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路的发展 4 中日交往的发展
作者:杜瑜
海上丝路东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了长足进展。曹魏景初二年(238年)倭国女王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等来魏都洛阳,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这是倭国女王首次遣使来魏;魏明帝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并赐以金印紫绶,此印虽未发现,但《宣和集古印谱》中拓有印样,收在日本《好古目录》中;并赠以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罽10张,蒨绛50匹,绀青50匹,以及绀地句文锦3匹,细斑华罽5张,白绢50匹,金8两,五尺刀2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50斤。1951年在日本大阪府泉北群信太村出土的神兽镜中,在一面镜缘上有铭文“景初三年陈国作铭之保子宜孙”,这正是当年所赠的百枚铜镜之一。在众多的赐品中,中国第一次赏赐如此众多的高级丝织品,并于正始元年(240年)派带方郡官员将这些赐品送往倭国,这是曹魏第一次遣使去倭。其实我国蚕种于东汉末年已由朝鲜半岛百济传到日本,在《后汉书》、《三国志》中都记载倭国“产纻麻、蚕桑、缉绩出细纻缣緜”;所以正始四年(243年)倭王第二次遣使来魏时,“献生口、倭锦、绛青缣、鲧衣、帛布、丹、木、*(左犭右付)、短弓矢”。这些丝织品都是织物较厚的平纹绢。中日两国已建立起友好的“丝绸外交”,自景初二年通使以后,短短十年间,倭国女王派使节来魏达四次,而魏使去倭女王国亦有二次,足见相互之间交往之频繁。这时期两国往来路线也有所变动,主要是从朝鲜半岛东南,取对马岛和壹岐岛为中介横渡朝鲜海峡,比原先对马—冲之航路偏西,航路更为便捷。
这条航线一直维系到西晋,从记载看,中国的丝织和缝纫技术约从西晋开始传入日本。据日本史料《古事记》卷中《应神天皇》记载,在日本应神天皇时(270~309年),百济曾向日本贡上两个有技术专长的人,名叫卓素(擅长韩缎)和名叫西素(擅长吴服)。这里所说吴服是指从我国古称吴国的江浙地区用丝绸缝制的衣服,日本后来的和服就起源于此。《日本书纪》卷10记,在应神天皇三十九年(308年),应神天皇“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吴,令求织工女。……吴王于是与工女兄媛、弟媛、吴织、穴织四妇女”。从而大大促进了日本养蚕丝织业的发展。《日本书纪》卷14又记,在雄略天皇十四年(470年)“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衣缝兄媛、弟嫒等泊于住吉津”。将他们住地称作“吴坂”、“吴原”,这些穴织、吴织、兄媛、弟媛等都是由中国去日本的机织工、缝衣女,她们能生产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南方式样的美丽的丝绸纺织品,使日本的丝绸纺织业得到了很快发展,这正是我国东线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大贡献。
在整个南朝刘宋时期,前后约60年中,日本方面遣使来华共有8次。《文献通考》记“倭人……初通中国也,实自辽东而来……至六朝及宋,则多从南道,浮海入贡及通互市之类,而不自北方,则以辽东非中国土地故也。”从中可见当时除了通使外,还开始进行互市贸易活动。日本之所以只与南朝通使,不与北朝往来,主要是认为南朝继承了晋王朝的正统,中日间航路也就不能再过辽东半岛了,于是便开辟了新的航线,即走“南道”。
这里的“南道”,并非唐代所开辟的自日本博多港起航,不经朝鲜半岛而直接横越东海,直达长江口的南线;而是指从山东半岛向北直抵百济,然后去日本,因在曹魏开辟的第三条航线之南,故称“南道”。这条航路即由建康(今南京)出发—长江口—山东半岛成山角—横越黄海—朝鲜半岛南部—济州海峡—对马岛—壹岐岛—博多(今福冈)—关门海峡—濑户内海—难波津(今大阪)。南道航线比原先的北道航线大为缩短,方便了日本使者往来于南朝;同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新罗也利用此道“累遣使”到南朝“献方物”。这是东线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时期发展的突出成果。
海上丝路史话/杜瑜.-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