能够带动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和产业实现新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促进中国对外开放方式的转变。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以后,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一些问题。中亚各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长期经济发展趋势的表现是什么;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构想,如何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各个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其模式与中国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国内的相关区域如何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如何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推动新阶段的西部经济发展。这些都是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期以来重视理论经济学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西部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本院211学科建设的主题就是“现代经济学与西部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问题提出以后,我们做了几件工作:第一,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阶段的西部经济发展”的研究方向,把这一方向写进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计划中。第二,组织系列研讨会。在校长方光华教授的直接关怀下,我院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在2013年1月组织召开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发展与对策”的研讨会,会后出版《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选择与陕西对策论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2014年7月,我院旅游系组织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研讨会”;2014年9月在习总书记讲话一周年之际,本院还将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国际研讨会。第三,发表一系列论文,包括白永秀教授发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改革》,2014)、马莉莉副教授发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与合作机制研究》(《人文杂志》,2014)等。
为了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使之形成特色方向,我们从过去着力研究东亚经济进一步转向中亚问题,由世界经济与贸易系组织编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每年也将围绕一个主题出版一本。2014年,在马莉莉副教授的精心组织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初稿形成,即将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本报告的特点如下:
第一,总体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概况进行总体研究,探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形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进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同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基于跨学科方法论的理论框架,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背景与选择。
第二,宏观性。从宏观上,总体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主要成员方的发展和参与合作的形势。包括:俄罗斯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哈萨克斯坦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吉尔吉斯斯坦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塔吉克斯坦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乌兹别克斯坦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土库曼斯坦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第三,区域性。报告研究了中国主要区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中国发展格局的变迁与丝绸之路经济、陕西经济转型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展、新疆经济转型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展、甘肃经济转型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展、宁夏与青海的经济转型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展、西南省市的经济转型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展、中部省份的经济转型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势、东部省市的经济转型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势。
第四,历史性。对古丝绸之路的发展进行不同角度的梳理。包括:古丝绸之路的城市发展与交往、汉唐时期中国与伊拉克的关系、论中东古代文明交往的阶段、古丝绸之路兴衰的经济学解释、陆海丝绸之路的发展比较等。特别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中编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大事记。
第五,对策性。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商品贸易发展、投资合作、金融合作、能源合作、物流发展、旅游发展、教育合作、科技合作、文明与文化交往等方面的对策。
第六,前沿性。本报告不是简单地描述,也不是孤立地提对策,更不是随意地讲体会,而是在经济学的逻辑中用前沿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这表现在:一是提出了跨学科方法论和集聚与分工的分析工具。二是提出了协同转型的思想。本报告还重点研究了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的协同转型、协同转型先行示范区的试验构想等。
为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我们将共同努力。是以为序。
任保平*
2014年6月于西北大学新村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马莉莉,任保平编著.-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