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2.3.1祁连史话之一:河流

作者:王蓬





     
  一
  进入河西走廊,那伴着你如影相随、无处不在且又延绵不绝的巨大身影便是祁连山。永登一带,山谷形成的走廊还嫌狭窄,宽不过十余公里,祁连山近在咫尺,可以清楚地看见其地貌山色。山体并不见其伟岸巍峨,相对高度五六百米,土黄色的山峦重叠,寸草不生,仿佛没有生命,时常在整面山坡上仅孤零零地长着一棵小树,显得苍凉悲壮。
  渐渐地,公路一直升高,祁连山谷变成一面面巨大的山坡,公路便在这些山坡上盘旋。有了羊群在山坡上啃草,缓缓地移动,显现出牧区景象。尽管盛夏,山风吹来,仍透着凉意,远远近近的山峦上有骑着马的藏民,挥动鞭梢赶着牛羊,这里已能看见黑色的牦牛和三五成群的骏马。远处则能见着搭在山坡上的帐篷和熬煮奶茶的炊烟,仿佛进入了青藏高原。天祝正是藏族群众聚居生存的地方,这也是河西走廊的一大特色,民族荟萃,五方杂居,互相影响。七月,天祝一带大片的青稞翻着绿浪,油菜则开着金灿灿的黄花。天祝还有布满藏式建筑的古镇,字号杂陈,店铺林立,出售藏区各类产品,毛皮、酥油、藏药,十分繁华,风情浓郁,吸引了不少旅游者前往观光。
  车过古浪,地形渐次开阔,两边山岭都退到遥远的天边,但祁连山那巍峨的山体依然牵连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上,有大团的云团飘浮,十分洁白,白得耀眼,白得可爱,白得无一点尘埃,无一丝杂染,在内地城市上空根本见不着。这些云团朵朵相连,牵连成片,形成剪不断的云带,飘浮在山峰的上空,透出晶莹的蓝天。于是,白云、蓝天与黛苍的山峰构成了一幅长得没有尽头的画卷,始终与人相伴,让人百看不厌。祁连山越退越远,在武威、张掖一段是河西走廊最为开阔的地方,也是祁连山脉的主峰所在。远眺天边,只见巍峨的山峰披着皑皑白雪直插云端,这些高大伟岸的山峰海拔均在四五千米,亿万年所积冰雪常年都银装素裹,是河西走廊的一大景观。
  二
  祁连山是我国著名的十二大山系之一,和秦岭一样,都是东西延绵一千多公里,由多条山岭构成的巨大山脉。与秦岭相比,祁连山纬度偏北,且海拔在3000至5000米之间,其主峰团结峰海拔5826.8米,远远高于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其山峰海拔4000米以上便终年积雪,有冰川两千八百多条,所贮水量有近千亿立方米,相当于五个丹江口水库(贮水209亿立方)。祁连山朝南流出的主要有湟水、大通河等,滋润了青海粮仓300公里的河湟谷地以及青海湖。祁连山向北流出的主要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三大水系,56条脉流。每到春夏,冰雪融化为淙淙溪水,首先滋润祁连山腹地及山脚的大片草场,水草丰美的山丹马场,裕固人放牧的皇城草原、老虎沟草原便是祁连山雪水带给他们的恩泽。众多的溪流闪耀着浪花,汇纳百川形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又分别养育了武威绿洲、张掖绿洲和酒泉敦煌绿洲。因河西走廊属内陆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农牧业、工业和群众生活用水,只能依靠祁连山冰雪融化的河水。换言之,若无祁连山流出的河水,河西走廊便无绿洲可言,只能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戈壁荒滩。我们得庆幸有父亲一般威严的祁连山脉,有母亲一般慈祥的祁连山雪水,才养育滋润了千里河西。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祁连山脉曾生长分布着广袤的森林。西从敦煌与西域相交的伊吾(今哈密),东至天祝乌鞘岭,森林延绵一千多公里。直到明末清初,因河西走廊人口较内地少,开发有限,祁连山森林覆盖面积仍很巨大。由于生态良好,对水源涵养十分有利。不仅河西走廊沃野千里,村镇相望,祁连山腹地和山脚更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美景。
  三
  不幸的是,祁连山的森林遭受了多次人为的巨大破坏。首先是清雍正年间,征西大将军年羹尧,率领大军征讨青海反叛的罗卜藏丹津。叛乱势力失败后潜逃至祁连山密林之中,由于山大林深,不易追剿,年羹尧下令放火烧林清匪,导致数万亩森林化为焦土。西北高寒,生态一经破坏,很难恢复,事实是两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烧毁的地方仍然焦土一片,山石裸露,还引起周边地域植被的萎缩和退化。再是马步芳部队占据青海、甘肃时,打着修建学校、营房等名义,对祁连山中的森林进行连片砍伐,导致祁连山中幸存下来的原始森林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不足200万亩。但之后并没有吸取教训,过度砍伐和毁林开荒,从没停止。尤其是1958年大炼钢铁,数万群众进山砍林,使祁连山森林遭到很大破坏,石羊河主要水源涵养地冷龙岭北坡的油松几乎破坏殆尽。在黑河主要支流肃南县境内畅隆河岸,也几乎看不见成片的树林。2004年笔者到祁连山考察时,看到光秃秃的山坡上矗立着大炼钢铁的遗物小高炉。小高炉前竖立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但愿能成为一种永久的警示。
  由于祁连山森林破坏严重,雪线冰川日益萎缩后退,造成河流来水减少,甚至断流。比如石羊河早年不仅养育武威绿洲,还滋润着下游的民勤绿洲,并在终端形成历史上曾叫“白亭海”“青土湖”的湖泊与湿地,把沙漠隔绝在绿洲的外围。民勤由于临近内蒙古,早年也有如山西晋商那样因经商致富的人家,在民勤留下类如乔家大院那样的瑞安堡、张梅少堡等。可惜,近年由于河水减少,湖泊干涸,沙漠不断侵蚀耕地和村落。许多农民已无法在故土生存,被迫背井离乡。严重的情况惊动了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不止一次说:“决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
  祁连山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仅次于塔里木河的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情况也不乐观。黑河发源于祁连山腹地祁连县境内,由于临近主峰及多条雪峰与冰川汇聚百川,历史上曾形成较丰沛的河水,史书载“弱水三千入流沙”便指黑河。整条河水长驱800多公里,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黑河年径流量达15亿立方米,滋润着亚洲最大的一片山丹草原,河西最大的一片绿洲张掖。
  据方志记载,历史上张掖所属各县河流开凿有52条干渠,根据沿途村落人口多少,田亩大小及赋税承担,有序定量放水,保障了河水公开、公正、公平使用。陶模、左宗棠等清廷要员主政甘肃时均对水源生发之地祁连山树木十分注意保护。例如,清嘉庆年间,甘肃提督苏宁阿,把祁连山森林视为“甘人养命之源”,并立碑公示:若无八宝山之松树,冬雪至春末一涌而融化,黑河涨溢五十二渠不能承受,则有冲决之灾;至夏秋二次融化之雪水微弱,黑河水小而低,不能入渠灌田,则有极旱之虞。甘州居民之生计,全仗松树多而积雪厚。若树木被砍伐而不能积雪,必致民患,自当永远保护。并规定“砍树与杀人同罪!”故历代百姓也注意生态保护,才使张掖绿野无垠,田畴相望。古人有诗赞叹:“不见祁连山上雪,错疑甘州是江南。”
  四
  可惜,如前所叙,随着朝代更迭,新旧交替,这些行之有效的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法规,并未能承继下来。笔者曾三次穿越祁连山,2004年从西宁经大通、峨博至张掖;2006年从柴达木盆地经大小柴旦,越党金山口至敦煌;2008年从张掖经民乐、扁都口至西宁,几条线都穿越祁连腹地,见到的情景并不乐观。草原过度放牧,鼠害、沙化比比皆是;大通河及黑河上游由于挖沙淘金,河床破坏严重,高低不平,水流下泻不畅,黑河断流,导致下游数百平方公里的居延海干涸,大片胡杨林死亡,额济纳和民勤下游成了沙尘暴的沙源地。由国务院主持决定“引黑济纳”,连续几年强行向额济纳调水,才使居延海恢复了水域。在付出了惨痛教训之后,我们终于认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上世纪末,祁连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编制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方案,平均每年有10万亩山林被纳入封育范围。相关专家还建议,祁连腹地水源地区要严禁开垦、填埋、采矿和污染,促使生态自然恢复。鉴于祁连山地严寒,植被生态恢复缓慢,又面临全球变暖,雪线上升等复杂因素,对祁连山林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只有一代接一代地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可迎来希望的曙光。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