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文 > 全文图书 > 周文文集第三卷
|
写文章要懂得剪裁 |
周文 |
|
|
同志们: 写文章,也和裁缝工人一样,一定要懂得剪裁的。一个裁缝,他要缝一件衣服,不管材料有多少,他决不能够把所有的材料都完全用上。做一件大衣服,自然应该多用一点材料,但是做一件小衣服,那就只能用少一点材料,因此,材料一定要剪去一些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要剪裁材料的时候,他一定先要有一定的计划:哪一块布是做衣襟的,哪一块布是做袖子领子的,预先计划好了,他才能够开始剪裁,使这些剪裁下来的东西都完全适合,也就是都完全能够使这件衣服做好成功。第三点,剪裁好了之后,也还有剪裁,譬如边子上毛了,要把它剪去,袖子长了点,也要把它剪去,自然还是小剪裁,已经算是修饰工作了。 我们写文章,也离不了这个次序。 首先,当然是我们有了材料的时候,才感觉到有写一篇文章的必要,但是我们的写一篇文章,不一定要把所有的材料都完完全全写上去。如果你完全都写上去,不是噜苏,就是臃肿,就好像一件衣服缝得太宽大,就会不合身体。我们写文章,为的是要写出一件事情的中心意思,不要像记流水账,因此,一切材料都是为了那个中心而写,所以一定要很好的剪裁,就好像缝衣服,是为了衣服缝得好,为了缝得合身来剪裁一样,多余的材料是可以不用的。譬如《在生产中》这篇文章,作者描写千禾走下山路的时候,“看见前面有几个人影,他想,大概是被优待的,她们的身体不好,是应该让她们多休息……”像这一节,对于整个生产运动上说来,是一个很简单的材料,是说明生产运动当中的合理现象的,但是这个材料却不应该用到这篇作品里面。因为这篇文章本来很短,只有一千多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生产当中的紧张空气。所以如果要把它加进去,不但不能够增加这篇文章的力量,反而使文章松懈了。所以这就需要裁去,因此我们把它删掉了。 其次,就要说到材料的配搭问题了。袖子自然决不能够做衣襟,领子自然决不能够做扣子。因此,我们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把材料剪裁下来以后,一定要很好的配搭,不可前后颠倒。就是说,一定要分出材料的轻重来,哪些材料是为了加强中心用的,哪些材料只是陪衬用。譬如《皇历迷》这篇故事,中心意思自然是写那一家人迷信“皇历”,出了不小的乱子,而故事发展的重心,是为了去吃饭,墙倒却是这故事的陪衬。因此,如像原作里边,在写老头子翻墙的时候,才去描写墙要倒塌了,这就显得作者故意要这样加的,因此就会使重心不重,就会使故事不紧,因此我们把墙要倒塌的意思移在前面,使读者在开头读的时候,先有墙要倒塌的印象,读到后来,那老头子因为去吃饭正翻墙的时候,墙果然倒塌了,这就显得非常自然。这样一配搭,就好像天衣无缝了。 再其次,来说文章的修饰。这修饰工作,首先自然是剪毛边,剪袖子长了的部分。在文章里面,就是在每段每节每句,把那些多余的字句删了去,这样才会使每段每节每句都完整,都合式。现在我们分出几点来谈。 第一点,我们来谈段里面的毛病,譬如《没饭吃的故事》那篇文章里面,在第二段的末尾有这么几句:“但你要当八路军,打日本,不这样忍受,又怎么办呢?”这些话是多余的,是没有意思的,同时因为意思不明确,反而带有相反的意思,所以把它删去。又譬如《皇历迷》里面,在第一段的末尾,有这么几句:“这个人的家庭是个富有的小康之家,但却是十分吝啬,又是一个最封建的老顽固。”这也是多余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面,不仅是小康之家的人才会是“皇历迷”,所以那些话就成为不必要,所以也删掉了。 第二点,我们来谈节里面的毛病,如像《没饭吃的故事》里面的头一节,“刚刚过了黄河到了山西即病了,就住在黑屿口老乡的一个大院子里——三五八旅的野战医院里”。这很显然的,作者是说到晋东南去,渡过黄河当然是到了山西了,因此写“到了山西”,是多余的。过了黄河就病了,主要的是和医院发生关系,因此应该把“野战医院”紧接在前面。“老乡的一个大院子”,和“黑屿口”是附带说明的,所以应该放在末尾上,比较眉目清楚些。 第三点,我们来谈句子里面的毛病,如像《皇历迷》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富有的小康之家”,其实用“富有”去形容“小康”是不必要的;又如像《没饭吃的故事》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在黑屿口老乡的一个大院子里”,一般说来,普通喊“老乡”,是这人对那人的称呼,不一定对老百姓才称呼“老乡”,因此,这里用上“老乡”二字,是不明确的,而“黑屿口”与“老百姓”之间,应该加一个“的”字才妥当;还有这么一句:“他是个有钱有的额上还长有三条深长皱纹,眼睛尖小得如老鼠般的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像这样的句子,不仅是太长,不通俗,而且也不合文法,“有钱有地”和“额上有皱纹……”等等,不应该连接在一起的,这大概是作者受了欧化作品的影响,不知不觉也来这么一套,结果没有“欧化”,反而弄糊涂了,这实在是应该注意的。这一类句子上的大大小小的毛病,在那几篇作品里面自然不少,我想不必多举了,请同志们仔细多看,仔细研究吧。 第四点,我们来谈字眼的毛病,如像“故”字,是文言里边的字眼,是口头上不用了的,我们应该不用,应该换成“所以”这个字眼才对;又如像,同志们不用“刚刚”而用“刚”,不用“时候”而用“时”,不用“就”而用“即”等等,这些不合口语的字眼,都应该特别注意。 最后,我希望同志们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首先好好的注意剪裁,要注意前后的配搭,要注意句子上合于文法,而且要通俗,要注意字眼合于口语。写好以后,自己要多看几遍,把多余的段,节,句子,字眼,毫不可惜的删去,删到每一段,每一节,每一句,每一个字眼都完全没有问题,才算是写成了一篇文章。千万不要草草了事,不然的话,是永远也写不好文章的。 1940年11月15日《大众习作》第1卷第2、3期合刊 署名:谷天 |
|
周文文集第三卷/周文.—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