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志丹书库 刘志丹卷(上)
|
红二十六军南下和刘志丹 |
汪锋 |
|
|
1932年农历八月,我由西安到三原,在城内察院巷接上关系,后到武字区,住在上河堡张五家里。农历九月,省委决定成立渭北特委,由我兼任渭北特委书记(因我是省军委书记)。余海丰负责宣传。周芝轩当时没有明确分工,但有时也参加会议。金天华、薛宝含任渭北特委和陕甘边联系的交通员,李子余、阎润平负责和陕西省委联系。渭北特委管辖三原、富平、泾阳、高陵、耀县、同官,另外,还有淳化特支。 为了加强渭北的武装力量,省委还派刘玉琨任渭北游击队队长,郑彦青任游击队参谋长。以后还派刘庚、赵启明、王杰等人到游击队去帮助加强军事训练,提高作战技能。游击队很快发展到有七八十人枪,活跃在渭北的武字区、心字区、马额以及富平淡村、耀县让牛村一带。 我到三原后,省委不断派人到渭北,先后来的有贾拓夫、程建文、师克寿、周凤鸣、于世庄等人。 1932年农历十月,武字区召开了纪念苏联十月革命节庆祝大会,组织群众游行到西阳镇,郑彦青直接组织和领导了这次游行。游行后的第二天,敌人驻三原部队孙立功营和六县民团纠集在一起,对武字区进行了全面的“围剿”。省委决定把渭北特委改为三原中心县委,提拔了个农民同志刘林生任中心县委书记,我任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当时因执行“左”的一套,提拔农民上来当县委书记,名为培养工农干部,实际上是拔苗助长,不相信知识分子,其实一切工作还是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说了算。 接着,省委通知我去西安开会,会上决定调我去陕北特委接替赵伯平的特委书记职务。赵伯平由陕北特委调三原中心县委接替我的工作。原因是省委要在陕北建立武装,我曾学过军事,因而我去陕北。会后,省委派我以省委代表的身份去同鄂豫皖区突围,并途经西安附近的红四方面军联系。我到周至灵丹庙,被土匪王海山抓住打了一顿,未能和红四方面军联系上,又回到省委。不久即由西安到三原。过了阴历年渭北游击队派人送我同李杰夫、李秉荣等到红26军,在照金杨柳坪找到了部队,见到了刘志丹、王世泰等同志。 1933年春,我随红26军到三原,配合渭北游击队作战。4月26日,我们在武字区朱家疙瘩与杨虎城部王泰吉骑兵团一个排作战,这一仗打得特别好,把敌人这个排基本上消灭了。这时杜衡以省委书记的身份到部队兼任红26军的政委。我由红26军的代政委改任红2团随营学校的政委。 杜衡来部队不久,就在尖坪召开会议,提出要红2团南下,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红26军在陕甘一带活动了月余,便向武字区活动,准备同渭北游击队会合。部队到心字区以西、嵯峨山以北的二台子,杜衡又召开了讨论红26军南下行动第三次会议。会上,大家对红26军行动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是以李杰夫为代表,主张部队去内蒙古活动,然后可以打开国际路线,这种意见很快被否决了;第二种意见是以刘志丹为代表,主张原地活动或向陕北发展,这种意见大家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也被否决了;第三种就是以杜衡为代表的南下意见。杜衡在会上发言,说明南下的有利条件是:(1)南下活动地区有党的地下组织,可以配合接应;(2)南下活动地区受渭华暴动的影响,有群众基础;(3)南下地区有小游击队在活动,可以配合作战;(4)可以与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5)南下地区地势险要,物产丰富,部队可以发展。我在会上表示支持省委的这个意见。这样,经过讨论就通过了杜衡为代表的意见。后来证明杜衡所说的有些条件是不存在的,我的支持也是不对的。 农历五月下旬,部队开到武字区和渭北游击队配合打了一次长坳,没有攻下来。这时杜衡集合部队在口外庄西边的大场里开全体军人大会,宣布成立红26军南下指挥部,决定王世泰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参谋长,我任政委。会后,杜衡借故离开部队。 回忆渭北的这一段经历,我认为主要教训有两点:一是太显示自己的力量,如去西阳镇游行,在武字区打王茂臣民团,明知不成,却有意显示自己的实力,刺激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引起了敌人的大“围剿”,损失很大;二是我们镇压的人太多,那时杀人很随便,杀了一些不该杀的所谓反革命。渭北群众是很好的,根据地也很有群众基础,但因当时执行了“左”倾错误,死的人也很多。 |
|
志丹书库 刘志丹卷(上、下)/祁玉江主编;《志丹书库》编纂委员会编;崔炜分册主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