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文 > 全文图书 > 周文文集第三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吕梁英雄传》序
周文

  《吕梁英雄传》,是一部反映敌后抗日人民战争的很好的通俗作品。自从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以来,就在农村中、部队中、工厂中、机关学校中,得到颇为广大的读者。许多来信,都充满着对于这部作品的热爱和感激。河曲邬守信的来信这么写道:
  “自从《吕梁英雄传》在大众报上登出来,我就把它选作公民课的辅助教材,给学生们读,并加解释,把里面有些话改成河曲土话,更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每次读完还让大家讨论。自出版到现在,从没间断,它大大的帮助了我的教育工作。
  “(一)旧日学生下午下了学,除个别学生干部外,来校的很少,由此后,学生们回去,一吃完饭就跑上来哩,怕误了听《吕梁英雄传》咧,不只是团结了学生,又巩固了学生的学习;不但多添了学生,旷课学生也少了。
  “(二)旧日学生们看报,认不下去,就不看啦;由此后,遇上认不得的字,问上别人也要看下去。就是不注意看报的人,也抢着要看报了。
  “(三)旧日有些学生,在爱惜报纸上还差,由此后,对每期报纸只怕缺下一张,如来的迟了,好像儿子想亲娘的一般。
  “(四)自读了它,学生们大有进步,认字真不少。现在能看下大众报的有八个学生,在政治上,教员学生都提高了一步,现有四个学生能写简短的通讯。
  “(五)在宣传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学生们回到家里,睡在被子里还给大人们谈,讲英雄故事,使得大人们也注意了报纸。小先生们有时忘了给他们谈,大人们还追的问。特别是纺织妇女们爱听,经常叫学生们给她们谈,更鼓励起她们的识字。以后,就先读报上的重要文件,最后读《吕梁英雄传》,几乎成了习惯。
  “《吕梁英雄传》给我帮助真不小,我希望它永远作为我的好朋友好助手,并把它的功劳,用笔写出来,作为我的感谢吧。”
  保德王充的来信这样说:
  “……《吕梁英雄传》,别的我却不说,只说从剧社的读者来讲,他们早就要求出版了,……直到现在,他们已是自发的,见来了报,就紧紧的围拢在一团读。
  “由于他们对文章的故事人物很感兴趣,必然就要追问作者的情况,我也就高谈阔论的把你和马烽同志宣传一番,这倒不是替你们吹牛拍马,老实说,这是引导同志们向你们学习,向着你们的道路前进。因此,剧社很多同志(老少)都热烈地卷进习作浪潮里,先从小通讯,消息,小歌词……开始搞。在去冬下乡中,三个县三个小组共写稿五十几篇。……返回来再谈到你的大作,小弟更是提不出意见,只是这样感觉,你们怎样了解了群众的这么一连串故事、语言……”
  临县左宣的来信这样说:
  “……在《吕梁英雄传》中,大家记忆最深的是地头蛇娶亲的那一回,原因是故事生动有趣,地头蛇的结局使人心大快。其次是反问计杀死敌人情报员的那一回,其他的差不多。……最佩服的是老武和雷石柱,有的说:‘老武像孔明一样,尽是耍计策’。起初他们是看热闹,后来大家感到教育意义很大,有破除迷信,有工作作风(老武送药,和告诉雷石柱要调查研究)等,大家看的目的和过去有些不同了。”
  兴县五区冯得周同志来信说:
  “……我这次下乡走到武明村,正值召开全行政村民兵会,大家要求我读《吕梁英雄传》,我就给读了两段,大家很注意听,同时引起大家的反省,我读到桦林霸使美人计勾引的民兵康有富上了当。胡家峁民兵分队长胡引锤说:‘这和我村里那个民兵一样,叫人家的媳妇子拉住,连会也不来开了。’我又读到张有义个性强,受不起批评,打仗却很勇敢。民兵吴怀万说:‘这就和我一样,我的个性强,常骂村里人,村里人批评我,我还不高兴。’众人你一言他一语对照上面这两段故事反省自己。天已快黑了,大家都还没吃饭,我叫大家回去吃饭,可是大家都要求再往下读。来的人也一阵比一阵多了,我又给读了几段,大家才散了,都说以后要多听几次,实在美啦!”
  这些信是举也举不完的。单从这四封信,已够看出《吕梁英雄传》在广大读者当中的影响和作用了。
  这部作品能够引起这样群众的热爱,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它的内容现实、真实,生动、丰富。写的都是“咱老百姓的事情”,而且就是“咱晋绥边区眼面前的事情”。曾经有这样的反映:三分区的读者说:“这是写的咱三分区的”,六分区的读者说:“这是写的咱六分区的”。事实上,作者并不是写的哪一个分区的,而是把各个地区的某些特出的故事和人物加以综合。因此它对边区的每一个读者就都显得很亲切。边区的读者们,在八年抗战中,大都亲身体验过书中所写的那些斗争,虽然情况各有不同,但是斗争的体验是相同的,书中的英雄,就多是读者自己,或者是为读者所熟悉的亲友。读者和本书的关系,就是一种血缘的关系。读者从它更认识了自己,更把自己的斗争经验和思想系统化,更肯定了自己并把自己提高一步。它的这么被热爱,道理就很明白了。
  当然,作者所写的还只是敌后抗日人民战争中的一部分,一个角落。八年的抗战,那是很长的艰苦卓绝的日子,实际生活比这丰富得不知多到若千万倍,即以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上七百五十一位英雄来说,他们所经历的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辉煌事迹,其丰富程度,比起本书来,也多得不可计量。但是这部作品,作者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所体验的,和日常所积累的材料,以及武委会抗联等机关团体所供给的材料,特别是从第四届群英大会上吸取的一部分材料,加以综合,提炼,把某些英雄较突出的特点和生动的事迹,加以集中表现,因此,就使读者从这部作品里,能够更清楚了解敌后抗日人民战争的实质,了解解放区的人民是怎样打败敌人的。因此,它就颇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
  应当指出,作者不仅是写出了战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英雄们的如何觉醒,如何成长——就是写出了人民是如何组织起来,翻起身来,如何壮大起来的。作品中的英雄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土生土长的老百姓;他们不是旧社会所倡导的那种所谓“超人”的站在人民头上的“英雄”,而是自觉的认识到自己是群众当中的一员,在共同求解放的战斗意志之下凝结起来的集体力量。他们确实做了翻天覆地的英雄事业。他们以简陋的武器,和武装到牙齿的极凶恶狡猾的敌人斗争,和阴险狠毒卑鄙无耻到极点的汉奸特务斗争,经历了无比险恶,无比惊心动魄的各种战斗,遭受了无比毒辣的屠杀、暗害,经过了无数的流血牺牲、无数的艰难困苦,从不断的克服困难中,从不断击破敌人汉奸特务的阴谋诡计中,他们终于打败了敌人,而且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自己。自己真正成了顶天立地的主人,这不是神话,而是真实。——这在中国各解放区已经成为普遍的完全新的现实了。这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大翻身。
  还应当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这些英雄故事,真实反映了在战争、生产、民主等建设中,以及各方面的关系中,人民所具体体现的各种政策,并在这些政策指导之下所发挥的各种创造,因此,故事的发展,英雄的活动和成长,就更真实、更生动、更富有感人力量和教育意义。在今天,读了这部作品,一方面认识到抗战胜利得来的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则从其中真正认识人民的力量,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斗争精神,特别是解放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在各种正确政策指挥之下已达到的成果——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雏形,来促使全中国的民主建设早日实现,促使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完全实现,那意义是更大得多的。
  这部作品,就已经在《晋绥大众报》上发表的四十几回看来,在技术上还不是完满的,在人物的创造上,在某些场面的描写上,还有缺点的,但我不想在这里加以评论,因为本书还没有写完,作者已经决定在出版单行本之前,还要大力修改。应当指出的是:作者组织材料的能力,熟悉群众生活,语汇的本领,以及对大众化通俗化的努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是这部作品的忠实读者之一。作者每写成一回,我都优先阅读原稿,到每期报纸出来,我又阅读,有时也参加一些意见,但更多的是从它学得一些东西,因为我最近要离开了,作者要我写一篇序,我觉得从责任上说来,无论对读者、对作品、对作者都没有推卸的理由。虽然作者还没有写完,但全部计划是已经知道了,因此不揣冒昧,拉杂写下这些,来表示我对这部作品的喜欢。
  最后,我想把作者介绍一下:马烽同志是《张初元故事》的作者,西戎同志是《王德锁减租》的四作者之一。这两部作品,都曾于一九四四年荣获“七七七”文艺奖金。他们现在都只有二十四五岁,过去都没有住过多的学校,都是在八年抗战中,在解放区的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他们写这部作品,并不是原来就想要写一部大作来“一鸣惊人”,而是在编报中,为了工作的需要写起来的,终于写出了这部为广大读者所热爱的作品。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写出更多的好作品,仍和过去一样毫不自满地向前迈进。这算是我临别时候的赠语。
  一九四六年三月七日写于兴县高家村
  1946年6月28日《抗战日报》
  署名:周文
  

周文文集第三卷/周文.—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