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前言

作者:谷维恒,潘笑竹






  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陆上商道。这条古老商道开辟于公元前2世纪,横跨占世界陆地三分之一面积的亚欧大陆。它东起渭河流域的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七千多千米。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度达四千多千米,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强。
  丝绸之路,交融了古代人类的四大文明,把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相互交融、贯通,促进了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东南海运兴起前的漫长岁月和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这条通道一直是中西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惟一通道。这条通道不仅加强了中国国内汉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把中国西北边疆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中国和亚洲、非洲、欧洲各国联系的桥梁。这条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它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人民之间的千古友谊,不断增进着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日益加深的联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以前,由于高山、沙漠和海洋的阻隔,我国各族人民一直很少同外界联系。那时,我们的祖先曾试图冲破阻碍。传说,黄帝曾涉流沙、登昆仑;尧帝曾身涉流沙地,过沙漠、越昆仑,会西王母;大禹曾亲自到过西域地区。《穆天子传》中也有周穆王从镐京西走,过今日新疆各地,翻帕米尔,抵吉尔吉斯大草原的记载。但是,这些大胆的尝试和美好的愿望并没有真正冲破地理上的天然险阻,从而开辟出一条通往西方的道路。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实力不足,同时,也没有强烈的对外贸易要求所致。
  这些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同样阻碍了西方人的东来。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时,“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疆盛”(《汉书·西域传》),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兴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高度发展的经济、强盛的国力、开明的政治,产生了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强烈愿望。“故能睹犀布、玳瑁则建珠崖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牂柯、越嶲,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安息”(《汉书·西域传》),远见卓识的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大胆而坚定地作出了开辟中西交通的伟大决策。
  然而,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要想在自古以来人迹罕至的荒山大漠中开辟出一条跨越帕米尔、中亚、直到波斯的通道,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不仅是因为一路上要战胜诸多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等天然险阻,而最重要的则是要克服当时盘踞在甘肃、新疆一带的匈奴骑兵的人为障碍。
  匈奴,原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冒顿单于继位后,势力逐渐强大,奴役和统治了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和帕米尔以西的许多少数民族,它的骑兵还常常侵犯汉朝边境,掳抢人口、破坏生产。非常明显,如果不能够打败匈奴,开辟“丝绸之路”的设想就不可能实现。当时,汉武帝采取的战略是在正面军事进攻的同时,联合受匈奴奴役压迫的西域各民族,共同夹击匈奴。同时,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同匈奴决战。
  为了联合西域各国抗击匈奴,汉武帝曾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余载、行程数万里,屡遭劫难,九死一生,未能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但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所率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分赴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和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并同各国使者一道返回长安,“于是西北国始通汉矣”(《史记·大宛列传》)。
  在张骞出使西域的同时,汉武帝连续对匈奴用兵。大将卫青、霍去病频繁领兵出击匈奴,最终大败匈奴单于,迫使匈奴主力北移,开创了彻底打败匈奴的大好局面,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丝绸之路的开通历经千辛万苦,而保持丝绸之路的通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匈奴的侵扰及王莽政权的政策失误,造成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三次被阻断,而又相应的被三次重新开通,史称“三绝三通”。在这三次平定西域、重新开通丝绸之路的丰功伟业中,班超、班固父子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植桑、织造丝绸最早的国家。民间传说,远在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时期(大约公元前30世纪左右),黄帝的元妃嫘祖就发明了养蚕治丝、教民养蚕、织衣。在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4700年前盛在篮子里的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周时,已经发明了用矿物或植物作染料的染色丝绸及多彩的织物——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蚕桑事业一直为中国所特有。当中国人民用蚕丝织出了丝绸,并制造出华丽的丝绸服装时,“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史记·大宛列传》)。当时,位于安息以西的欧洲则更不知丝绸为何物了。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大量流向西域和西方国家,基本上是采取三种主要形式。其一,中原王朝对周边各民族、包括西域地区的赏赐;其二,为边关互市,如以丝绸换取马匹;其三,商人贩运,来自突厥、回纥、大食、波斯和拂菻(东罗马帝国)的商人运来珠宝香料,再收购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贩回。需要指出的是,繁荣的丝绸贸易不但促进了中原王朝和西域的友好往来,丰富了西域的物质文明,在使西域和中原地区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丝绸之路自西汉正式开通,直到明代海上航运繁荣之前,虽然其间因战乱、时局变迁而有所中断,但历时一千五百余年间,一直是联结中西关系的陆上纽带。
  丝绸之路上贸易的频繁交往,大大促进了中西方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期间,西方各国的玻璃和玻璃器皿、珊瑚、琥珀、菠菜、黄瓜、西瓜、葡萄、石榴、核桃、毛皮、毛织品,以及其它珍奇鸟兽不断传入中国。中国的冶铁技术和水利灌溉技术、漆和漆器的生产方法随之传入西方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法、印刷术及火药的西传,对亚洲、欧洲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的繁荣,使得相伴而来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天文学、医药学、文学和音乐、绘画艺术由此传入西方。波斯、东罗马帝国的杂技百戏,印度、波斯、阿拉伯的音乐、舞蹈和宗教艺术也陆续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她的魅力是永恒的。今天,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线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仍然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历史上,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今天,旅游者可以乘飞机、火车、汽车沿丝绸之路旅行。
  丝绸之路中国段(从西安——帕米尔)沿线,有着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保存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的法门寺,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克孜尔千佛洞、麦积山石窟,长城嘉峪关和汉代烽燧遗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丝路重镇高昌故城遗址等。
  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奇特而壮丽。青海湖的鸟岛,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和天山深处的天池,青海的盐湖,罗布泊的雅丹地貌,吐鲁番的火焰山和克拉玛依的魔鬼城等等,均为丝绸之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跨越涵盖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史,各自保留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各民族地区,旅游者可体验当地民族生活,欣赏民族歌舞,参加当地居民的婚礼和欢度节日,选购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
  今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着青春,她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蕴,壮丽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观光旅游,追忆丝绸之路往昔的辉煌,观赏丝绸之路古道今日的风采。
  (谷维恒)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谷维恒,潘笑竹主编.-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