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谢子长 > 缅怀纪念
|
精神永驻 风范长存 |
钟自鸣 |
|
|
谢子长烈士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十七军的创始人之一,是西北人民的革命领袖,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被陕北人民誉为“谢青天”。他的丰功伟绩,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给陕北人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他的光辉业绩和精神风范鼓舞和激励着陕北人民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一、胸怀大志 寻求真理 子长出生在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当时的安定县和陕北23县一样,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十年九旱,再加上军阀井岳秀和地主豪绅的盘剥压榨,人民生活极端贫苦,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19年,23岁的子长放弃了陕北23县的最高学府榆林中学的学业,回到家乡创办小学。他创办学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因为他家在周围还算是较富裕的),他创办学校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和全国许多的有识之士一样,想通过教育拯救水深火热中的陕北人民,实现其救国为民的理想。年轻的子长经常给学生讲一些救国救民的道理,向学生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一年办学的坎坷和磨炼,击碎了他教育救国、教育富民的理想,特别是兵丁恶霸的蛮横无忌、差役污吏的敲诈勒索,公款税捐的浮摊滥收及高利贷的剥削,使他认识到办学救不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他心中十分苦闷,常思救国富民之道。为此,1920年秋他远赴山西,考入了阎锡山办的太原学兵团学军事,1924年学有所成的子长离开学兵团,胸怀“以武装打垮旧世界、救国为民”的壮志,回到家乡,不惜散尽家产创办了安定县民团,亲任团总,开始保卫家乡、保护人民,和封建势力展开斗争。但现实的生活,使他认识到:和反动势力、反动派的斗争,仅靠他一人之力、一团之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1925年他为了联络陕北旅京的军界、学界人士,进行反对陕北军阀的活动,奔赴平、津,探求革命真理。在平津,通过和陕西旅京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北京党组织负责人的广泛接触,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书刊。革命真理使子长的思想豁然开朗,认定政治问题是改造社会的先决问题。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参加了共进社,自觉接受了党的教育,经白超然、白志诚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子长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凌云壮志,以消灭反动派,解放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为己任,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二、百折不挠 败不丧志 1925年底,子长回到家乡和中共绥德特支负责人李子洲取得联系,根据党的指示,利用团总的公开身份在安定一带进行革命活动。扣捕豪绅,打击高利贷者,秘密建立党的军特支。发展党员,壮大组织,筹建了安定县农民协会、举办农民运动训练班,培养农运骨干。使安定的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社会秩序空前安定,子长也成了广大贫苦农民心中的“谢青天”。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陕北军阀井岳秀也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陕北一片白色恐怖,革命处于低潮。子长同志根据党的指示,积极作好武装反抗军阀的准备。10月,参与领导了著名的清涧起义。起义失败后,子长并没有消沉,按照省委的指示奔赴洛南,参与组织了渭华起义。失败后,根据党组织的指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贯彻执行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在陕北开展军事运动的决议,到宜川等地做争取、改造非法武装的工作。后又赴甘肃、宁夏进行兵运活动,在敌人力量薄弱的陕甘宁三省边界地区积极活动,准备再次起义,后因突然遭遇袭击而未成。三次挫折并未改变子长的革命意志,反而锻炼和培养了子长的组织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在以后领导游击队进行革命斗争中,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他总能正确对待。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在受党内“左”倾错误的排挤、打击时,他始终服从组织,顾全大局,以革命利益为重,不计较丝毫个人得失。 三、统战工作的楷模 子长为人豁达,爱憎分明,交际广泛,善于做统战工作。1927年2月,子长率部在安定驻防时,他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联合当地的学生和进步士绅,组建进步团体,特别是他做通安定知事张鸣盛的工作,召开了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组织制定了《农民协会章程》、《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组织大纲》、《细则》等文件,做出了关于天足会、农民协会、保卫团等方面的八个《决议案》。对安定县的教育改革、社会革新、兴利除弊等事项用行政手段确定下来。他还联系当地驻军十连连长联名发表布告,禁止官兵拉差、不准买东西赊欠,强调军队要“以拥护民众利益为前提”等。在党组织建立初期,他的这些做法完全符合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统一战成政策,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十分可贵的。1929年,他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先后做宜川非法武装的争取改造工作,远赴甘肃、宁夏进行兵运工作,并取得在骑兵第四师苏雨生部的团长和旅长职务,还打入陕北地方军阀谭世霖部,分任团长和营长。环境和地位的改变,没有改变其志向,他时刻牢记党组织的任务,充分利用公开职务和统战能力,收集各地躲避反革命追捕的一部分党团员和革命同志,争取民团、哥老会等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待机而动,开展武装斗争。 四、卓越的军事才能 坚强的革命意志 子长同志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军事思想、坚强的革命意志却永远留在陕北人民的心中,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清涧起义的宜川突围战中,只有谢子长率领的一营,英勇顽强,奋力突围出来,其他各营都被打散,显示出子长过人的军事组织、指挥才能。渭华起义中,子长率部在增援陕东赤卫队的塔山战斗中,巧妙布局、两面突击,把渭南县民国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窜。1932年2月,中国工农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后,在子长同志的领导下,转战旬邑、耀县、宜君、黄陵等地。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避敌锋芒,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先后消灭了旬邑职田镇民团、照金民团、瑶曲镇民团和敌八十六师一个连,击溃彬县、旬邑、长武三县民团,打退敌人一个营及富平、铜川、耀县三县民团的两次进攻,攻克了旬邑县城。1934年初,时任驻西北军事特派员的子长,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的决定,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恢复发展了红一支队,开展武装斗争,并于1934年7月率领游击队攻入安定县城,救出被捕的党员和群众。在陕北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开始后,红四十二师三团和陕北一、二、五支队在子长率领下,接连取得景武家塌、张家圪台、河口镇战斗的胜利,充分显示事了子长卓越的军事组织、指挥才能。不幸的是在河口战斗中,子长不幸身负重伤。负伤后的他仍以顽强的革命意志,率师攻打董家寺,击溃敌人一个营,后指挥部队攻入安定县城,并在安定县崖窑沟按照陕北特委神堂沟会议精神将陕北游击队一、八支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一团。 子长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他的精神风范永远激励着陕北人民在革命的征途上奋勇迈进。 (作者单位: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
|
谢子长纪念文集/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