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5.3 少数民族间的贸易
作者:陈鹏
东北亚地区各部族互相间进行贸易以互通有无为主,其中以德楞等地的集市贸易最为典型。
5.3.1 德楞等地的集市贸易
德楞地势要冲,“满洲行署面临满珲河,背为辽阔平野,其间树木苍郁,实为可观之大地。河岸为中游上下之岛屿所环抱。大河宽阔,风浪不大,水流平稳,便于停泊。”〔1〕清政府在德楞地方设置临时行署,建有木城。“约有十四五间(间,日本长度,一间为6尺)大之方形地方,以圆木围成双重栅栏,其中左、右、后三处为交易所。中央又设一重栅栏,行署设于此处。此为接受贡物与授予赏赐品之处。每栅只设一门,别无其他出入口。”〔2〕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集聚于临时行署所在地德楞,在贡貂与赏乌林之时,便是他们进行交易盛会之际。在木城及其周围形成了各族人民的交易集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颇有节日气氛,可以想见东北亚丝绸之路沿途贸易的繁荣景象。
日本人间宫林藏探察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时,对黑龙江下游德楞木城“满洲行署”少数民族贸易情况进行了生动详细的记载:德楞木城内左、右、后三处“此地无土著夷人,行署外到处皆是外来夷人搭造之窝棚,为数之多几十上百,均用桦树皮苫盖。来集之夷人西自朝鲜,东自俄罗斯境,至此交易各种物品,一般逗留五六日归去。”〔3〕间宫林藏至此地时,“犹有五六百人逗留”,可见人数之多,规模之盛。到这里交易的少数民族除了贡貂并接受赏赐者外,还有来自朝鲜、俄罗斯境内的人,“交易颇混乱,无固定形式,在交易所或夷人窝棚附近,均进行交易,甚至于路旁街上亦进行交易。”费雅喀、鄂伦春、库页、奇勒尔、恰喀拉等少数民族来这里进行交易,多以物物交易为主要形式,“其交易形式,夷人将各种兽皮挟于腋下来交易所,换取自己所需之物品,如酒、烟、布匹、铁器等。剩余皮张,为追求价钱,不随意换掉。满洲人如看中某物,则肯出各种物品交换。如换不到,甚至脱下自己衣服进行交易。其秩序之乱,由此可以概知。”
“各地夷人,每日几百人集聚于行署中进行交易,其喧哗景象,无法形容。谩骂夺去自己兽皮者有之,叫喊自己腋下皮张被人割去一端者有之,夷人抬高物价、官吏甚至脱下自己衣服犹未换成者有之。有时互相打架,有的奔跑而跌倒,有的换得布匹往回走,也有的叫喊用布换酒。”〔4〕交易中此起彼伏的叫喊声,有时致使清朝官吏“挥动敲钟棒制止喧哗”,可见热闹非凡,交易兴隆。
5.3.2 其他地区的贸易活动
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地区各族也不完全都在木城地方进行交易,他们的交易具有随时性、经常性的特点。间宫林藏对库页岛北部费雅喀人的贸易情况也有所记载:“当地不产酒,均由满洲交易而来,称为‘阿尔加’,即本国之烧酒。……酒杯为陶器,系从满洲交易来者。”〔5〕“以打猎、捕鱼为业,并从事交易”,“从事交易较之南方尤盛。不分男女均事交易。凡外出至一里、半里处办事者,必携各种交易物品,换物而归。即使夷人集聚谈话,时间虽短也不放过交易机会”。〔6〕在前往木城或返回的时候,各族之间也随时进行交易。日本人间宫林藏在去德楞临时行署的途中,看到从库页岛到大陆的要道牡西保至塔巴麻奇河一带,“东南沿海四百余里之间所住之诸鞑夷人,凡来德楞交易途经此地者,均在陆地拖船。故此地山路犹如街道一般,每逢夏日,往返山路之夷,络绎不绝……有称为恰喀拉(原注指朝鲜边境之夷人)、基门阿以诺等族与其他各族船只八九艘,停泊于此。”〔7〕这些船舶的主人和络绎不绝的少数民族群众都是前往木城贡貂和进行贸易的。
同时,间宫林藏在《东鞑纪行》一书中还写道,和间宫林藏同往德楞的库页岛人在黑龙江下游和赫哲人交易买船买犬等物资的情况,七月十日“乘船出发。上行约二里半许,至乌尔盖。此处为赫哲人部落。船伙为了买船,当时即在此停泊。此日行经扎里(在奇集屯之上50余公里的地方,今俄名沙费斯克)时,与船伙考尼一起登陆,到喀喇达夷家。……临行时赠其香炉一个,以示谢意。过去每到夷人部落,群夷集聚,索取物品,并约我再来时带来何物,他们将以何物赠我。”〔8〕“此种夷人均以五叶松大材造船为业。南方各族所用船只,均由此地制造。故船伙来此,以兽皮换船一艘。”〔9〕在德楞逗留7天,“同船夷人进贡、交易均以完毕,物品全部装船,即将归岛。”同月十七日,“将船浮于水中,林藏至庐船向官吏告别,官吏赠送若干酒粟,作为饯别。互相告别后,乘船顺流而下。此日风浪甚大,下行六里许,于扎里之山旦夷人部落宿泊。”十九日行至奇集地方,“因同船夷人进行交易,在此逗留,未开船。于此处船夷换犬两只装入船内。”〔10〕“于巴兹特处船夷换得一犬,带入船中。”〔11〕随同间宫林藏考察黑龙江下游的少数民族利用航行之际,换取船只和狗。夏乘船,冬乘狗拉爬犁。可见,船和狗拉爬犁是东北亚丝绸之路沿途的主要交通工具。〔12〕
交易活动同时也在贡貂者与一路所经过的村落间进行,如库页岛的贡貂者,在德楞换取当地土著的狗,路经赫哲村落乌尔盖时,又用兽皮购买当地生产的船只。〔13〕当地人民正是从这种交易中获取各种生活用品,如奇集居民“其家俱什物均为满洲物品”。
〔1〕〔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2页。
〔2〕〔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2页。
〔3〕〔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2页。
〔4〕〔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4页。
〔5〕〔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4页。
〔6〕〔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6页。
〔7〕〔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8页。
〔8〕〔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0页。
〔9〕〔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0页。
〔10〕〔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7页。
〔11〕〔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8页。
〔12〕参见杨旸主编:《明清东北亚水路丝绸之路与虾夷锦研究》,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228页。
〔13〕〔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7、10页。
路途漫漫丝貂情: 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陈鹏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