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我与柯棣华
第六章 恒河之子
郭庆兰口述,徐宝钧整理
公元1910年10月9日的一个深夜,万籁俱寂,位于恒河畔的孟买省的绍拉普尔(今属马哈拉施特拉邦),一个幼小的生命呱呱落地了,他就是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德瓦卡纳特”是他的名字,“桑塔拉姆”是父名,“柯棣尼斯”是姓,“柯棣华”是他到中国后取的中国名字)。他生下来时,只有一个哥哥。以后家中又添了一个弟弟、五个妹妹,是全家足有十口人的大家庭。
绍拉普尔是一个古老的大村庄:位于大印度半岛铁路的东南,距孟买市大约470公里。一条很深的护城河环绕着这个古城堡,附近池塘里的水流入护城河,河里长满了荷花,风景优美。在柯棣华幼小的记忆里,绍拉普尔是个古老而落后的村落。牛车是惟一的运输工具,小型双轮马车则是惟一的交通工具。街道上的尘土没过脚脖子。夜幕垂落,只有稀稀落落的几盏煤油灯在发出昏暗的灯光。绍拉普尔早先是一个重要农业集市和手工业纺织工业中心,以后由于建立了许多现代纺织工厂,迅速崛起,现在它已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工业城市了。
柯棣华的父亲安纳,是一家棉纺厂的办事员,后来当了主任,收入不低。母亲普列塔操持家务,是个典型的印度勤劳妇女,家境不错。他与兄弟和妹妹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印度地处南亚,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植被茂密。生长着各色各样的蛇,街头玩蛇的艺人也很多,因而在柯棣华童年记忆里也离不开蛇。一天夜里,母亲正哄着柯棣华(4岁)和他的哥哥(7岁)睡觉,父亲还没有回家。他哥哥正欲入睡,忽然他听到有个什么东西“嗖嗖”地沿着床架在蠕动,他惊奇地睁大眼睛,立刻认出是一条蛇,正像在街坊见到耍蛇人装在笼子里的蛇一样。出于好奇,他本能地马上叫母亲注意:“有蛇!有蛇!”母亲一瞧顿时大吃一惊,但马上又镇定下来;把小柯棣华抱在怀里,又一把抓住他哥哥的手,迅速冲出房间大声惊叫起来。闻声的邻居手执棍棒赶来,很快就把这条大蛇打死了。多可怕的蛇呀!一直使小哥俩深刻留在记忆里。
童年时代的柯棣华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小机灵鬼。四岁时,有一次,他看中了邻居家孩子的一把新式铅笔刀,就把刀藏了起来,邻居的孩子就叫了起来,尽管母亲一再哄他,父亲还吓唬他,他怎么也不拿出来,最后还是在马上给他买一把以后才拿了出来,把铅笔刀归还了邻家孩子。还有一次,他顽皮得使母亲无可奈何,最后不得不把他关在厨房里。他不能出去玩了,他很着急,但他马上想出了一个鬼主意,他从钥匙孔里向他的哥哥喊叫(母亲的耳朵背),让他的哥哥转告妈妈,说如果再不把他放出去,他就要把厨房里的牛奶、黄油、酥油统统倒掉。妈妈急啦,急忙跑去把他放了出来,他得意地“哈哈”笑起来,母亲像老鹰抓小鸡一样一把把他抓过来,倒放在腿上,掀起小屁股“啪啪”便打起来。小柯棣华一看事情不好,马上求饶起来:“妈妈,我错了,今后我再也不敢了,我一定听妈妈的话!”母亲一看他认错了,再说这个小淘气鬼还真有点“计谋”,“噗哧”一声笑了起来,不仅不打他了,还把他搂在怀里直亲。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小柯棣华毕竟还是个孩子啊,当妈的怎么忍心真打啊。
孩子淘气,也许是为了省点事,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也许是父亲认为孩子早上学可以早收益,早出道可以早一点接济家里,五岁那年,家里就把小柯棣华送到附近的一所小学念书。学校对小孩子来说是一座神秘的宫殿,充满了新奇,又有那么多孩子可以在一起玩,小柯棣华很乐意去上学。他玩归玩,学归学,学习成绩很出众,每次考试发榜,他都名列前茅。1916年,已经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柯棣华参加了学校的童子军,并在思想开明的老师的引导下,经常讨论和人生有关的各种问题,增长了见识,开阔了他的视野。小柯棣华爱思考问题,不盲从。因为柯棣华不那么恭顺,他常常向校方提出为什么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惹得对英国人俯首听命的校长很恼火地称柯棣华是不受欢迎的学生。
当时印度受英国的殖民统治,人民反抗情绪日益高涨。柯棣华11岁时就随哥哥参加了文古拉的保护民族工业、焚烧洋布的篝火会,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1920年柯棣华离开了这所小学,父亲送他到诺思科特国立英语中学上学,这校名就让他很不舒服,在学校门口,柯棣华向爸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印度人为什么要进英语学校呢?”
“这,这……”孩子的发问竟使父亲很窘迫,父亲的脸竟也有点红了。
柯棣华家从曾祖父一代起就学英语,正因为他们熟练掌握英语,他们才获得了一般印度人谋不到的职位,也才拿到了较高的工资。这种虽然工资较高但伤害民族自尊心的现象,是柯棣华难于接受的。
父亲为难地望了儿子一眼,拍拍他的头顶,叹口气说:“别问了,小孩子只管学习,这不是小孩子问的问题,等你将来长大有了学问,你就会明白的。”
可儿子偏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要等到将来呢?现在我就想弄清楚!”
父亲有点沉不住气了,瞪了他一眼,父子两人都弄得有点不愉快。
在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下的印度,虽地大物博,但劳动人民的生活却极端贫困,饿殍遍野,瘟疫使广大印度人民特别是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绍拉普尔和农村毗连,柯棣华目睹了村子里不断成批地抬出死人,这其中不少是他的小伙伴。当时印度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岁,而统治印度的英国人的平均寿命却达到了七十岁以上。这使他非常吃惊,非常气愤,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个时候的柯棣华萌发了医学救国的天真想法。
1931年他进入孟买的戈瓦德达斯·桑达尔达斯医学院学习。他很快成为学校的一名从事民族独立运动的积极分子,经常向同学们宣传印度必须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道理。年轻的柯棣华热血沸腾,不畏权势,他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领导学生罢课,上街游行示威,反对英国殖民当局,深受反英爱国活动的洗礼。
1932年柯棣华所在学校的院长梅塔博士因为参加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被监禁,学生纷纷提出抗议,满怀激情的柯棣华勇敢登台演说,同情支持老院长梅塔。并严辞嘲讽专横跋扈、仰承殖民当局鼻息的新院长。恼羞成怒的新院长,记下了这笔账,利用职权,在期末考试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开除柯棣华的学籍,勒令柯棣华退学。
后来,柯棣华进入著名的孟买格兰特医学院学习,并于1936年毕业时获得了外科医学学士学位。这时父母希望他马上结婚,随后自己开业行医。但柯棣华想继续深造,婉拒了父母的美意。柯棣华想取得更高的外科医生的资格,正积极准备参加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资格的考试。这时,年老的慈父却为他置备了行医用的房屋和医疗器械,父亲认为儿子的辉煌前程指日可待了,柯棣华却继续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于1937年又获得了医学院的住院外科医生的职位。
我与柯棣华/郭庆兰口述,徐宝钧整理.—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