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北人民心目中的刘志丹——以陕北民歌为例
梁严冰(延安大学)

  西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近现代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而无可替代的政治地位。在这里,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创建的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不仅是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唯一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而且是中共中央及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后最终完成伟大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日后北上抗日的出发点。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壮大及巩固的过程中,刘志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此,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有高度评价②,而且陕北人民通过陕北民歌对刘志丹烈士为创建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程也有许多生动、逼真而朴实的记录和褒奖。
  一、为创建西北红军,建立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呕心沥血,百折不挠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于是进入了创建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陕西党组织与党的先驱者同全国一样,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精神,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渭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等。这些根据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有的遭受挫折,有的遭受失败,唯有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在刘志丹和谢子长等人的正确领导下,革命力量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对此,李维汉后来回忆说:“我们党在陕西出了两个领袖人物,一个是刘志丹,一个是谢子长。他们是井冈山道路在陕西的代表,对中国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③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1943年也满怀深情地讲:“他(指刘志丹)创造起来的边区,是和他的血肉分不开的……对于人民中成长起来的领袖,我们有着人类最真诚的爱。”④陕北民歌中,对刘志丹创建西北红军和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有许多传唱和记录。
  如在《跟上老刘闹革命》中唱道:
  日落西山红朝霞,空中飞过来一群鸦,沟里梢林黑压压,青格朗朗的田地肥娜娜,长一片好庄稼。从前的土地不属咱,旧社会的穷人受欺压,套上夹板变牛马,流下的汗儿打下的粮食,一满叫地主拿。十三岁上我拦羊,揽工九年受恓惶。三五年来遍地红,跟上这老刘闹革命,穷人翻了身。说英雄道英雄,再说刘志丹真英雄,他带兵来往北行,会合陕北武装成大军,百战又百胜。⑤
  正因为刘志丹闹革命一心为百姓着想,打土豪劣绅分田地,故而深受陕北人民喜爱和拥护,并积极参加刘志丹的部队。在《当兵要当刘志丹的兵》中唱道:
  一棵白菜九条根,老百姓看见刘志丹亲。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刘志丹的兵。铲除恶霸救百姓,分粮分地人人平等。红军势力实在重,白军狗子他不中用。军民合作一条心,打开天下享太平。⑥
  在《拥护刘志丹》中唱道:
  半夜叫门问你是哪部分,只要说是老刘的,赶快请进门。端来些大红枣,抱来个大西瓜,老刘喜欢吃荞面,赶快压饸饹。拥护刘志丹,志丹真英雄,多少百姓来欢迎,大家笑盈盈。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出现了新的革命形势,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中共中央适应形势的发展,研究了陕西特别是陕甘边地区的形势,于1932年4月20日,作出了《关于陕甘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决议》要求“在积极地开展当地游击队运动中,创立新的红军队伍及苏维埃区”⑧的任务,并决定按红军编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⑨。红二十六军成立后,积极扩大根据地,并与陕北游击队相互帮助。此时谢子长等于1932年4月底去上海中央局“受训”后,于1934年1月也回到陕北,并在7月率陕北红军游击队南下南梁与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会合,之后又在1935年1月30日,将陕北各路红军正式改编为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使陕北根据地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对此,陕北民歌里有许多描述。
  比如在《跟上刘志丹走南梁》中唱道:
  洛河流水哗啦啦的响,咱的红军队伍动了身。一杆杆的红旗呼啦啦地飘,跟上咱的刘志丹走南梁。打土豪分田地人心大顺,跟上咱的刘志丹,越干越有劲。⑩
  在《红二十六军到来了》中唱道:
  四十二师啊真真英雄,帮助陕北游击队创建红军。小军阀井岳秀为何逃生,二十六军到来了,要他的狗命。(11)
  在《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中唱道:
  下面畔上牛喝水,沟里出来些游击队。大红公鸡窗台上卧,红军进村好红火。……一杆杆红旗空中飘,二十六军上来了。一对对喇叭一对对号,一对对红旗空中飘。长枪短枪马拐枪,一枪枪打死那些反动派。山羊绵羊五花羊,哥哥随了共产党。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哥哥跟的是刘志丹。……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一疙瘩(12)云彩来遮掩。敌人扎在左家湾,猛格啦喳(13)山上来了刘志丹。吃糖要数冰糖甜,人里边亲不过刘志丹。吴旗县来八道川,哪道川老刘都走遍。八十四师接连上,杨家园则打一仗。红军势力本来重,白军再多也不中用。细面长,白馍软,一端碗就想起刘志丹。眼泪顺着饭碗流,世世代代想老刘。(14)
  二、在第一、二次反“围剿”战斗中,英勇不屈,历尽艰辛
  陕北红军力量的日益壮大及根据地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国民党军队的惊恐。甘肃省政府在一个训令中惊呼:“刘志丹股,负隅自固,骚扰甚炽。”(15)于是,从1934年2月起,陕甘宁三省国民党反动军队对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反革命“围剿”。由于陕甘边、陕北红军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采取了避强就弱的战术,很快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之后为了统一领导陕北和陕甘边两地党和西北红军,1935年2月5日,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安定(即现子长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事特委会,在主席人选上,“刘志丹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高尚美德和人格,推荐西北军事特派员谢子长兼任主席(一说刘志丹)”(16)。第一次反“围剿”后,蒋介石在西安设立了以毛侃为头目的驻陕参谋团,监视、控制地方军阀对陕北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刘志丹审时度势,捕捉战机,常常出其不意,攻敌无备。从1935年2月到1935年7月,先后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安定、靖边、保安六座县城,使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对此,在《刘志丹》中唱道:
  正月正,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二月里,刮春风,刘志丹来真英雄;靖边白军都打光,缴来快枪无其数,散给老百姓。三月里,三月三,如今的世事大改变,男当红军女宣传,裤腿编在大腿弯,走路实好看。四月里,四月八,老谢要把绥德打,绥德团长害了怕;刘志丹队伍吴堡扎,陕北全红啦。五月里,麦儿黄,刘志丹来是清官;粮食款子都不要,土地分给穷人了,家家享太平。六月里,割麦忙,男男女女上农场;前方红军去打仗,后方的百姓送公粮,红军打胜仗。七月里,七月七,梁占魁土匪胡行凶;刘志丹来本事大,他反土匪连根挖,百姓都安宁。……(17)
  在《打寺儿畔(18)》中唱道:
  千里的雷声万里闪,忽啦啦儿闪上来刘志丹。刘志丹带着红三团,先攻了安定(19)后攻横山。清涧县瓦窑堡咱们都占,赶得那高桂滋无有处钻。义勇军把寺儿畔包围严,上到那垴畔上撂炸弹。炸弹打了三尺深,消灭了敌人的两排人。(20)
  在《打镇靖城(21)》中唱道:
  红缨杆子长,人马闹嚷嚷,走一回靖边提一回枪。靖边全围住,老刘发前行,造上个云梯上呀上了城。格巴巴的提了一呀一棚枪。……打开监牢门,“罪人”放出城,劳苦群众都呀都欢迎。(22)
  在《打艾团长(23)》中唱道:
  六月里来热难当,双湖峪(24)闪上来艾团长。……一路放火断得紧,掳得些牲口好骑乘。走狗坏种头里走,艾团随后领大兵。只顾走来不顾看,二郎山碰上个刘志丹。刘志丹名声大,艾团长一见害了怕。艾团长领兵往后退,蛇洞里出来一纵队。一纵队仗火硬,打得艾团长撑不定。(25)
  在《打晋军(26)》中唱道:
  队伍在汽车上行,过河枣林坪镇,咱们人马多得很,黑夜把子弹送。队伍在汽车上行,农民看了个忙,咱们红军比他强,农民不要慌恐。……队伍在王家嘴上,安家嘴不安然,乡亲们赶忙把信送,调咱的刘志丹。……刘志丹心胸大,圪崂山上扎,全凭主义新,尽把胜仗打。……男女闹革命,心里畅快得很,大人娃娃一条心,革命要成功。革命成了功,白军杀断种,男女都把心放平,好好过光景。(27)
  在《红军打延长》中唱道:
  李明武走狗牛皮大,提起红军他不怕,酒瘾刚过烟瘾乏,红军来把延长打。刘志丹计谋大,引上那李明武钻山洼,一引引到烟雾沟,李明武怎知中埋伏。后沟里枪声震山吼,前山里手榴弹扔满沟,前不让你前来后不让你后,关住大门好打狗。……打死了团长缴了枪,一团的弟兄得解放,烟雾沟里烟雾散,军民拥护刘志丹。(28)
  总之,刘志丹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他在红军和革命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生动而朴实的语言,从一个侧面详细地记录和描述了其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精神和事迹。这不仅丰富了陕北民歌的内容,而且为我们研究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巩固的历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为了纪念刘志丹对革命事业的杰出贡献,1936年,中共中央应广大群众要求,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1941年中共中央指示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志丹县兴建陵园。1942年,刘志丹牺牲六周年时,毛泽东亲笔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29)
  ①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北历史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编号07BZS043)的阶段性成果。
  ②毛泽东的题词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的题词是: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的题词是:红军模范。
  ③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373页。
  ④梁星亮、姚文琦主编:《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⑤曹世玉总编:《绥德文库·民歌卷》(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3页。
  ⑥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2页。
  ⑦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页。
  ⑧中共耀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编:《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1988年5月印,第29页。
  ⑨中共耀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编:《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1988年5月印,第30页。
  ⑩曹世玉总编:《绥德文库·民歌卷》(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912页。
  (11)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4页。
  (12)一疙瘩,陕北方言,即一块的意思。
  (13)猛格啦喳,陕北方言,即突然的意思。
  (14)曹世玉总编:《绥德文库·民歌卷》(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826—831页。
  (15)《甘肃省政府公报》,1934年(25—26合刊),第40页。
  (16)高朗亭:《西北红军组建和党中央拯救西北革命根据地史事纪实》,《陕西文史资料》第1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1页。
  (17)何其芳、张松如选辑:《陕北民歌选》,新文艺出版社1950年版,第165—167页。
  (18)寺儿畔,在靖边县东南60公里。1935年刘志丹率红军北上在这里打的第一仗,便大获全胜。
  (19)安定,今子长县。
  (20)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8页。
  (21)镇靖城,在靖边县城东南10公里处,1949年前是靖边县城。
  (22)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0页。
  (23)艾团长:艾捷山,国民党八十四师二十五旅五〇二团团长。此歌反映1935年7月17日,陕北红军痛打艾捷山团的事。
  (24)双湖峪:原为绥德县一个镇,后为子洲县府驻地。
  (25)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3页。
  (26)1935年7月,蒋介石调晋军孙楚、李生达部过黄河参与第二次“围剿”,在绥德、吴堡遭到我红军重创。
  (27)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5—606页。
  (28)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7页。
  (29)梁星亮、姚文琦主编:《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梁星亮,姚文琦,刘志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