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谢子长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学习志丹同志的革命精神
马锡五

  刘志丹同志和他的亲密战友谢子长同志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为党为人民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从前,几千年间,陕北人民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生活极为贫苦。特别是清朝光绪三年,这里遭受了严重旱灾,瘟疫流行,群众纷纷出外逃生,赤地千里,饿莩遍野,情景极为悽惨。国民党统治时期,仍是封建割据,军阀连年混战,人民还是苦不堪言。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在历史上,陕北人民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革命斗争,最著名的是隋朝时刘加倫在延安聚众十万反抗荒淫昏暴的隋炀帝,明朝末年李自成(米脂人),张献忠(延安人)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民国初年,也有“硬肚”①起义,抗粮抗款,声势也很浩大。这些革命运动虽然斗争十分剧烈,但是都没有成功。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陕北革命运动,跟全国一样,才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目为之一新。早在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的大革命时期,陕西的工农群众和革命青年,就在党的领导下,开始组织起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员刘志丹同志和谢子长同志等回到陕北,打起红旗,开始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武装斗争。从此,陕北革命才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人民都把求生存、求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寄托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的身上。
  刘志丹同志是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一生是为劳动人民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一生。他不仅有为革命而献身的高贵品质,而且他深深懂得,无产阶级革命要胜利,就必须要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要有正确的革命路线,正确的策略和正确的方针。他从大革命的斗争中深刻体会到: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断送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接受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在农村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积蓄和壮大革命力量,迎接新的革命高潮。正因为如此,他就能够自觉地、坚决地执行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在陕北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武装斗争,终于在陕北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解放了广大的劳动人民,壮大了革命力量。
  志丹同志很重视党的建设问题,他认为一个地方党的建立,对于全国的革命也有作用。我记得很清楚,刘志丹同志在渭华起义失败后回到陕北,在保安县(现改为志丹县)下寺湾,与曹力如同志相迂,回到永宁山整顿党的支部工作。当谈到渭华起义失败的教训时,他说:“我的任务是作军运工作的,可是在历次的经验中告诉我们,没有坚强的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单纯的军事行动是一定不会胜利的。”他对今后的工作作了正确的分析,他说:“这个地方(指保安县)在陕甘两省的边界上,地方偏僻,敌人统治力量也比较薄弱,加以我们社会关系多,地理又熟,这是开展工作的顺利条件,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发展地方的党组织,开展群众运动,同时采取合法斗争的形式,夺取地方反动武装(民团),作为将来开展游击战争的基础。”志丹同志就依照这个方针,开展了党的工作,并亲自领导进行夺取民团的斗争,取得了胜利,他被选为保安县的民团团总。在争取了民团以后,团聚革命力量,利用民团枪支,在陕甘边境地区积极地进行了革命军事活动,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革命运动在陕北最偏僻的地区轰轰烈烈地闹开了。
  志丹同志很重视革命武装斗争和建立根据地问题。他认为革命要胜利,没有革命的武装是不行的。在建军中是以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为基础,在群众斗争中组织赤卫军,再编成游击队,经过一定锻炼后,再提升为工农红军。他对红军的政治工作非常重视,团以上都有政治委员,每个连队都建立党的支部,并有指导员专管政治工作。他又认为,搞革命武装就要有根据地,应该有个立足点和活动地盘,没有地盘是不行的。他回到陕北时就有在陕甘边搞革命武装根据地的思想,认为这一带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沿着桥山山脈,地形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又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可以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革命武装容易存在和发展。他深深的懂得,革命武装歼灭敌人,摧毁反动政权,就是为了建立革命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才能领导人民从事各种建设。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刘志丹同志和谢子长等同志组织西北反帝同盟军,部队迅速扩展起来。一九三二年二月,反帝同盟军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陕甘高原上第一次高举起了工农革命的旗帜。志丹同志历任总指挥、副总指挥与参谋长等职。一九三三年初,陕甘红军游击队扩编为红二十六军。红二十六军成立后,就在关中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发动土地革命。后来,由于杜衡的错误领导(杜衡是当时红二十六军的政治委员,后被捕叛变),遂使红二十六军南下失败。志丹同志与王世泰等同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分途化装由终南山脱险回到陕甘边,重新恢复和扩大红二十六军。一九三三年冬进军到南梁,以南梁为中心,组织陕北、关中、陕甘三路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创造陕甘边苏区。一九三四年春,在南梁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习仲勋同志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志丹同志任军事委员会主席。一九三四年冬,在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以后,志丹同志率红二十六军主力与陕北地方红军游击队会合,将陕北游击队进行了整编,成立红二十七军,并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六个县,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打通了陕北与陕甘边苏区,扩大而巩固了陕甘苏区,扩大了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广泛地开展了陕甘边地区的游击战争。这时,志丹同志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红军前敌总指挥。西北红军在志丹同志领导下,已成为强大的一支革命武装。
  一九三五年九月,徐海东同志率领红二十五军由鄂豫皖苏区经陕南陇东长征到陕北。志丹同志领导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与红二十五军会师,合编成红十五军团,他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红十五军团成立后,在劳山一战歼灭了敌人一个师,给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以沉重的打击。十月,党中央和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的一部分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地到达了陕北。接着,就指挥各路红军,在直罗镇打了一个胜仗,歼灭了敌人一个师,最后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自从党中央和毛主席到达陕北以后,这里就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志丹同志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参加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一九三六年春,志丹同志奉中央命令,率军东渡黄河抗日,击破了黄河两岸阻挡红军抗日前进道路之国民党反动军队,攻坚摧锐,所向披靡,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于是年四月中旬在山西中阳三交镇的战役中光荣牺牲。
  我在志丹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多年,受他的教育很多。他的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質,现在回忆起来,还历历如在眼前。
  志丹同志的党性是无比坚强的。他对党无限忠诚,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艰苦奋斗了十几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个人地位和个人待迂。他的党性很强,时刻将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党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党叫他到那里他就到那里。对敌斗争沉着勇敢坚定,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一九三一年,他被敌人逮捕,在邠州坐监时,不但不屈服,不悲观失望,而且在监内计划工作。他在革命中虽遭多次失败,但他再接再厉,终于领导陕北人民得到胜利。尤其是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他从来不向机会主义低头,他坚持党的立场,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不但具备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政治领导者和军事领导者。他向我们说过:“革命要胜利,就要创造根据地,而且要依靠梢山,依靠广大群众,建立几个根据地,联系配合,粉碎敌人的进攻。”
  志丹同志还有一个最高尚的品質,就是热爱人民。他常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做工作,态度和蔼可亲,不论大人小孩都和他谈得来。他并且常常教育士兵和干部要时时刻刻注意群众利益。志丹同志虽然担任过师长、军长、总指挥等重要职务,但同志们一直是亲切地叫他“老刘”,群众见了他就象见了亲人一样。有一次我们几天没有吃饱饭,到了高家沟,刘大娘说:“你们从那里来,看把娃饿成这个样子。”后来半天没有见她,我们以为她避开走了。但到了晚上,地端来了荞麦面条,才知道她是到地里去把还没有成熟的荞麦割回来磨成面,做成面条给我们吃。志丹同志率领的红军走到那里,就受到那里群众的爱戴和欢迎。打兴隆寨时,他一发动群众,群众就组织起来送粮、送水、送蒸馍来支援红军。记得有一次我们到了蟠龙,下了大雪,第二天红军出发时,群众已将雪扫的光光的了。陕北的群众,一看到红军就组织起来唱歌欢迎,洗衣服,送开水,慰劳红军。群众热爱刘志丹和工农红军的情绪,是非常感动人的。
  志丹同志非常注意调查研究。他的调查工作做得又快又准确,这是他不断取得胜利一个基本原因。他每到一地,即深入群众了解当地敌情、社会情况。他对于陕甘边地区的每一条山岭,每一道山沟,每一条道路,每一个村庄,都是很熟悉的,因此,人们称志丹同志为“活地图”。由于他对地形很熟悉,在行军途中他对部队的宿营、岗哨都布置得十分严密。夜间行军迷失方向,暑天行军缺水口渴,都要问“老刘”才能解决。
  我们今天纪念志丹同志,要学习他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学习他的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对党无限忠诚,学习他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崇高风格,学习他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作风,认真贯彻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搞好自己的工作。我想,这才是纪念志丹同志的最好的方法。
  ①“硬肚”是民国初年陕北农民反抗军阀统治的一种自发性的武装组织。
  

回忆刘志丹和谢子长/阎红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6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