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柯棣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 到延安去
任鸣皋,李文业
    (一)
  1939年1月22日,印度援华医疗队五位大夫,在路易·艾黎先生①的陪同下,离开重庆向延安出发了。
  自重庆经内江、成都、汉中到西安后,再继续向前。在路上,印度大夫们遇到了一场大雪。那铺天盖地的大雪很快覆盖了蜿蜒的群山、苍茫的大地,从来没有见过飞雪的印度大夫们饱赏了这一自然奇景。
  在通往延安的道上,柯棣华注意到除他们医疗队一行数人外,还有成群结伙的青年们,他们是去投奔革命队伍的。越接近延安,青年人越多。其中好些人已步履艰难,甚至拄着棍子在蹒跚地行进。印度大夫们请走不动的人上车,青年人非常有礼貌地婉言谢绝了。从这些青年人身上,印度大夫们见到追求真理者的顽强毅力。
  1939年2月12日,印度大夫们终于见到了屹立在山顶上的延安宝塔。在进城的道上,有两千多群众挥动着标语欢迎他们,成百上千的标语从延安附近的小村庄一直贴到城里,边区的各个机关代表排成了一里来长的队伍跟着他们走入城内。因为空袭警报,欢迎会延期了。延安未受敌机破坏的房屋已寥寥无几,印度大夫们被安置在山腰上的窑洞里。
  第二天一大早,五位大夫就爬到小山顶上,迎着朝霞眺望美丽的延安风光。只见这座小城四面环山,弯弯曲曲的延河河面上结着亮晶晶的冰。人们从冰上走来走去,这使印度大夫们感到十分新鲜。
  八路军卫生部为他们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会。五位大夫见到了毛泽东同志。他是那样的慈祥朴实,瘦高的个子,宽阔的前额,穿着和大家一样的灰棉制服。他笑容满面地迎上前来和大夫们一一握手。
  会上,抗大学生为大夫们表演文艺节目。第一个节目是五个留大胡子的印度大夫同中国人一起在前线工作。印度大夫们看到后在心里发笑,因为印度人一般都不留大胡子。舞台上的印度人,原来是中国学生们在上海英租界见到过的、英国人雇来看门、当巡警的印度锡克族人的形象。
  在这个新地方,柯棣华见到许多新人、新事:女孩都留短发,姑娘们象小伙子;成千上万的人从全国各地涌来,医生、护士、艺术家、老师、学生……英才毕集;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校舍是由师生们自己在山上挖出的数百个窑洞所组成,二千多名学生则来自全国各省,他们有许多露天课堂,冬天还在雪地里上课呢!延安真是一派兴旺气象呵!
  1939年2月21日,柯棣华给他的大妹莎罗写的信中描写了他见到的这一切。他首先写了使他感兴趣的冰和雪:
  “这里气候比西安还冷,气温降到零下7—8度,河已封冻,人们可以放心地从冰上走。”“雪花是象雨那样落下来的,但没有声音,一会儿就白茫茫一片,仿佛铺上一层雪白的面纱。”
  然后又描述了延安概貌与窑洞:
  “延安象汶哥那那么大,可是它被日机完全炸毁了。城里已没人居住……人们在城外山坡上搭起来的棚子里坚持工作,敌机空袭时就进山洞防空。所有的人都在窑洞里学习和工作,邮局、学校、医院等也都设在窑洞里,甚至有些重大手术还可以在窑洞里做。有些窑洞相当宽敞,能容纳75—100人……”
  初到延安,柯棣华想得可多了。他注意到这个地方官兵一致,政治上一律平等。士兵可参加讨论各种重大问题,还可以指手划脚地批评上级。在生活待遇上,他见到“一个统帅十万大军的司令员每月也只有五个卢比”,而“一个普通的士兵能得三卢比。”这里的干部、战士和工作人员,在薪金、伙食和服装方面的待遇几乎相同,物质生活很艰苦,但大家都无怨言,而且革命情绪饱满。他还写道:“这些人喜爱音乐,每个人在干活时,还哼哼曲子。晚上,大学生和战士们经常演出音乐、戏剧或舞蹈节目,他们也请我们参加表演,有时硬要我们唱些印度歌曲。”说到这些,柯棣华可高兴了,因为无论他唱什么歌,都能受到最热烈的欢迎。在他自己看来,他并无歌唱家素有训练的好嗓门,而且有时还有点发哑甚至走调,然而,听众却报以在印度最出色的歌喉也难以赢得的暴风雨般的掌声。
  在这里大家都很尊敬印度朋友,处处都关心他们,既以贵宾相待,又象家人似的亲密无间。气氛同国民党统治区完全不一样。
  了解情况是必需的,他们参观了好几处医院。八路军医院、抗大医院都设在山上窑洞里。因此,他们在参观的时候老是爬山走坡路,而且动不动就是几十里、上百里。过了几天,印度大夫们到卫生学校去参观,卫校离延安有二百里地,不能坐卡车的地方只得步行。当天在富县过了夜,第二天继续上路。一路上不但要翻山越岭,还得躲避往来频繁的敌机,真是够累的。当他们走到离卫校还有半小时的路程时,见到卫校的师生们早就列队在那里等候了,军乐队奏起了高亢的军乐曲。印度大夫听到军乐声,精神为之一振,顿时忘记了疲劳,高高兴兴地加快了脚步。
  到了卫校稍事休息后,印度大夫们就在大树底下听了一堂课。象在圣蒂尼克坦②一样,黑板挂在树上,而学生们则坐在石头上。课后他们又参观了教室、化验室、解剖室、宿舍、厨房、食堂等处。一切都极简陋,但很整洁有序。
  印度大夫们与中国教职员进行了座谈。中国教员向他们介绍了这个学校建校以来的历史,印度大夫们介绍了印度的医学教育。然后进行了一场篮球比赛,柯棣华在球场上显露了身手。
  返回延安后,卫生部对印度大夫们的工作做了安排:爱德华、柯棣华和巴思华被派往拐峁正在建设的模范医院,卓克华和木克华到张村驿卫校。
  (二)
  爱德华、柯棣华、巴思华到拐峁后,在清晨和傍晚散步时常爬到山上去看模范医院建造的进程。3月28日傍晚,他们兴致很高,过河走了老远。山后落日的余辉映红了半边天,美丽的景色使他们留连忘返。突然,他们听到后面有喊声,一群手执梭标和带着枪的农民把他们团团围住。真糟糕,大夫们想到,这些警惕性很高的人们可能把他们当成奸细了。柯棣华用中国话说:“我们是印度大夫!”可能对方没有听懂,也可能这山区的农民还不知道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事,这一群民兵相互嘀咕了一阵之后,还是押着三位大夫走到他们的队长办公室。柯棣华虽然又作了解释,但对方还是不相信,民兵队长用电话报告上级,从耳机中听到了“自己人”。问题解决了,顿时气氛变得热情而客气起来,倒茶敬客,说了道歉的话,柯棣华听到了“对不起”几个字,他也客气的说了“别客气,自己人!”这时,天已经黑了,队长专门派了一个民兵提着灯笼把大夫们送回拐峁。在路上,刚才发生的那幕喜剧促使爱德华心里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做了自己人的“俘虏”,主要是医疗队新来还没有开始工作,有的老百姓还不知道。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工作呢?医院正在建造,照乐观的估计在五月初完工,那还得再等一个多月,而医疗队来华的期限是一年,到今年8月底就到期了,难道在延安只工作三个月就回家?到延安费了多大力气呀!他觉得该多留一些时间,最好多做些工作再离开。都留下来吗?卓克华大夫年纪大了,他受不了这里的寒冷和生活习惯,木克华身体也不太好,这样吧,打个电报跟国内通通气。次日上午,爱德华就打了个电报。
  4月13日,柯棣华巡查病房回来,路上碰到通信员正拿着电报找爱德华。通信员见到柯棣华就把电报交给了他。他一看,回电说,卓克华和木克华早些回去,其他人可呆到来年一月再回印度。就这样,卓克华、木克华分别于5月、8月返回了印度。
  那时因为敌人封锁抗日根据地,供应困难,没有好东西照顾外国友人,每个月只发给他们半斤茶叶、两包蜡烛、二斤糖。对抽烟的友人则无法供应卷烟,连好烟丝也没有。以前白求恩大夫抽的烟斗丝都是美国朋友何莲清从敌占区为他设法弄来的。爱德华和巴思华烟瘾都很大,弄不到卷烟,也无可奈何。印度人喜欢吃甜食,这么点糖一下子就吃光了。艾黎得知他的印度朋友缺糖吃,于1939年9月从重庆给他们捎来一包糖。饥饿的人看见天下雪时希望白茫茫的雪都是白面,但印度大夫看见下雪就希望那雪全变成白糖。
  1939年,在抗日战争的困难时刻,国民党政府投降派势力抬头,他们不打日本人却反对共产党,所以日寇得以抽出兵力来对付我抗日根据地。在山西境内,许多地方发生了战斗,大批同志要去前方作战,柯棣华和巴思华也早就想去前线了。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终于得到中央的批准。后来上级又传下话来:在晋东南的朱德总司令希望他们到司令部去。
  在等候出发期间的7月10日,周恩来同志不幸从马上摔了下来,右肘小臂下端骨折。晚上十点,张部长请他们去看周恩来同志。当爱德华、柯棣华、巴思华三人到达时,延安的医生已经把周恩来同志的伤口包扎好了,而断了手臂的病号正在用左手练字呢!柯棣华他们看到了这位不平凡的人的惊人毅力,很是佩服。以后,他们过些日子就去看望一次。但周恩来同志的骨折愈合的情况很不理想,受伤的手臂已不能伸直了。
  8月18日,柯棣华他们收到尼赫鲁先生从印度发来的一份电报,说他即将访问中国,大家很高兴,忙着准备欢迎。但当尼赫鲁先生到达重庆后不多几天,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进犯波兰,华沙失守,英国对德宣战,……英法飞机已经袭击柏林。战局紧张,尼赫鲁先生应印度电召立即回国了。印度大夫们为没有能在延安迎接自己的领袖而感到十分遗憾。
  局势紧张,日军加强了对我们抗日根据地的进攻。飞机又来轰炸了,只见烟尘滚滚,窑洞窗户震得唰唰直响。日机走后,柯棣华和巴思华急忙去寻找伤员。他们碰到了一位干部,对他们说,四千日军已在黄河东岸集结,准备进犯延安了。
  这时,印度援华医疗队随船带来的X光机,经过一年多的辗转波折刚刚运到。柯棣华他们立即同刚到延安的一位德国反法西斯战士米勒大夫一起,把X光机安装好。于是这台机器发挥了最大的作用,陆续对各医院需作透视的大批病人一一作了透视。在装好X光机的第五天,上级通知他们马上出发去前线。本来我们的领导不愿轻易让外国朋友到太危险的地方去,而印度大夫们可不同意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印度人民把援华的重任托付给自己,再危险也不怕,应该勇往直前。为此,他们特意到延安杨家岭找毛主席。其实,他们想到前线去的要求早就汇报给毛主席了。毛主席很客气地留他们共进午餐,并答应尽快安排他们去前线。
  ① 路易·艾黎,1897年12月2日生于新西兰。1927年到上海,从此留居中国。他一直为中国革命事业奔波操劳,没有结婚,却在战争年代收养了邓中夏烈士的六个遗孤,并抚养成人。他曾冒着危险为江西苏区运送急需物资,用自己的住所掩护我们的地下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他和几位朋友在中国创办了工业合作社。我国解放后,他除参加国际活动外,主要从事写作。到1982年4月为止,他在中国和外国共出版了十八部诗作,翻译十一部中国诗集和三十四部介绍中国情况的书。
  ② 意指在自然环境中教学。印度的圣蒂尼克坦,意为和平村,距加尔各答99英里,原来此地一片荒凉,文化落后。泰戈尔父子在这里奇迹般地创造出一个和平村,一所森林大学——泰戈尔大学,培养了很多人才。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柯棣华/任鸣皋,李文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