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
刘志丹将军牺牲之实证 |
姚文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
|
|
1936年4月14日,红28军军长刘志丹将军在东征抗日,进攻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今柳林县)的战斗中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刘志丹将军牺牲的噩耗传来,陕北高原为之震动。红军战士、战马都穿白戴孝,中阳县苏区一时白布为之一空。4月24日,西北根据地首府瓦窑堡和中央机关数千人集会追悼刘志丹将军,广大群众和红军指战员像失去亲人一样而无比悲恸。1936年6月,中共中央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1943年举行移灵、公葬时,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等领导题写挽联,对其革命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1936年刘志丹将军为国捐躯至今,在社会上一直有人对其死因置疑,说将军不是牺牲在晋军的枪下,而是背后中了自己人的暗算。究竟刘将军死于何人枪下,值此刘将军诞辰百年之际,有必要给以澄清,以免以讹传讹。 根据笔者手头掌握的西北根据地和刘志丹将军生平研究的史料,可以肯定地说,刘志丹将军是牺牲在红军东征打通抗日的路上,是晋军机枪子弹从正面击中将军左胸而牺牲的,绝不是遭自己人暗算的。 置疑的原因分析 那么,为什么会有此传言呢?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们对党内“左”倾错误的深恶痛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左”倾错误的执行者,在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西北苏区制造了一系列“莫须有”的冤假错案,“肃右派”、“肃AB团”、“肃反革命”使一大批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被错杀。1935年9月中旬,红25军长征到达西北苏区,与先期到达的朱理治、聂洪钧与程子华成立了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代表团,朱理治任书记。9月17日,西北代表团在永坪召开中共西北工委、中共鄂豫陕省委和三支军队主要领导干部会议,决定撤销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书记朱理治,副书记郭洪涛;改组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将红25军及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27军改编为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这次会议利用组织上的变动,将刘志丹排斥在新的省委和军委之外,同时安插“左”倾错误的执行者担任要职。接着即以“肃反”为名,到处捕人,将陕甘边苏区执行正确路线的同志无端指责为“富农路线”和“右倾机会主义”,诬陷刘志丹“一贯右倾”是“右派”,“同国民党部队有秘密联系”,继则戴上“白军军官”、“反革命”的帽子。将原红26军营以上的干部和原陕甘边苏区县委书记及县苏维埃主席以上的干部几乎全部逮捕,严刑逼供,指名要其交代刘志丹是“右派反革命的首领”,并残酷地杀害了200多名干部。当时刘志丹正在前线,他们采取欺骗手段,以调往北线指挥作战为名,于10月初劳山战役之后将其骗离前线。刘志丹在途经安塞真武洞时,恰好碰到从瓦窑堡来的通讯员,便将一封给15军团的急件,顺手给了他。刘志丹一看,原来是密令逮捕自己和其他人员的名单。他对这种不顾大局、搞阴谋诡计陷害同志的卑劣行径十分愤慨。但他具有极高的党性,为了不使党分裂,不使红军自相残杀,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他不顾个人安危,镇定地把信交还通讯员,并告知说:“你快把信送到军团部,说我已去瓦窑堡了。”随即策马扬鞭,毫不犹豫地直赴瓦窑堡,打算向中央北方局派驻西北代表团申诉,宁愿自己被捕,也不要逮捕前线和地方其他领导。但他一到瓦窑堡即被投入监狱。“左”倾错误的执行者,无视刘志丹这种赤胆忠心和大义凛然的行为,竟然说:“刘志丹明知要被逮捕,反而不跑,是狡猾地以此使党对其信任”,并进一步错误地断定刘志丹是“为消灭红军而制造红军和根据地的反革命”。诬陷他率领红军打开县城消灭白军,纯系是命欺骗群众的“花招”。刘志丹蒙不白之冤,在狱中受尽折磨,但他面对随时可能被处死的残酷现实,始终泰然处之。 直到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得知发生错误“肃反”时,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刘志丹等同志才幸免于难。11月初,经过中央审查,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一批受诬陷被捕人员全部获释。但是,当时对“左”倾错误没有彻底纠正,这些受害同志仍留有右倾错误的尾巴。在东征上前线时,刘志丹曾经向夫人同桂荣和战友们讲过,他要用行动表明自己对党的衷心。在后面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也有以死明志因素在内。因而人们怀疑,刘志丹的牺牲是“左”倾错误的继续,是遭“左”倾错误执行者暗算的。 二是对西北红军尤其是刘志丹等人的不公正待遇也是人们的疑点之一。错误“肃反”结束后,由于“左”倾错误路线没有清算,陕甘边苏区的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仍然戴着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所以对他们的工作分配,特别是对一些高级干部的工作分配,一般是不正确的。刘志丹出狱后,不仅没有官复原职,反而让离开亲自创建的西北红军(红26军、27军),到刚将几个县的地方游击队组建成的红28军任军长。红26军42师师长杨森调整到地方武装黄河游击师任参谋长,红27军84师师长杨琪降到三边独立营任营长,后又调到红28军任3团团长,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景范调到三边特委任军事部长,红78师政委张达志调红15军团政治部下属民运部任部长,红15军团政治部主任高岗也降到三边特委接替刘景范任军事部长。另外,在红28军派了政治特派员,这在当时东征的红军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说明“左”倾错误并没肃清,对刘志丹等人并不十分信任。直到1942年清算了“左”倾路线在西北苏区的影响,受迫害的同志才算彻底平反。当时,政治上戴有右倾帽子,不信任,待遇不公就成必然。因而这也是人们的疑点之一。 三是因兵力部署而引起的不必要猜测。刘志丹率刚由地方游击队改编而成的红28军东征,兵力不强,而且远离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孤军作战。有种观点认为,刘志丹的壮烈牺牲是兵力部署上的有意为之。 实际情况怎样呢?1936年3月31日,根据中央的指示,刘志丹、宋任穷率红28军1200人,从神木贺家川山坡渡口湾渡过黄河天险,摧毁山西兴县罗峪口敌军指挥部,在兴县、中阳一带与敌交战。红一方面军则在岚县、临汾一带,距红28军较远,不能随时支援。同时,红28军组建不久,缺乏打攻坚战的经验,并且没有重兵器,因而同武器装备精良、经过正规训练的晋军交战,受损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怎么能以战争中的不可预测性就得出不负责任的结论呢?遗憾的是,我们往往感情用事,这样一来,普通的事情,也会因为感情上的喜好而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在史学研究中是不可取的方法。 四是毛泽东为刘志丹的题词引起了人们不必要的猜测。在1942年刘志丹牺牲六周年之际,毛泽东为其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毛泽东对刘志丹将军的高度评价,却因“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这句话引起人们的猜想。有人将出于意外、预料之外、想不到能牺牲的含义,却歧义为意外的、不正常的伤亡。 刘志丹牺牲的实证 刘志丹将军究竟如何牺牲,历史资料和亲眼目睹者的回忆是最好的根据。 实证一:《红色中华》的报道及刘志丹警卫员谢文祥的回忆资料:1936年4月26日,《红色中华》报根据当时红28军的电报和护送刘志丹将军遗体回陕北的警卫员谢文祥的报告报道:刘志丹“于此次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的牺牲了。”1943年4月23日,在为刘志丹举行的移灵、公祭大会上,高岗在介绍刘志丹史略时说:刘志丹在攻“三交镇坚固工事之役,负伤阵亡。”这些见诸报端和会议的报道,并未引起将军战友及干部的疑虑。 1981年,谢文祥还在《革命英烈》上发表《给老刘当警卫员的日子》一文,记述了刘志丹的牺牲经过。其中写到:4月14日晨,围攻三交镇战斗打响后,我军进展不利。志丹亲临1团指挥所与黄光明团长、王再兴政委共同研究突破敌人土围子的方案。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顾个人安危,来到1团2连前沿阵地上。这个阵地是个小山头,离寨子里的敌人不到300米,敌军居高临下,凭借工事里的机枪坚守。当时,谢文祥几次劝刘志丹转移,但他坚持亲自观察敌情,“由于他两手正在拿望远镜观察敌情,没来得及爬下去,不幸左胸中弹,伤了心脏,当即昏迷过去”。 实证二:红28军政治特派员裴周玉的回忆资料:刘志丹将军的警卫员谢文祥和红28军政治特派员裴周玉都在将军身边,目睹了刘志丹中弹牺牲的前前后后,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又一见证人。有1980年4月1日裴周玉在《陕西日报》发表的文章《最后在一起的时刻》佐证。文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晚上,红28军围攻三交镇的战斗开始了。1团从南面山上攻,2团从北面山上攻,3团是预备队,并担任中阳县方向的警戒,狙击支援三交镇的敌人。天亮后,刘志丹听说1团那面攻击不太顺利,便立即和宋任穷政委商议,让宋政委留在军部掌握全面情况,他要亲自到1团阵地上去。裴周玉和参谋、警卫员等几个人也跟着刘志丹一起出发。到了1团指挥所,刘志丹向团长黄光明和政委王再兴了解情况,讲述这场战斗的重要性。接着,刘志丹拿起望远镜,向最前沿阵地走去。“我们气喘吁吁地跟着他往山上爬,子弹不住嗖嗖地在头上飞叫,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似的。敌人有一挺机枪封锁着我们部队的行动。刘志丹伏在一个楞坎后面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会,把参谋叫到跟前,手指着对面说:‘你去告诉黄团长,组织突击队消灭敌人机枪火力点。另外再组织几个战斗组,分几路向敌人的碉堡攻击。’参谋受领任务即刻向前边飞跑而去。山包上只剩下警卫员和我三个人。”当时,“虽已是阳春四月了,可是晋北高原正碰上寒流的袭击,天气显得特别寒冷。刘志丹迎风站在高处,观察周围一切动静。他嫌棉帽的帽扇碍事,把帽带系了起来,不一会就把脸冻得紫一块红一块的。他一会儿从衣袋里掏出怀表看时间,一会儿看着脚下要攻的三交镇,一会儿望着对面山头上的敌人。”“就在刘志丹指挥红军战士要对敌人重新发起攻击的时候,又是那挺敌人的机枪,突然射来一排罪恶的子弹,夺取了我们亲爱的刘军长的生命。” 从1936年追悼刘志丹大会和1943年移灵、公祭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刘志丹同志是在指挥进攻三交镇的战斗中中弹负伤。再从在战场上目睹刘志丹牺牲经过的特派员和警卫员的回忆中,更加清晰地看到是刘志丹指挥1团向敌人准备进攻时,左胸中晋军机枪子弹而牺牲的。 当事人的回忆是可信的。所以,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刘志丹将军是左胸中了晋军子弹而牺牲的。 |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中国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刘志丹研究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