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徐特立在延安
|
第二部分 回忆徐特立 在延安听徐老讲故事 |
郭清江 |
|
|
大砭沟是当时延安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在大砭沟口的“轻骑”板报上经常刊登一些新闻和漫画,每天都吸引着很多人。大砭沟广场是一个比较大的活动场地,一些大型的群众集会都在这里举行,中央领导和军委首长也经常出席。八路军大礼堂是人们更加向往的地方,在这里常常公演一些著名的话剧,如《上海屋檐下》、《马门教授》、《日出》、《雷雨》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青年人最爱去的地方就是青年俱乐部。每逢礼拜天,许多领导同志和青年男女都喜欢到这里来。当时在中宣部工作的徐老,也常利用工作之余到青年俱乐部和大家一起欢渡礼拜天。 1940年5月的一个礼拜天,我来到大砭沟青年俱乐部,不一会徐老也来了。他刚一到就被青年们围起来了,大家请他讲革命故事。徐老虽已年过花甲,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且谈吐风趣,大家都喜欢和他在一起。他给我们讲了一个牛尾巴的故事:红军长征走到草地,部队搞不到粮食。当时有一个连队搞到一头小牛,牛杀了将肉分给战士作为过草地的干粮。那天指导员外出执勤,不在连队。当他回来时,肉已分完了,战士们要把自己的那份给指导员。指导员说:“我一个人好办,只要大家有吃的就行”。这时,指导员看到杀过牛的地方扔着一条带血的牛尾巴,就跑过去捡起来笑着说:“这是个好东西,就把它给我吧。”说完他将牛尾巴放在背包上就和部队出发了。每到宿营地,他就用火把牛尾巴烤烤,啃上几口。就这样靠着一条牛尾巴,指导员跟大家一道走出了草地。 故事讲完了,徐老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我们在延安,各方面的情况虽然比长征时好多了,但当前财经困难,物资不足仍然是个严重问题,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了物资的重要性,但对我们革命者来说,‘无米也要炊’,这就要有赛过巧妇的巧的办法。这个巧办法就是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说到这里,徐老停下来看看围在身边的青年,又接着说:“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想出更多的好办法,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战胜困难。只要大家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一切艰难困苦是难不倒我们共产党人的。”说到这里,徐老从椅子上站起来,笑着说:“今天就讲这些吧,耽误大家时间了。”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徐老表达了敬意和感激之情。几十年过去了,徐老讲牛尾巴故事时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和以前大不相同了,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延安的光荣传统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
|
徐特立在延安/王云风主编.—陕西人民敎育出版社,199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