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文 > 个人著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周文文集第三卷:分局机关生产情况介绍
周文

  今年,分局机关的生产,形成了空前的热潮。在干部中,有一部份是从未抓过镢头把子的,占全机关人员的百分之一五.四,他们都是大学生或中学生出身,身体多不很好,而且有些同志的工作是很忙的,但是和战士、杂务人员及其他干部一同热烈响应了分局和林枫同志的号召,参加生产了。只有百分之一.一四的同志,是因病或公出等不得已的原因免了生产的。可以看出分局机关今年生产的特点是:“毫无例外”。自然,生产的情况,各有不同,有抽出去专门长期生产,有出去突击生产,后仍要回来工作的,有同时工作同时生产的。全机关原计划开二千亩荒地,实际上开了三千零九十亩,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除警卫连超过六百五十亩,生产队超过一百五十亩是最多的以外,其他各组均按数完成,有几个干部组亦有超过。由此可见开荒的热烈,到了怎样的程度。
  但分局机关的工作是相当繁忙和重要的,有些工作简直一刻也不能停顿。解决的办法,是各种各样的变工。如电台,是摇机班和报务员变工,摇机班出去生产,报务员则除了收发电报之外,还兼摇电机。而几个报务员又互相变工在家工作和在附近生产。卫生科也是同样的情形:变工留下的一个医生和一个看护,又诊断,又司药,又看护。他们两人又变工在附近生产,而医生不但每天要看很多病人,还经常给附近的机关和老百姓看病。这种变工办法,管理科等也是如此。至于组织部、宣传部、秘书室、生产科,差不多都只留一二人在家,但他们也都每天抽一个时间在附近生产,其余的时间则尽量赶工作,个人在生产和工作上很好的配合,这又是一种自己和自己变工。机要科也是如此。还有是女同志和男同志变工:和收发变工的,就坐在收发室纺线,兼管收发,和伙夫变工的,每天做三顿饭,还挤时间纺线。再是勤务员和干部变工,勤务员抽出去生产,干部一切自己动手。变工样式较多的是供给科,一部份变工出去生产了,在家的人,科长和科员、科员和科员又互相变工,工作、手工业、农业,又交替着变工,并又和管理科变工。每天大体上是早晨作本科的工作,晚上作管理科的工作,中间的时间生产。战士、杂务人员亦同样实行变工:变工出去生产的马兵占百分之二四,伙夫占百分之四二.八,在家的马兵,一个人要照料两个到三个的牲口,伙房的工作也并不少于过去多少。理发员也是如此。他们除了工作外,也都在附近生产,例如马兵就开了十垧荒。警卫排则和警卫连、通信班变工,又放哨,又送信,又服其他勤务,在一个时间还和电话员、收发变工。一早起来就忙到晚,星期也不休息,还在附近开了三十二垧荒地。警卫连留在家的一小部份战士,又和警卫排变工。这一切的变工,每人都至少顶两个人的工作,有的甚至顶了三四个人的工作。在整个春耕期间,工作不但没有丢下或停顿,而且都很好完成了,这也可以说是机关生产的特点之一。
  再一个特点是,利用了各人的特长,和在工作中农业生产中挤出时间,发展了各种手工业生产,如豆腐坊,是研究室和其他部门的干部们一起来的,共十二人,已经生产了三千五百余斤豆腐。一斗豆子的产量最多达到八十二斤,又白又细又嫩,颇有南方豆腐的滋味,曾受到吕司令员的称赞,附近机关还特别来订购。纺织合作,学会纺线的干部、战士、杂务人员达九十八人,已纺成了三十余斤线子。总务处有四个同志,先后做了二十九架纺车。在留守处的母亲们,八个人替公家缝了三十三套衬衣。这四种都是属于业余生产性质的。专门生产的,则有铁工合作,先后六人,已生产了锹镢等及其他工具达五百余件。木工合作三人,生产了大小木器二百三十余件。磨房合作三人,已生产了面粉四千九百余斤。运输合作,先后十二人,十个牲口,已运输了二万余斤。杂务人员抽去炭窑工作的一人,已生产了一万余回。总计以上的两类手工业生产,已得净利三十七石零四升多谷米(油坊、粉坊未计在内)。此外,属于自己动手利用时间生产的成绩,则有修窑洞十三孔,泥窑洞四十四孔,修房子五间,搭会棚一间,饭棚三间,盖马房九间,修磨房一间,料仓一间,猪圈三间,打窑窖三个,修伙房灶七个,打竹门帘七十一件,修凳子二个,做面箩和蒸笼十四件,做送菜提盒二个,锅刷十五把,笊篱八把,筷子五千八百余双,苕帚五十把,枪架八十一个,背包夹一百一十一个,笼嘴三付,驮骡架框四付,编粪筐六十一个,修粪锹三把,砍锄把锹把一百一十根,修木耙一个,砍棍子四十根。黄瓜、西红柿六千余根,柴八万六千斤,烧石灰一万一千八百斤,背粮四千九百斤,草五千二百斤,菜三千八百斤。这里边,有些是各部门的干部、战士、杂务人员作的,而最多的则是警卫连、警卫排、生产队、供给科、生产科和伙马夫们作的。共花了一千四百六十六个工,如果请工人作,以每工三大升小米工资计算,则共需四十三石五斗五升多小米。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只要想想,在那样紧张的农业生产和工作中,在手工业方面还同时作出了这些成绩,就可以看出一个不小的数目包含了怎样的意义:为了建设革命家务,真是全体动手,不遗余力。
  以上是这次生产中的三个特点,此外有些事情还值得提出来谈谈的:
  第一、是劳动观念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这里首先应该表扬是某些劳动观念原来较好的同志。例如许荒田组的同志们,那对建设革命家务表现了怎样高的热忱呵!他们只要发现能多打粮食的荒地,不管怎样远、怎样离开,都热烈的争着去先开,毫不犹豫,有一天下雨把身上都淋得流水了,他们还是坚持开下去,又如警卫连的王有才同志,一个人就开了三十亩荒,有几亩还是林荒,其开荒最高纪录,达到一亩三分,有几分还是林荒。一有空,就总是帮助同志们修理镢头,帮助伙房打柴挑水,帮助老百姓挑水摅粪。阎有达同志开了二十六亩,服勤务,帮助同志和老百姓,也是特别卖力的一个。此外,开得多的而且同样很努力,的有张富信同志开了二十九亩,潘守信、董贵鹏同志均开了二十八亩,傅凤喜同志开了二十六亩。在生产队中,史不谟同志开了二十二亩,打柴烧饭,一贯热情积极。魏进光、张厚山、胡俊德、张云祥、侯永年等同志也都是很努力的。同样值得表扬的是,知识份子出身的干部,在这次生产中锻炼得很好的也不少,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至于从全体说来,不仅每一个人的劳动观念都得到锻炼,而且身体也锻炼好了。
  第二、是由于认真帮助群众,和群众的关系更密切了。如警卫连替群众开荒二十一垧,打土四垧,种了五垧谷子,背了二十四回粪,对抗属一家,就给开了七垧半,种了五垧,给他安了家,这方面,共花人工四十九个,牛工十二个,至于担水打柴的帮助,还未计算在内。警卫排也给附近群众挖水沟,花了二十几个工。至于生产队和其他七个小组对群众的帮助,共开荒四十五亩八分,送粪二千八百斤,耕地、修路、修水渠,花了三十七个工,担水五十三担,背柴三十五担。崔光小组的张水田同志还教会了全村妇女群众纺线,在那里开展了妇纺运动。至于和群众变工,各组亦都特别抽出劳动力很强的同志去作,尽量使群众不吃亏,并多还工,还工时特别卖力,同时帮助群众把变工组搞好等等。因此群众和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像一家人一样。
  第三、是学习和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组同时就是学习组,两者是统一起来的。在生产中,特别强调向群众学习,提高生产技术。各组都经常请教群众、读报、写笔记、开会检讨,并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的思想反省,热烈的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做了实际的整风。这在思想上和生产上的提高,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开荒阶段已告结束,锄草已开始进行。为了总结经验,机关曾在开荒结束时召开了一次热烈的全体人员座谈会,解决了各项问题。这里只举出两点:第一、关于分红。根据先公后私,公私两利原则,定出的计工分红办法是这样:一般以按劳动成果、劳动时间、劳动态度三项原则计分;警卫连和生产队则采取二八分红制,共分红收入均向机关合作社入股,以扩大再生产,本利仍属个人所有,遇有正当开支,经主管首长批准即可随时支取。第二、关于节约。过去,全机关共节约了三十万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但其中有一部份是伙夫同志们在菜和油盐中节省下来的,这却是一个缺点。当即重申过去的规定,即必须在改善生活的原则之下进行节约分红。最后,通过了成立机关合作社,把所有的生产统一起来,建立经常业务。从此,机关的生产结束了过去的阶段,而走上了集中领导更组织化的阶段。今后的生产,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
  1944年7月1日《抗战日报》
  署名:周文
  

周文文集第三卷/周文.—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