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1.14茶马互市临洮

作者:王蓬


     
  一
  丝绸之路从开辟之日起,便机动灵活,呈网状发展。比如出长安,至咸阳便路分南北,分别沿泾水、渭水河谷向西进发。进入甘肃境内,过天水后,则可分为南、北、中三线。中线走秦安、通渭、定西至兰州一线;北线经靖远过虎豹口黄河古渡,穿景泰可进入河西走廊民勤、武威;南线则经陇西、渭源至临洮,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藏高原河湟谷地,还可穿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或向西直达新疆且末。这条线也是一条传统的商道,因为这其中勾连着茶马互市的重镇临洮。这也是临洮所处位置所决定的。首先就山形水势来讲,临洮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的西部起点,也是秦长城的西部起点,还是青藏高原向关陇中原的过渡地段,是中国古代占据青藏高原与河湟一带的吐蕃、吐谷浑、胡羌等游牧民族进入内地的必经之地。临洮有洮河贯穿,形成开阔的河谷,山岭水草丰茂,谷地平整肥美,适宜游牧、农耕和渔猎养殖,恰处在古代先民生息繁衍时首选的二级阶地。在临洮境内出土的大量彩陶,被认为是马家窑、辛店、寺洼文化的代表与发祥之地。秦汉时期,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与河西走廊先后崛起的吐蕃、吐谷浑、匈奴、西羌,凭借着马上优势,南下中原劫掠,临洮一线又成了拉锯战场。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唐·马戴
  还有一首民谣: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全唐诗中,仅是写到临洮一带军情战况的就达几十首之多,诗人注定有感而发。事实上,临洮也是游牧民族进击中原最好的桥头堡。临洮一带的山岭起伏延绵,水草丰茂,能够驻扎军队,放牧军马。临洮开阔的河谷自古种植谷物,是西部著名的粮仓,尽可补济给养。进可出击关陇京畿,威逼长安,退则为辽阔的青藏高原、祁连谷地,进退从容,无后顾之忧。但对中原王朝来讲,临洮便成了心腹之患。所以从秦代开始,就在此筑长城,设要塞,选派名将,驻扎重兵,胡骑烟尘,金戈铁马,载入半部史册。
  二
  但构成漫长岁月的,并不完全是战火烽烟,更多的还是胡汉交流与民族融合。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
  番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唐·王建
  最能体现民族交融的则是始于隋唐,盛于两宋,延续至明清长达千年的茶马互市。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早在西汉,王褒所写《童约》中就出现“茶具”这样的字眼,并写到如何汲水、如何煎用。唐代茶圣陆羽则写出中国首部茶叶专著《茶经》。生活于北方和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由于以牛羊肉和高寒地区生长的青稞面为主食,肠胃难以接受,需要茶叶帮助消化。史载“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莫解。”这表明茶叶为游牧民族生活所必需,但牧区高寒并不产茶,只能以生产的骏马及毛皮与内地贸易,以物易物,“以所多,易所鲜”几乎是所有民族都必须经历的商品交换规律。《新唐书·陆羽传》中说“时回鹘人入朝,始驱马市茶”,表明早在唐时,北方游牧民族就开始用马匹与中原王朝交换茶叶。这样可以起到外安抚边民,内充实军力驿力,活跃边贸也和平相处的多重效果。所以历代王朝都很重视,专设茶马司,配备熟悉情况的官员和通晓胡语的翻译任通司来加强管理。这应该是今日抓出口贸易的先声。
  临洮由于占有地形之利,相邻的吐蕃、吐谷浑、党项、蒙古均为不可或缺又无法生产茶叶的游牧民族,他们必须寻找到最近的茶叶集散地。秦岭南侧的汉中就成为首选之地。陆羽在《茶经》中把汉中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位于全国茶区最北一线,越过秦岭再无茶树。汉中成为距西北游牧民族最近的茶区,由于有此优势,加之蜀道与汉江航运畅通,使汉中成为沟通蜀地荆襄茶区与临洮马市的集散重地。《宋史》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熙河即临洮。笔者曾查汉中方志,仅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汉中收购茶叶便达700余万斤,形成规模巨大的茶叶市场,成为当时与开封、成都并列的全国三大税收城市。那么与汉中对应的临洮也会出现规模巨大的马市。可以想见,每当秋高马肥之季,吐蕃人、西夏人、吐谷浑人、蒙古人就会赶着马匹驮着帐篷会聚到临洮,在平坦的河谷搭满帐篷,山坡上放牧着准备交易的马匹。马市上人头攒动,吆喝不绝,各种饮食、酒店、茶肆商幡招展,各种艺人也闻讯而来,把这塞外高原城市挤得满满当当,白天市声喧嚣,入夜灯火万点。一拨满载着砖茶、谷物的吐蕃人刚刚离开,又一拨赶着骏马的党项人又搭起了帐篷,硬是把这桩茶马买卖推演了千年之久。
  三
  时至今日,金戈铁马,胡骑尘烟早已为桃红柳绿、瓜果飘香的升平气象所取代。洮河两岸,生存聚居着汉、回、羌、东乡、撒拉、保安、藏、土等多个民族,若追溯起来,各自都有一部迁徙、交融、演变的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临洮这片丰美的土地,使他们定居下来,和睦相处,融进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同时又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色。比如回族群众的砖雕、葫芦雕就享誉河州,保安族打造的各种刀具远近闻名,撒拉人的羊皮筏子远漂千里,可至内蒙古包头。但不管哪个民族,都不乏务瓜果的能手,倘若夏秋时节去临洮,公路两边连绵不断的都是瓜果凉篷,白兰瓜、黄河蜜、水蜜桃、西红柿、大西瓜,粉红翠绿,银白艳红,炫人眼目,香气扑鼻,构成了诱人的瓜果长廊,给所有来客都留下至深难忘的印象。再是各族群众,不论汉、回、土、羌,还是撒拉、保安,每当农历四月,都会从四周八县的临洮、临夏、永靖、临潭、广河、康乐汇聚到洮河畔的松鸣山下,融进一年一度歌唱“花儿”的海洋:
  喝一口泉水润一下嗓,
  大声唱,青山(吧)绿水的地方;
  揉一下眼睛四下里望,
  好风光人世间赛过天堂……
  这便是今日临洮。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