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马海德 > 其他资料
|
4他成了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 |
田森 |
|
|
1936年6月的陕北,黄土高原上沙尘飞扬,然而到处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气,嘹亮的革命歌声在山谷中四处回响。 马海德和他的好友斯诺冲破蒋介石军队的重重封锁,历尽艰辛,来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进入“匪区”后,他们马上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虽说经过风吹日晒,在他们落满了尘土的脸庞上多少有些疲惫的神情,但是新世界的发现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喜悦,使他们忘却了旅途的劳累。这两个年轻的美国人谈笑风生,眼睛里闪现着兴奋的光芒。 马海德到陕北后,周恩来同志很快就在百家坪会见了他。周恩来给他留下的印象是终生难忘的。马海德曾满怀激情地向我叙述说:“这是一个具有非凡魅力的领袖,在他身上有一种惊人的吸引力。他的生动活泼的谈话可以为你拨开云雾,使你更加清晰地看到新中国的美丽的曙光。” 从周副主席的住屋走出,马海德思潮起伏,饱尝着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欢欣。 通过周恩来的安排,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从百家坪出发到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临时首都保安去,以便在那里会见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在百忙中接待了马海德和他的好友斯诺。这个对哲学研究有素的中国革命领袖第一次见到马海德时,劈头便问道: “你搞过哲学吗?” 乔治抱歉地笑了笑,回答说: “我不过是一个业余的哲学爱好者。” 在那些日子里,毛泽东几乎一连好些夜晚都同他和斯诺谈话。毛泽东用清澈见底的语言向他们介绍了中国革命所走过的道路、中国革命武装的形成和壮大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政策和抗日的主张,同时也向他介绍了他自己传奇式的经历。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真知灼见,深深地吸引了乔治。乔治静静地思索着,努力体会着毛泽东的每一句话。犹如春风吹进心田,乔治是多么兴奋啊! 乔治怀着幸福的心情,向我回忆了他在陕北同毛泽东无数次的谈心。正是这些谈心,更加坚定了他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决心。他每谈到毛泽东同志,眼睛都显得更加明亮。他不愿放过每个细节的回忆,深怕我知道得不详尽。 在初到陕北的日子里,他还会见了许多中共领导人。他对彭德怀同志的印象极为深刻。他说:“我很喜欢彭老总。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足智多谋,为人爽直,精力过人。在他身上充满一种为革命献身的感人至深的精神。” 到陕北不久后,乔治便换上了一套同八路军战士一样的灰蓝色的军装,以满腔的热情深入到八路军的医疗单位中去。毛主席曾委托他到各个卫生部门去巡视,他日以继夜地投入到紧张的诊疗工作中。不论到哪里,他都以一个普通的战士自居,拒绝对他的特殊照顾。他吃的是小米,睡的是土炕。正是在同陕北军民的共同生活中,他更加体会到中国革命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他在陕北各地走了一个多月,巡视了大大小小的卫生单位,回来后给毛主席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既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医疗单位的落后状况和改进的办法。毛主席很欣赏他的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任命他担任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这使他更加感到责任的重大。他在接受这个任命时,心情是复杂的。 “从今以后能够以一个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做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这是使我感到极为愉快的……然而要把解放区的卫生工作搞好,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这担子可不轻啊!”马海德向我回忆了他当时的心情。 “语言不通,伤病员不懂你的话,处处要靠翻译,这怎么能行呢!” 马海德这个决心献身中国革命的美国医生,绝不允许自己长久地依靠翻译,让一个人干的事情两个人去做。不!绝不能这样!他要一个人去做两个人的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下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中文学好。 勤奋不负有心人。聪明好学的马海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学会了中国的普通话,他甚至还可以操相当流利的陕北话,演唱陕北民歌。 语言关过了,他同中国同志的来往更密切了。群众都喜欢找他看病。他以自己精湛的医术不知救活了多少人。前几年乔治的弟弟访问延安,一位老大娘发现了他的光临,高兴得喊了起来,她紧握着他弟弟的手,连声地说:“多谢你救了我的命!”“多谢你救了我的命!”。开初,他的弟弟被这突如其来的感谢声弄糊涂了,但他很快便从老人家眼神里流露出来的那种无限深情领悟了:老太太一准是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哥哥。是的!他的弟弟猜对了。年轻时代的乔治确曾救过这个当年身患重病的延安女人的命。 乔治的声名在陕北越传越广,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接近群众,他决定把自己的美国名字乔治·海德姆改成中国名字马海德,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名字,既保留了原来美国姓的海德的字样,又增加了边区回族同胞姓氏中常用的“马”字。其实海德姆这个字在阿拉伯文中就是“马”的意思,加上乔治对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不知帮了他多少忙的马又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乔治改名为马海德是非常合适的。当然,这决不是简单的改名换姓,这是他决心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可是在陕北,人们并不叫他马海德,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马大夫。不论是雪花飞舞的冬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日,人们都可以看到马大夫冒着风雪或是顶着烈日,活跃在陕北高原。营地里、学校中、广场上、大树下,到处都是他治病的地方。在治疗中,他不怕苦,不怕脏,也不怕传染上疾病。一次,一位同志被毒虫咬伤,马大夫就用自己的嘴对着病人的伤口,毫不犹豫地一口一口地把毒液吸出,那位患者感动得热泪盈眶地说:“你真是中国人民的贴心人!” 马海德不仅忙于为群众治病,也挤出时间来做宣传鼓动工作。了解乔治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宣传家。他常在群众和部队中做动人心弦的讲演。对此,陈赓同志的日记有过记载。他在1937年9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召集全团军人大会,由海德同志讲演。”另一篇日记中说,“海德同志的讲话使我们战斗员有更大的兴奋。” 诚然,解放区的物质生活是艰苦的,然而能同中国同志一起吃大锅粗饭,马海德感到很幸福。他有胃病,却坚决拒绝组织上对他照顾。由于营养不良,他变得消瘦了,然而他的精力却更旺盛了。 1937年2月,马海德由吴黎平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用听诊器和手术刀做武器在解放区已经战斗了七个春秋。边区的小米,延河的水,把这位外国血统的医生哺育成了一位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先进战士。 1943年,延安开展了抢救运动。“马大夫”做为一个已经有六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也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去。 运动开展没有多久,就有人提出对他的怀疑:“一个外国人抛弃了优裕的物质生活,从美国到上海,又从上海到延安,它的背后是什么?”甚至后来还有人劝他“坦白交代”。 面对着这样的现实,马海德没有向群众做多少申辩,而是更加奋勉地拿着听诊器和手术刀去战斗。 人们照旧可以看到,马海德身着军服,打着绑腿,日以继夜地驰骋在陕北高原。一天夜里,一位怀孕的女同志昏倒在山坡上,马大夫闻讯后立即赶来,亲自把她送到医院,一连好几个夜晚,他亲自陪伴着这个孕妇,为她治疗和护理。由于他的辛勤的劳动,这位女同志终于得救,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孩子。为了感激马海德的精心抢救,她让自己的孩子把马大夫拜做“干爸爸”。 可是被抢救过来的孩子哪里知道他的“干爸爸”也正在被人“抢救”呢?对于一个真诚地献身中国革命的战士说来,还有什么比受到怀疑,甚至被诬为“国际间谍”更大的痛苦呢?然而令他感到痛苦的,却并不是他个人的遭遇。在宁静的深夜,种种思绪象涌来的浪潮,拍击着他的心房。 那些日子里,在他的脑海里也闪现过斯特朗的镜头。这个苏维埃革命的忠实朋友不是也曾受到过苏联政权的怀疑吗?也许,这是巩固革命政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曲折吧。但是,七年的窑洞生活使他相信,中国党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一些。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却摆在他的面前,这究竟该怎样解释呢? “不!我要去找他!我要以一个主人的、而不是客人的身份去找他,不管他现在何方,我都要设法把我的信息带给他。在同他的第一次会见时,我就从他的谈吐和眼神里发现了他的智慧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他肯定会反对这种做法的。” “中国要解放自己,必须联合世界上的无产阶级。……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我们欢迎外国朋友来宣传中国革命,参加中国革命。”这是七年前,“他”在陕北百家坪发出的声音。此刻这声音把马大夫又带到甜蜜的回忆中去了。他感到宽慰了许多,默默地对自己说:“我的心永远是向着中国共产党的。只要是革命的需要,那么我个人不论经受任何误解和痛苦,我都心甘情愿。” 过了一些日子,马海德还没有来得及同他联系上,问题就解决了。多少年来,马海德一直在想,这件事情很可能与“他”的干预有关。 前不久,马老还特意要我为他读一下一九七三年“他”在三八妇女节上的讲话。这是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的声音。我读着读着,只见他的眼眶湿润了。 “这样卓越的领袖竟同我们永别了!”马海德无限悲恸地说。 这位领袖不是别人,正是一九三六年他在百家坪首次见到的周副主席啊! 事隔三十年之后,终于弄明白了,在那次运动中搞鬼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在“文化大革命”中显赫一时的“顾问”康生。 |
|
马海德/田森著.—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2.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