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第三章 周原怀古

作者:谷维恒




























  渭河是黄河的一大支流,它横贯陕西省中部地区,河南岸是雄伟的秦岭山脉,河北是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渭河两岸的河川被称作秦川。秦川东西长三百六十多千米,南北从西到东逐渐宽敞、开阔,由几千米一直扩展到上百千米。秦川平原肥沃平坦、物产丰富,古城咸阳、西安均位于秦川平原的中部。
  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上,曾是周代祖先繁衍、迁徙、定居及发展、强盛之地。“周”为古代部落,其始祖后稷,原居邰(今陕西武功),传到公刘时,迁到豳(今陕西彬县),古公亶父时,定居于周(今陕西岐山),此后部族日臻强盛,“周”遂成部族名。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北岐山下)及其周边附属之地区,为周代崛起兴盛之地。
  周部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农业传统的古老部族。周原的古老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自西汉以来,这里就出土了上千件举世罕见的精美青铜器。随着20世纪70年代岐山县凤雏村一万七千多片周代甲骨文出土,以及扶风县庄白村大批窖藏青铜器的出土,周原便以我国“甲骨文荟萃之地”和“青铜器之乡”闻名于世了。当时周人在周原建立的都城称“京邑”,面积达十五平方千米,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京邑”从其君王古公亶父起,历经公季、文王,直到文王末年迁都至长安丰京以前,一直是西周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凤雏村和召陈村发掘的两座三千二百多年前的西周宫室建筑基址,是迄今我国发现的西周早期和中期宫室建筑遗址中最为典型的。它是一组总面积达一千四百六十九平方米的坐南朝北的廊院式建筑群。整个建筑以院落为单位,庭院为中心,围绕中轴线的主要大殿修建,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值得一提的是,在屋脊和天沟使用了瓦,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瓦。除此之外,在地下排水道中还使用了陶管。召陈村的建筑基址,则为西周另一类大型宫室建筑群,八座建筑中,除一座属于西周早期外,其余七座均属于西周中期。建筑群顶已全部施瓦,柱础石也比较粗大,其中有的直径达1米多。新近在齐家村又发现一处建筑遗址,经初步断定为又一大型西周时期宫殿遗址。
  在发掘凤雏村建筑基址时,同时出土了一万七千多片西周甲骨,这是我国继殷墟出土商代甲骨文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其中卜甲(龟腹甲)一万六千多件;卜骨(牛肩胛骨)三百余片;有字甲骨二百多片。令人惊叹的是在有字甲骨中,有的仅刻一字,多者刻有三十余字,其字体细小,最小的字长宽仅有1毫米。这些有字卜甲所记载的内容是研究周文化及其发展的宝贵资料。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编号为1号和84号的两块卜甲。它的记述,既证实了早期周臣属于商,又道出了周文王准备伐纣灭商的理论依据。
  周原窖藏出土的大批造型生动、纹饰精美的青铜器令人惊叹,而同时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则更为珍贵。两汉时期这里就出土过两周时代的“尸臣鼎”,自清代中叶以来,这里又陆续发现周代青铜器,如著名的“大丰簋”、“大盂鼎”、“小盂鼎”(现均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湾省)。
  建国以来,这里曾先后出土过青铜器一百六十余件。1975年在岐山县董家村一次出土窖藏青铜器37件。1976年在扶风县法门乡庄白村发掘出土窖藏青铜器多达103件字,其中百分之七十铸有铭文。“史墙盘”上的铭文多达二百八十四字,内容为歌颂周初文、武、成、康、昭、穆六个国王的功绩。与“史墙盘”同一窖藏出土的“铜方鬲”,不但工艺精美,同时还向人们展示了周代奴隶制社会刑法的残酷。其它著名的青铜重器,如:卫鼎、卫盉、*(左亻右朕)匜、天王簋、苳簋、*(左害右夫)簋、折觥、伯公父瑚、三年*(外疒内兴)壶、柞钟、师丞钟、*(左害右夫)钟等,也都是周原出土的。
  在周原大量出土文物中,还有岐山县贺家村西周墓葬出土的着色丝绸,岐山县凤雏村西周房基出土的玉雕蚕蛾,以及西周墓葬中出土的77颗不同形式的四种白色玻璃扁珠与绿色玻璃管、珠串连的项链和两个形似西亚人的蚌雕人头像。从以上这些出土物中,我们不难想象出在古老的西周时期,养蚕和丝绸织染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它们也印证了远在西周时代,古老的周部族就已参与了古丝绸之路的开拓。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谷维恒,潘笑竹主编.-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