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沈鸿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知识就是力量——机械专家沈鸿谈大型综合性工具书《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
李培森
    
  在我国首次编辑的大型综合性机电工具书:《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即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再版之际,记者想拜访一下这个手册的编委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我国著名的机械专家沈鸿同志。可是日前听说沈老因病住院,还进行了手术,虽说已经出院,不知能否见客。当有关部门把这一要求报告沈老之后,他当即应允。
  初冬一天的下午,记者来到了沈老家中。一进门,只见沈老虽身着一身住院服,但精神抖擞、面色红润、步伐稳健,完全不象刚手术完正在恢复期的年近八旬的老人。沈老笑着对记者说:“过去我的‘胆’很大,现在我的‘胆’没有了。”原来,沈老患有胆囊炎,这次住院做了胆切除术。
  沈老随即把话转入正题。他说:“手册是手中之册,它不同于教课书、专著、词典,而是要综合各科的技术精华,有机而又兼容地包含各方面的成就;它不仅要介绍每一工程技术的关键所在,而且还附有经过验证的数据和图例;以便读者能查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个别人不重视手册的作用是错误的。”他起身来到书柜前,取出一本英文版的美国图书目录,翻开指着对记者说:“各国在图书索引中,都把手册放在第一位,可见它的重要性。因为手册是各种知识总和的总和。”沈鸿伸出拇指比划着说:“我们编辑的这两部巨著共25卷129篇3600万字,是我国首次编辑的大型综合性技术手册。它可以和世界著名的手册媲美。”“一个国家的手册有多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当然,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比起发达国家还差一截。”沈鸿接着说。
  当记者问及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过问过编辑机电工程手册一事时。沈老沉思片刻后说:“那是1965年11月的事了。一天,周恩来总理让我们去中南海汇报全国机械产品设计革命化会议的一些情况,汇报完毕,已是中午时分,总理留我们共进午餐。在餐桌上,我向周恩来总理谈及准备编辑机电工程手册一事,周恩来总理说:‘这是应该做的。’”沈老讲到这里,脸上呈现出幸福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沈老接着说:“1966年,正当我准备组织人员编辑此书时,一场‘大革命’把我们的计划变为泡形。1973年,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组织了全国机械工业各方面的2300多位专家,开始了这本手册的编辑工作。经过了10年努力,1万多名专家的审稿,在1亿字原稿的基础上压编成现在的两册共3600万字。它们吸收了国外的经验,参考了国内外文献资料2758种,其中国外资料占52%,共有12397个图表,22247幅图。如果买一套回去,你这个单位就等于请到了一个高级顾问团。上面提到了在书上署名的2300多位编写人,都是每一行的专家,读者在书中如有什么疑难问题,可直接请教,他们会热心为大家服务的。”
  记者了解到,这套手册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在庆祝建国35周年时,被选进全国伟大成就展览会展出。去年被送往香港时曾轰动香港的科技界和新闻界,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科技成果,被誉为中国人民的骄傲。
  沈老接着说:“国务院决定对机械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很好。面向大机械后,我粗算了一下,大小共有近几十万个机械企业。如果一个单位一部的话就是几十万部。”他说:“你用一点,他用一点,就要发大财了。不过只有成套订购,才能体现其优越性。比如我的身体上现在少了一个‘胆’总是不好的。”
  沈老最后谈到,编书的目的在于应用。现在书出来了,对编者来说,已经有了成果。而对于使用者来说,还只是两朵鲜花。我们要让鲜花变成丰硕的果实——发展我国的机电科技事业,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原载1984年12月25日《中国机械报》)
  

无限忠诚:纪念沈鸿诞辰一百周年/海宁市史志办公室,海宁市图书馆编.—杭州:杭州余杭人民印刷公司,2006.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