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柯棣华
>
全文图书
>
柯棣华
第一部分 柯棣华 三 到延安去
任鸣皋
(一)出川 入陕
即将离开重庆的前两天,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挠医疗队启程,拒绝供应汽油。最后是爱德华耍了个手腕才好不容易弄到。他到电报局,向印度孟买发一份电报,内容是要求多汇些钱来购买汽油,因为中国政府无力如数供应。工作人员收下了电报和电报费,但电报没有发出。第二天卫生部就告诉印度大夫们,已经把医疗队需要的汽油配给他们了。
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王炳南为医疗队找到一位好旅伴——路易·艾黎①先生。艾黎要去延安看看他所办的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经介绍后,爱德华大夫诚恳地邀请艾黎与他们同行,艾黎高兴地接受了邀请。便一同坐上印度送给中国支援抗日的救护车上路了,救护车后面还跟了一辆印度送的卡车。
1939年1月30日车到宝鸡城外一个山上的村子,大夫们参观了这里的陕西西北“工合”总部。看着工人们用牛羊皮制马鞍、皮带和皮靴,锻造车间打制农具,修配车间修理机器,熟练工人正在培训年轻新手。“工合”对抗日起到很好作用。
1月31日,宝鸡县王县长在城门口热烈欢迎医疗队,把他们带到县政府,为他们安排了很好的食宿。
次日下午,5000多人在西门外开欢迎大会。城里绝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爱德华大夫在大会上讲的话很得体,他甚至用阿拉伯原文背诵了一段《古兰经》。会后,城里显赫的商人和钱庄老板到县政府看望印度大夫,并为他们举办了一次丰盛的酒宴。
(二)西安
到了西安,他们遇到了困难。省主席蒋鼎文拒绝让医疗队去延安。后来花了好大力气找到了一位很有影响的朱庆润将军出来说情,理由是印度大夫们来自佛国,是奉法旨来广结善缘行善修果的,不宜阻拦。蒋鼎文无奈只得同意,但仍下令扣留了所有药品,也不提供汽油。这样药品就遭难了。幸好X光机尚在途中,放在行李中的显微镜和医疗器械未被没收。红十字会努力为医疗队弄到了足够的汽油。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派车来接医疗队大夫去他们那里。大夫们见到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他是因公从延安路过重庆的。林伯渠赞扬并感谢印度人民。他说,八路军这支军队不同于其他军队,而是世界上,尤其是东方的所有被压迫民族的护卫者,是所有帝国主义的敌人。所以八路军也是印度人民的军队。
次日,办事处在“列宁室”(现已改名为“救亡室”)为医疗队开欢迎会。厅内坐满了八路军战士,他们用雷鸣般的掌声热烈欢迎印度大夫。林伯渠将医疗队作了一番介绍之后,讲述了他们来华的意义,并谈到国际上反帝反法西斯力量正在日益加强。爱德华大夫致答词,接着便是文娱节日,有歌有舞。唱歌节目从《打回老家去》开始,又唱了《游击队之歌》、《延安颂》等。一位战士表演了精彩的独舞——步枪舞。爱德华用乌尔都语朗诵了一首长诗,卓克华讲了一个幽默的故事,柯棣华唱了一首歌,巴苏华因嗓子不好推托过去了,木克华则躲在人群里不肯露面。欢迎会一直到晚上九时才结束。
西安有个地方吸引着医疗队和艾黎先生等一行人员。他们在2月8日上午冒空袭危险坐着救护车去临潼西安事变发生地。他们来到骊山,找到了蒋介石在山上的躲藏之处。之后,他们在温泉洗了个澡,就在那里午餐。在他们品尝着美味的时候,天上忽然飘起白雪,印度大夫们第一次见到了雪花。
医疗队一行已进入边区,一队载着八路军新疆办事处收集来的医药用品的卡车,行驶在医疗队前面的下坡路上,因刹车过猛而翻了车。印度大夫们赶紧过去为受伤的司机和助手处理伤口。这是医疗队为边区人民第一次服务。
在行车中艾黎注意到柯棣华已能用中文进行一般的谈话了,夸奖他学习的方法真不错。艾黎说:“柯棣华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坐在救护车前座司机座旁朗诵《薄伽梵歌》②。别人笑他,但他说歌词很美,同他经过的山山水水合拍,他就是喜欢。一路上有什么事需要做,他和巴苏华总是带头干。”
医疗队一行2月11日抵达洛川时天色已黑,便在一所学校里过夜。房间没有门,外面冷空气穿堂而过,太冷了。次日一早醒来,水壶里的水已冻成了冰。大家想早点走,但卡车发动不起来,司机忘了排掉水箱里的水,后来往化油器里灌了些汽油,终于使发动机响了起来。车行速度很慢,黄土山峦之间的深沟离车行道较近,十分危险。下午1点半抵达离延安数十里的一个小村庄,便在此处吃了午饭。延安特地派人来通知下午3时前务必赶到延安,因为那里已安排了一个盛大欢迎会。由于道路难行,估计5点钟前赶不到。刚吃完饭,警报响了。大夫们赶紧疏散,但没有出现飞机,汽车就继续赶路。
(三)延安
1939年2月12日,医疗队的印度大夫们终于见到了屹立在山顶的延安宝塔。在进城的路上,1000多人集合在道路两旁欢迎医疗队。墙上贴着用中英文写的中印友好的标语。一位名叫马海德③的外国大夫、各机关单位的代表及抗大的学生们都前来迎接他们。印度大夫们在排成长长的欢迎队伍中进入延安城。城里几乎所有的房屋均被日机炸毁。居民在黄土山上挖窑洞栖身。当天因为空袭警报,所以欢迎会延期了。但在晚饭时,他们受到再次欢迎并听到了欢迎词。饭后,他们被领到专门接待贵宾的政府招待所——是在山上挖出来的窑洞里,一人一个窑洞。
第二天一大早,5位大夫就爬到小山顶上,迎着朝霞眺望美丽的延安风光。只见这座小城四面环山,弯弯曲曲的延河河面上结着亮晶晶的冰。人们从冰上走来走去,这使印度大夫们感到十分新鲜。
八路军卫生部为他们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会。5位大夫见到了毛泽东同志。他瘦高的个子,宽阔的前额,穿着和大家一样的灰棉制服,笑容满面地迎上前来和大夫们一一握手。
会上,抗大学生为大夫们表演文艺节目。第一个节目是5个留大胡子的印度大夫同中国人一起在前线工作。印度大夫们看到后在心里发笑,因为印度人一般都不留大胡子。舞台上的印度人,原来是中国学生们在上海租界见到过的、英国人雇来看门、当巡警的印度锡克人的形象。
在这个新地方,柯棣华见到许多新人、新事:女孩都留短发,姑娘们像小伙子;成千上万的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医生、护士、艺术家、老师、学生……英才汇聚;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校舍是由师生们自己在山上挖出的数百个窑洞组成,2000多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许多露天课堂,冬天还在雪地里上课呢!
柯棣华给他的大妹所写的信中描述了他见到的一切。他首先写了使他感兴趣的冰和雪:
这里的气候比西安还冷,气温降到摄氏零下7至零下8度,河已封冻,人们可以放心地在冰上走。
……
雪花是像雨那样落下来的,但没有声音,一会儿就白茫茫一片,仿佛铺上一层雪白的面纱。
然后又描述了延安概貌与窑洞:
延安同汶哥那差不多大,它被日本人完全炸毁了,城里已没人居住,人们在城外的山坡上开了几家商店继续谋生。当敌机空袭时,人们就跑进窑洞里躲起来……这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重要人物。他们都在窑洞里生活和工作。邮电局、学校、医院等全部都设在窑洞里,有些重大的手术甚至可在窑洞里做。有的窑洞很宽敞,能容纳70~100人。我们现在也住在山上挖出的窑洞里……
柯棣华在给他三妹玛诺拉玛的信中谈到了他学习中文的事:“中国话几乎大部分的词只有两个音节。我在中文知识方面的进展还不如我们大娘拉多学习印度语言来得快,原因是中文发音太难了,两个音节的字改变了重音就至少可以有4种不同的发音,假如重音稍微错一点就会把意思弄错,比如想要一只‘鸡’,就很可能被认为想要一个‘妻’,因此完全不能仅仅从书本上学这种语言。”
初到延安,柯棣华看到的新鲜事可多了。他注意到这个地方官兵一致,政治上一律平等。士兵可参加讨论各种重大问题,还可以指手画脚地批评上级。在生活待遇上,他见到“一个统帅10万大军的司令员每月也只有5个卢比”,而“一个普通的士兵能得到3卢比”。这里的干部、战士和工作人员,在薪金、伙食和服装方面的待遇几乎相同,物质生活很艰苦,但大家都无怨言,而且革命情绪饱满。他还写道:“这些人喜爱音乐,每个人在干活时,都哼哼曲子。晚上,大学生和战士们经常演出音乐、戏剧或舞蹈节目,他们也请我们参加表演,有时硬要我们唱些印度歌曲。”说到这些,柯棣华可高兴了,因为无论他唱什么歌,都能受到最热烈的欢迎。在他自己看来,他并无歌唱家的好嗓门,而且有时还有点发哑甚至走调,然而,“听众却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
在这里大家都很尊敬印度朋友,处处都很关心他们,以贵宾相待,又像家人似的亲密无间。
(四)会见毛主席
有一天,毛泽东主席派人来请印度大夫们,说要会见他们。大夫们匆忙坐上山脚下延河边等着他们的救护车。河床很浅,救护车涉水过了延河,从南门驶入遭到破坏的延安城,一路颠簸穿过高低不平的小巷,到达凤凰山麓一个泥围墙的院子门前。院中有并排的三孔窑洞,门窗都用纸糊着。毛主席起身来迎接他们,大夫们走进窑洞后发现这三孔窑洞原来是相通的,而且不是真正的窑洞,因为对着门的墙上开着一扇窗,让阳光穿过窗子射进室内,屋顶上铺着黄土,作为伪装预防空袭。大夫们被热情地请坐在用松木包装箱改装的凳子上,这些凳子围着一张很粗糙的木制长桌,桌上铺着一块白布。在印度大夫们各自作了介绍后,陪着他们的马海德大夫用他的莱卡相机给毛主席和印度大夫在窑洞门前照了一张合影。巴苏华大夫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这次会见:“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国人民,对印度国大党和尊敬的印度人民所给予他们的同情和支持表示感谢,并认为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为使自己的祖国摆脱英帝国主义的统治,印度人民自己也正在进行艰苦的斗争。而他们还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国土的中国人民,提供物质上的援助。他回顾了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印传统友谊。目前这种友谊,在团结反帝的斗争中达到了新的高峰。在古代,菩萨通过讲经布道,希望普天下共享太平。现在印度医疗队来到中国,则传布了人民团结反帝的精神。他也谈起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有趣故事。传说玄奘在孙悟空的帮助下,为取经翻过高山,越过沙漠,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国有一部著名的小说记载了这一故事。我们也谈到了国民党当局在我们来延安途中所设置的种种障碍。他很感兴趣地听我们讲到反法西斯主义思想,尤其是反对日本侵略的思想在中国传布的情况。我交给他我们在重庆时从印度报纸上剪下来的一则报道,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对日本法西斯诗人野口米次郎的愤怒驳斥。他接过剪报,用英文慢慢读着标题《泰戈尔复野口米次郎的信》。他抱歉地说,他很早就想学英语,但至今还不会读和讲。这时马海德大夫忙着给我们当翻译。”
毛主席很希望了解印度反法西斯和反帝领袖尼赫鲁的详细活动,问起了英国炮制的1935年《印度政府组织法》④实施结果,又问到印度非暴力斗争的圣雄甘地和共产国际印度代表罗易⑤等。印度大夫们回答了这些问题。巴苏华大夫又在日记中写道:“毛主席掌握的情况要比我们凭自己有限的知识所能告诉他的情况还多。”
他们一边热烈地交谈,一边喝着中国热茶,不觉已中午12点半了,毛主席请客人们到隔壁窑洞去吃饭。餐桌也是用包装箱板做的,三菜一汤。一大盘肉片炒白菜、炸豆腐、蘑菇烧竹笋和一个鸡汤,汤内有鸡有菜。主食是馒头和金黄色的小米饭,桌上还放着醋瓶、酱油瓶和几碟红辣椒末。这在当时条件下是极为丰盛的宴席了。“毛风趣地说:‘我们吃的是小米,拿的是步枪,却满怀信心要战胜日本强大的武装。’”巴苏华继续写道:“毛说,‘他是湖南人,爱吃辣椒,现在他发现印度人也爱吃辣的。’他幽默地说:‘这是兄弟之间的文化联系……’在会见结束时,毛走到门口把我们送上救护车。他用右手送烟给我们,以左手扶肘。中印这两个古老文明民族之间的传统友谊引起了我的深思。他们在反帝斗争的新时代里,仍都用其传统文雅的习惯向别人表示尊敬的做法,又使我感到惊奇。今天我们会见了毛泽东同志,同他进行了亲切交谈。我们发现他是一位博古通今,坚定勇敢的革命领袖。”
印度大夫们来到延安后毛主席给尼赫鲁写了一封感谢信:
亲爱的朋友:
我们感到十分愉快和荣幸,能够接待由M.爱德大夫率领的印度医疗队,并收到印度国大党对正在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战斗的中国人民问候和鼓励的信件。
我们想告诉你,印度医疗队已经在此开始工作,并受到八路军全体指战员非常热烈的欢迎。他们与我们同甘共苦的精神,给所有同他们接触过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借此机会,谨向伟大的印度人民和印度国大党表示感谢,感谢你们所给予的医疗和物质援助。我们希望印度国大党和印度人民今后将继续帮助和支援我们,以便一起把日本帝国主义者赶出去。
最后,我们谨向你转达我们的谢忱、良好的祝愿和衷心的问候。
毛泽东(签名)
1939年5月24日于陕西延安⑥
尼赫鲁主席也回复了毛主席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
5月24日惠书收悉,至为欣慰。数年来,我们满怀钦佩地注视着你们的事业和八路军的战斗历程。自从日本侵略中国以来,印度人民一直全力声援中国人民。我们希望能为你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提供一些援助。然而,如你所知,我们自身也正在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我们的精力都倾注在这一斗争之中。但是,为了表示对你们的声援,并出于援助你们的愿望,我们代表印度国大党向贵国派遣了一支医疗队。我们感到十分满意的是,由M.爱德大夫率领的这支医疗队同八路军一起工作得很好。
访问中国并向中国人民亲自转运印度人民的良好祝愿,是我殷切的期望。如果国际局势允许,我有可能在今年8月底或9月去中国作短期访问。若能成行,我将愉快地期待着同你会晤,并向八路军战士致敬。
为中国人民的事业取得成功,谨向你致以良好的祝愿!
你真挚的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1939年7月11日于阿拉哈巴德⑦
(五)模范医院
印度大夫们在延安参观了几处医院。八路军医院、抗大医院等都设在山上窑洞里。因此,他们在参观的时候老是爬山走坡路,而且动辄是几十里,上百里。几天后,印度大夫们到卫生学校去参观。卫校离延安有200里地,不能坐卡车的地方只得步行。当天在富县过了夜,第二天继续上路。一路上不但要翻山越岭,还得躲避往来频繁的敌机,真是够累的。当他们走到离卫校还有半小时的路程时,见到卫校的师生们早就列队在那里等候了,军乐队奏起了高亢的军乐曲。印度大夫听到军乐声,精神为之一振,顿时忘记了疲劳,高兴地加快了脚步。
到了卫校稍事休息后,印度大夫们就在大树底下听了一堂课。黑板挂在树上,而学生们则坐在石头上。课后他们又参观了教室、化验室、解剖室、宿舍、厨房、食堂等处。一切都极简陋,但很整洁有序。
印度大夫们与中国教职员进行了座谈。中国教员向他们介绍了这个学校建校以来的历史,印度大夫们介绍了印度的医学教育。然后进行了一场篮球比赛,柯棣华在球场上显露了身手。
返回延安后,卫生部对印度大夫们的工作做了安排:爱德华、柯棣华和巴苏华被派往拐峁正在建设的模范医院,卓克华和木克华到张村驿卫校。
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到拐峁后,在清晨和傍晚时常爬到山上去看模范医院建造的进程。3月28日傍晚,他们过河走了老远。山后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半边天,美丽的景色使他们流连忘返。突然,他们听到后面有喊声,一群手执梭镖和带着枪的农民把他们团团围住。真糟糕,大夫们想到,这些警惕性很高的人们可能把他们当成奸细了。柯棣华用中文说:“我们是印度大夫!”可能对方没有听懂,也可能这山区的农民还不知道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事,这一群民兵相互嘀咕了一阵之后,还是押着3位大夫走到他们的队长办公室。柯棣华虽然又作了解释,但对方还是不相信,民兵队长用电话报告上级,从耳机中听到了“自己人”。问题解决了,顿时气氛变得热情而客气起来,倒茶敬客,说了许多道歉的话,柯棣华听到了“对不起”几个字,他也客气地说了“别客气,自己人!”这时,天已经黑了,队长专门派了一个民兵提着灯笼把大夫们送回拐峁。在路上,刚才发生的那场误会促使爱德华心里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做了自己人的“俘虏”,是不是因为医疗队还没有开始工作呢?医院正在建造,照乐观的估计在5月初完工,那还得再等一个多月,而医疗队来华的期限是一年,到8月份就到期了,难道在延安只工作3个月就回家?到延安费了多大力气呀!他觉得该多留一些时间,最好多做些工作再离开。都留下来吗?卓克华大夫年纪大了,他受不了这里的寒冷和生活习惯,木克华身体也不太好,这样吧,先跟国内商量一下。次日上午,爱德华就打了个电报。
4月13日,柯棣华巡查病房回来,路上碰到通信员正拿着电报找爱德华。通信员见到柯棣华就把电报交给了他。他一看,回电说,卓克华和木克华早些回去,其他人可到来年一月再回印度。就这样,卓克华、木克华分别于5月、8月离华返印。
那时因为敌人封锁抗日根据地,供应困难,没有好东西照顾外国友人,每个月只发给他们半斤茶叶、两包蜡烛、两斤糖。对抽烟的友人则无法供应卷烟,连好烟丝也没有。以前白求恩大夫抽的烟斗丝都是新西兰朋友何明清从敌占区为他设法弄来的。爱德华和巴苏华烟瘾都很大,弄不到卷烟,也无可奈何。印度人喜欢吃甜食,这么一点糖一下子就吃光了。艾黎得知他的印度朋友缺糖吃,于1939年9月从重庆给他们捎来一包糖。
1939年,在抗日战争的困难时刻,国民党政府投降派势头抬头。他们不打日本人却反对共产党,所以日寇得以抽出兵力来对付我抗日根据地。在山西境内,许多地方发生了战斗,大批同志要去前方作战,柯棣华和巴苏华也早就想去前线了。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终于得到中央的批准。后来上级又传下话来:在晋东南的朱德总司令希望他们到司令部去。
在等候出发期间的7月10日,周恩来同志不幸从马上摔了下来,右肘小臂下端骨折。晚上十点,张部长请他们去看周恩来同志。当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3人到达时,延安的医生已经把周恩来同志的伤口包扎好了,而断了手臂的周恩来同志正在用左手练字。柯棣华他们看到了这位不平凡的人的惊人毅力,很是佩服。以后,他们过些日子就去看望一次。但周恩来同志的骨折愈合情况不是很理想,受伤的手臂已不能伸直了。
8月18日,柯棣华他们收到尼赫鲁先生从印度发来的一份电报,说他即将访问中国,大家很高兴,忙着准备欢迎。但当尼赫鲁先生到达重庆后不几天,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进犯波兰,华沙失守,英国对德宣战……英法飞机已经袭击柏林。战局紧张,尼赫鲁先生接印度来电后立即回国了。印度大夫们没有能在延安迎接自己的领袖,感到十分遗憾。
尼赫鲁在返印前夕,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为他举行茶话会,他在会上对自己未能去延安再次表示遗憾。他说,他想去看看那里的印度医疗队,访晤延安各位领袖,不去延安观察政治形势不能真正了解中国。可惜未能成行。他表示印中人民有共同的斗争目的,希望两国人民能更加亲密团结起来。
局势紧张,日军加强了对我们抗日根据地的进攻。飞机又来轰炸了,只见烟尘滚滚,窑洞窗户震得刷刷直响。日机走后,柯棣华和巴苏华急忙去寻找伤员。他们碰到了一位干部,对他们说,4000多日军已在黄河东岸集结,准备进犯延安了。
这时,印度援华医疗队随船带来的X光机,经过一年多的辗转波折刚刚运到。柯棣华他们立即同新来延安的一位德国反法西斯战士米勒大夫一起,把X光机安装好。于是这台机器发挥了最大的作用,陆续对各医院需作透视的大批病人一一作了透视。在装好X光机的第五天,上级通知他们马上出发去前线。
①路易·艾黎,1897年12月2日生于新西兰。1927年到上海,从此留居中国。他一直为中国革命事业奔波操劳,没有结婚,却在战争年代收养了邓中夏烈士的6个遗孤,并抚养成人。他曾冒着危险为江西苏区运送急需物资,用自己的住所掩护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他和几位朋友在中国创办了工业合作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除参加国际活动外,主要从事写作。到1982年4月止,他共出版了l8部诗作,翻译了11部中国诗集和34部介绍中国情况的书。他于1987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②《薄伽梵歌》亦称《世尊歌》,印度教经典之一。主要内容是以下凡大神的口吻讲述宗教与哲学理论。印度反英斗争的伟大领袖甘地的哲学基础,就是《薄伽梵歌》。
③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9月26日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1933年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36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1950年任中国卫生部顾问。
他在防治麻风病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1979年荣获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突出服务奖”,1986年荣获黎巴嫩科芒德尔国家勋章。1988年1月荣获印度甘地国际麻风奖等,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1988年l0月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8岁。
④《印度政府组织法》,其立法权和行政权实际上完全操在英国总督手中,该组织法受到印度社会人士的尖锐批评。
⑤罗易,全名马纳本德·纳特·罗易(Manabendra Nath Koy,1887~1954),印度共产主义活动家。1907年起参加反英恐怖主义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奔走于爪哇、中国和日本等地,从事反英斗争。1926~1927年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在中国上海、北京、汉口等地工作。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离华,曾犯”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9年被开除出共产国际。1930年返回印度,1941年组织印度劳动联盟,兼任《独立印度》周刊主编。
⑥《中印友谊史上的丰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第4、5页。
⑦《中印友谊史上的丰碑》,第4、5页。
柯棣华/任鸣皋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