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志丹书库 刘志丹卷(下)
|
人民的英雄——刘志丹 |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
|
|
1935年9月21日上午10点半左右,红军开进了哈达铺。这是由毛泽东、周恩来(此时健康状况已大为好转)、彭德怀、林彪及其他高级指挥官率领的主力部队。先头部队已于两天前抵达这个甘肃小镇。 …… 毛泽东已率领红军到了哈达铺,下一步要去哪?他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是的,他们还要北上,去甘肃,去陕西,甚至去宁夏,他们要去打日本。但这只是笼统的方向,不是确定了的目的地。长征以来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毛泽东自己只大略地知道他要去的方向,但缺乏具体的目标,此时也是如此。 现在,在距江西的出发点成千上万里之遥的哈达铺,长征确切的目标才日渐明确了。 红军先头部队在攻占哈达铺时果断地拿下了邮局,这是很长时间以来他们占领的第一个邮局。他们在那里找到了国民党的报纸,毛泽东和他的指挥官们兴致勃勃,一口气读完了这些报纸。证明他们早些时候在两河口会见张国焘时所听到的传说居然是真的:陕北不但有一支共产党的队伍和一片苏维埃根据地,而且毛泽东的朋友、著名的群众领袖、英勇无畏的26军军长刘志丹仍然活着,统率着他的部队。25军的徐海东也在那里。 这个有关去向的重大问题终于获得了解决。10天之后,毛泽东在榜罗镇公布了他与陕北红军会师的计划。在部队集中起来后,召开了政治局、中央委员及高级指挥员的会议。政工干部分别向所在部队讲话作宣传。毛本人也在早晨6点钟向在一所小学里召集的军、政干部会议讲了话。他讲了抵抗日本侵略和陕北根据地的问题,讲了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从根本上加强纪律等问题。政委们当天就向部队传达了这一讲话。根据各种回忆录说明,这时的毛泽东开始越来越强调抗日的路线了。 就要到家了。红军已踏上了家乡土地,正朝着自己的同志和根据地前进。他们面前只剩下1000里的路程了。诚然,在同四方面军张国焘发生冲突之前,他们也曾有过这样的希望。但是,他们感到这次情况有所不同。他们毕竟经受住了在第四方面军问题上发生的危机,证明红军仍然是一支活跃的有生力量。它虽然只剩下6000人——可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啊!一年来,他们征战南北,含辛茹苦,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他们克服了重重障碍,在大半个中国传播了红军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 他们不再是一伙在蒋介石的精锐部队面前衣衫褴褛、争吵不休和狼狈逃命的人。他们将把长征转变为胜利。长征已不再是退却,不再是连下一步逃往何方都不知道的东躲西藏。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他们渡过金沙江之后,战斗的主动权已不在国民党一边了。毛泽东领导的部队组织严密,上下团结,能征善战,有共同的精神和目标。此时。作战部队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是干部,普通战士幸存无几。这些干部深信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他们就是这场革命的核心力量。 这种想法在最后1000里的长征途中举行的集会上和毛的讲话中已见端倪。正如他在哈达铺所说的,我相信所有的“指挥员们、战斗员们在经过了两万多里的长征的洗礼和战火的考验之后,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将会以你们的勇敢无畏和丰富的战斗经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我们的目标——完成长征北上,打击日本侵略者”。 …… 红军向北疾进。他们遭到国民党军队、特别是马家军骑兵的骚扰,但并不严重。一天下午,他们越过西(安)兰(州)公路,翻过高达1.1万英尺的六盘山,然后在山的另一边宿营。 10月14日或15日,正当他们即将离开环县的羊肠小道,到达陕西边界的时候,毛的警卫员陈昌奉看到了5个人骑着马朝他们奔驰而来。他们身强力壮,年纪不大,身挎驳壳枪,头缠白头巾。到了面前,急忙翻身下马,开口便问:“毛主席在哪里?”陈问他们是谁,其中一个人说:“老刘派我们来给毛主席递交一封信。他在哪?” 据陈说,他们是红军26军司令员、毛的朋友刘志丹派来的代表。毛会见了这几位代表,然后走到一些正在休息的红军连队,大声告诉他们,25军和26军的代表来迎接我们了,我们即将进入陕北苏区了。 10月19日傍晚,毛泽东的队伍穿过黄褐色的山谷——头道川,来到地处陕西黄土高原心脏地带一个尘土飞扬的小镇吴起。他们的北面是万里长城、南面是华夏祖先黄帝的陵墓,在黄河以南这片黄土高原上,在这块中华民族发祥的土地上,红军找到了自己的家;他们在贫瘠的吴起,在黄土窑洞里,找到了自己的家。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将越来越习惯于窑洞生活。 这时,马家军骑兵东闯西窜,仍不断骚扰红军后续部队。彭德怀命令战士们加快前进,他不愿让落在后面的部队死在凶残的国民党骑兵手里。他们翻越了老爷山、子午岭,进入了陕西。在那里再次与马家军骑兵交火。这一带的地势比较平缓,利于骑兵活动。红军被搅得不得安宁。 毛泽东到达吴起镇的当天晚上,就亲自召集指挥员开会。他建议“砍掉这条尾巴,即马家军骑兵,结束几周来红军所受的骚扰”。20日,毛泽东对红军和吴起地区的游击队进行了部署。这里有三条河流穿过吴起,毛将他的部队部署成半月形,引诱马家军骑兵进入中间的洛河河谷地带。2l日凌晨,毛泽东进入大马梁山顶上的观察位置(山顶至今仍有一棵孤零零的树作为标志)。 马家军骑兵共4个团,每团约1000人,他们首先发起进攻,进入了河谷。毛的部队人数不比他们多多少。上午7时,红军向马家军骑兵主力开了火。不到两小时,马家军骑兵主力团及其他3个团都从战场上落荒而逃。 那天战斗后的下午,毛会见了两位地方领导人,听完他们的汇报后,毛立即叫来两名可靠的干部——贾拓夫和王首道,派他们带一连行动迅速的战士,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瓦窑堡。他们的任务是:救出26军绿林式领袖刘志丹及其同志们(数目不详)。他们正坐待25军伙伴的处决。 1929年夏天,堪萨斯城的一位年轻人,埃德加·斯诺来到了黄河河套以南的黄土高原上。斯诺当时24岁,是来调查关于饥荒并进行报道的。在那次旅途中,斯诺结识了另一位西方的年轻人,他就是新西兰人路易·艾黎。他们一起在中国目睹了人民饿死的惨景。在赤日炎炎下,久旱无雨的黄土高原一片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的,树叶被摘光了,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骷髅似的死尸,没有肌肉,骨头脆如蛋壳。饱受饥荒缺衣无食的少女,半裸着身子被装上运牲口的货车运往上海的妓院。路边的尸体都是骨瘦如柴,稍有一点肉的立即被吞噬掉了。这是1929年至1930年的大饥荒的一角。中国有600万人死于这次饥荒。当时,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在《纽约时报》的内版占了半个专栏。 就在那个可怕的夏天,刘志丹赶回陕北老家保安。他父亲是保安的一个小地主(旧照片上的刘家大院远比不上毛的韶山故居),这一年庄稼颗粒无收,佃农交不出租子。有一位名叫袁耀秀的红军老战士,他曾在刘志丹手下工作过,1984年时77岁,仍住在吴起镇。他回忆说,那一年刘志丹26岁,身材比一般人略微高一些。他英俊、细瘦,脸总是红扑扑的,常常带着微笑。他能言善辩,有着一副洪亮的嗓子,对着上千人讲话,每个人都能听清他说的每一句话。 每当刘志丹走在保安街上,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常常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讲上几个钟头。大家都知道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在这个偏僻的穷山沟里,就连地主也并不很富有)。 地主贴出告示——不管饥荒还是干旱,佃农必须交租。刘家也要刘志丹写这样一个告示。他说,岂有此理,人们连饭都吃不上,哪有粮食交租纳税。他不仅不写告示,还来到佃农中间,组织他们抗租。他问道:“这样的情况你们究竟还能容忍多久?”刘家的许多佃农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起来反抗。政府也被迫宣布暂停交纳租税。 刘志丹在1925年就加入了共产党。他曾在黄埔军校学习,1929年,担任了陕北地下党委的成员。 刘志丹是位人民的英雄,人人都知道他,并传颂着他的光辉事迹,亲昵地称他为“老刘”。他们说,他把自己家的财产都没收了。“他献身于追求真理和人民的解放。”战士袁耀秀这样的描述他。 这位陕西“罗宾汉”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对人民的热爱超过他对辩证法政治说教的感情。1931年,他组织了一支革命队伍(26军前身)。可是,就在那一年,一位名叫杜衡的政委兼省委书记指责他拒不与国民党打大仗。刘志丹靠边站了。“布尔什维克”路线的追随者杜衡取而代之。结果,他把26军引向了惨败。只有刘志丹和少数几个人逃了出来。杜衡本人后来被国民党俘虏,成了叛徒。 刘志丹突破重重包围回到了陕北,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很快重建了第26军。另一位游击队司令高岗带着几百人也加入了他的队伍。 高岗担任了刘志丹的政委。他能力很强,正如一位中国人所说,他有“乱搞女人”的坏名声。刘志丹对此当然不能容忍,对高岗行为放荡不羁的问题,有一次刘曾提出要处决他。 刘志丹第二次重建的26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到1934年,他在陕北已经创建了一个根据地,包括了20个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刘志丹的26军和另一支号称27军的小部队共有5000人。 但是,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三位中央委员会代表流落到陕北,他们都对刘志丹怀有敌意,试图把他赶下台。他们声称,刘与国民党有秘密接触。实际是,他同打进国民党内部的一些共产党秘密党员保持着联系。 红25军,即周恩来早在1934年春派程子华去的那个军,经过10个月的颠沛流离,终于来到了陕北。 租子华坐着担架来到陕北,他的同事徐海东司令员也是坐着担架来的,两人都坐了几个月的担架。 25军及其指挥官程子华和徐海东的艰难历程不啻为人类求生的又一史诗。程子华从江西出发,途经汕头、上海和汉口,历尽千辛万苦,于1934年10月(应为8月——编者注)抵达河南,接管了25军。他率军来到豫西边远的桐柏和伏牛山区。 1935年早春,25军转移到了附近的陕南。一天,当他们正在庾家河开会的时候,国民党60师——蒋介石最神速的一个师,从朱阳关席卷而下,从背后袭击了他们。战斗非常激烈。程子华1930年时左臂曾受伤,他习惯于用右手托着左胳膊。现在,一颗子弹再次击中他的左臂并穿透了右手,使他落下了残疾(50年后,他只能使用一只像爪子似的右手)。副军长徐海东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子弹从右边穿过,从后脑穿出。他昏迷了近一个多月之久。24岁的钱信忠医生,当时正站在这两位指挥员身旁。他也负了伤,但不严重。他是上海德国人办的同济大学毕业生,他用磺胺柯衣定为两人治病,这是一种德国早期制造的磺胺类药品。他说,如果没有这种药,要挽救他俩的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后来,程子华的伤口严重感染。他的胳膊是用一把普通的利刃刀动的手术,甚至连可用来止痛的茅台酒也没有。吴焕先政委接任指挥。25军终于在陕南建立了一个根据地。他们知道刘志丹和26军在北部活动,但没有取得联系。1935年7月,他们从国民党的报纸上获悉第一方面军正向陕北进军,正当他们也向那里运动的时候,吴焕先牺牲了。程子华和徐海东从担架上又接任指挥,程任政委,徐任军长。 程子华记得,在9月18日,25军在陕北一个名叫永坪镇的地方与26军、27军会师,合编为15军团。仍躺在担架上的徐海东任司令员(应为军团长——编者注),刘志丹任副司令员(应为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编者注),程子华任政委,高岗任政治部主任。看来一切都顺利。这支联合部队在甘泉与张学良的一个师交锋,打了一次胜仗。 在此之前,25军曾俘虏过了一名国民党军官,名叫张汉民,张说他是地下党员,并说刘志丹可以证明。他们不加理会,却当即处决了他。后来,陕北党里的“布尔什维克”们批评了刘志丹,并设法说服25军,让他们相信刘志丹实际是国民党的地下人员,他领导的26军已被敌人渗透。于是,队伍内部的逮捕开始了。起初,没有动刘志丹。他们对下级干部进行清洗时,把刘志丹调开去执行一项任务。但当他骑着马赶路时,碰到了一位年轻的通信员,身上带着一封写给15军团领导的信,这位年轻人把信交给了刘志丹,信中有一份即将准备逮捕的干部名单。其中包括刘志丹本人。刘志丹把信重新封好,告诉通信员把信送给15军团司令员徐海东。然后,他到保卫局去报到。他把左轮手枪放在桌上,对保卫局的人说:“我知道你们在找我。”他以为这会消除他们的疑心。然而保卫人员却把他关进了牢房。他们没有想一想,真的国民党特务早就逃跑了,哪会自己送上门来。疑心病迷了人。 1984年,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已56岁,她身材纤细,有着橄榄色的皮肤,高高的颧骨和一张圆圆的小脸,口才很好,讲了她所知道的一切。”1935年时她仅5岁,但没有忘却那年的9月和10月。她和母亲到关押刘志丹的地方,站在外边,希望能看他一眼,但失望而归。 主持肃反的人不愿人们知道抓起了谁。他们甚至把刘志丹的马也关了起来,以免人们看到它单独拴在马厩里而引起议论。当囚犯被押解过街时,犯人头上都套上一个布罩。有一天,这位5岁的女孩和她的妈妈从一队蒙着布罩的犯人旁边走过,其中一个人咳嗽了几声,她们觉得咳嗽的人就是刘志丹。 刘力贞神态庄严地谈起了半个世纪以前发生的事情。一天,她和母亲一道去看瓦窑堡城门附近挖好的大坑,听人们说,犯人将会活埋在这里,有的则说把他们枪毙或砍头之后,这个大坑将成为他们的集体墓穴。那次是毛挽救了刘志丹和其他被捕人员的性命。要不是他在关键时刻赶到,并亲自派人到瓦窑堡营救,刘志丹和他的同志们当时就厄运难逃,人头落地了。这是在封闭的阴谋政治圈里歇斯底里大发作的又一例。 周恩来在11月底到了瓦窑堡,他将被捕人员迎出牢房。战士们早就议论纷纷,为了解救牢房中的同志,必要时全军一道动手。毛不愿责怪(有责任的)军人,他认为,由于他们对某些事情无法理解,使他们成为愚昧无知的受害者。 父亲从监狱里被释放之后,刘力贞只见过他一面。她回忆说:“我觉得陌生,过了好长时间才敢走近他。” 他脚上曾戴过镣铐,所以行走很困难。毛安排他负责组织和指挥28军。1936年3月,他东征去与国民党作战。不久,他在战场上牺牲。年仅34岁。 刘志丹的女儿说,她父亲生前没有什么嗜好,只喜欢抽烟。直到今天,她的母亲同桂荣仍在父亲的遗像前燃着一支烟。同桂荣已79岁,但精神不减当年。这位娇弱的妇女不无羞怯地告诉我们,她与刘志丹是早在襁褓之中就定了婚的,在她17岁、刘志丹18岁时两人完了婚。“我怕你们会取笑我,”说罢,她不好意思地眨眨眼睛。她虽拄着拐杖,但却身强体健。刘志丹牺牲时,她正患伤寒,未能参加葬礼。1943年,当刘志丹的遗体被安置在他的诞生地保安(为纪念他,已改名志丹)纪念堂时,她让人打开了棺盖,看到他穿着她缝的衣服时,她感到欣慰。刘志丹牺牲时,除了手枪和战马之外,别的一无所有。她要求将这两件遗物送给需要的人。 她摸着脑袋,以一副挖苦的神态说:“当时,国民党还要出200块大洋买我的脑袋哩。”她说她年轻时,是个“不问政治的人”,对政治毫不关心,直到1934年国民党军队抄了他们的家之后,“我才参加了革命”。有人说:“该是参加的时候了——可你为什么等了这么长时间才来呢?” 同桂荣和女儿刘力贞为爱德加·斯诺1936年在保安给她们照的一张相片感到自豪,照片上的刘力贞戴着一顶小红军帽,帽上的红星是她母亲给缝上去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曾被国民党捣毁过的保安(志丹)纪念堂又被红卫兵砸烂了。刻有革命领导人的题词的纪念石碑被毁了。刘志丹的家再次被赶到了农村。同桂荣提醒他们说:“这不是新鲜事,只不过是1935年的重演。”刘力贞说,这是和过去一样的迫害——只不过这次是来自“左”派。刘力贞是医生,被迫到农村去劳动。她丈夫张光,现任西安一家报纸的编辑,当时也被送到一个生产队。刘志丹的弟媳写了一本关于刘志丹的长篇小说,于是她和丈夫双双被捕,横遭虐待。与刘家关系密切的朋友也受了株连。 刘志丹的女儿瞪着炯炯有神的两眼严肃地说,刘志丹留下的惟一遗产是他的精神。至今,当老战友们见到她母亲时都禁不住流泪。他们怀念她的父亲,珍视他对革命的贡献。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节选自《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5月版。过家鼎、程镇球、张援远等译) |
|
志丹书库 刘志丹卷(上、下)/祁玉江主编;《志丹书库》编纂委员会编;崔炜分册主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